選單

走進紹興裡莊,尋訪清官吳興祚故里

去過州山裡莊的人都知道,村口有一處集遠教、休閒、停車功能於一體的文化廣場叫留村廣場。很多人不知道,為什麼要命名為留村廣場,這留村是誰呢?今天我就給大家講一講被譽為清朝好官、裡莊完人的吳興祚的故事。

留村廣場入口

要說裡莊官做得最大的,雖然吳三桂曾稱過皇帝,但在臺面上吳三桂是遼東人,而裡莊名正言順的大官,當數吳氏二支三分九世孫吳興祚了。據《清史稿·卷二百六十·列傳四十七》記載,吳興祚字伯成,號留村,入漢軍正紅旗,父執忠,客禮親王代善幕,授頭等護衛。由此可見,這留村廣場就是以紀念吳興祚而作的。

吳興祚用現在的話說是個官二代,但吳興祚並不像別的紈絝子弟那樣,他18歲時就任江西萍鄉縣知縣,康熙十五年任福建按察使,十七年任福建巡撫,二十年任兵部尚書、提督福建等處軍務,二十一年就任總督兩廣等處軍務。吳興祚為官四十餘年,位在封疆大吏,可他所得俸祿卻大都用來養戰士、遺親戚、故舊,他自己連一處私宅也沒有。這樣廉潔奉公的清官,怪不得他宦跡所至的山西、江蘇、福建、山東等,當地都把他列入名宦祠享祭。

留村廣場

吳興祚一生愛民如子,在他任職的地方,凡老百姓有不便之處,他都想盡辦法為之周全。在無錫知縣任上,有一次湖水溢過官塘,吳興祚就命人在塘路兩旁,每隔數丈樹竹為標,每支竹竿上懸一燈,使人馬經過如坦途。他發現當地田畝久未丈量,老百姓糾紛很多,就著手組織了丈量工作,並要求因田繪圖,旁書四至,把圖照分給田主,從此民間就少了許多類似的訴訟。康熙八、九年間,江浙水旱頻發,吳興祚就在無錫各鄉設粥廠賑濟,凡家有餘糧的必須盡力相助,幫助一大批貧困老百姓度過了饑荒。

當時天下剛剛太平,老百姓非常怕駐兵擾民,吳興祚就向當地的旗人都統請來令箭,每遇部隊過境,就親自騎著馬往來巡查,凡有兵丁敢搶老百姓一隻雞的,立即鞭打。路過無錫的軍隊知道這裡的規矩後,都非常小心,不敢違紀,以至於有幾次軍隊過境,老百姓都不知道。

留村廣場

吳興祚豁達大度,常常急人所急,仗義救人。無錫縣地處南北交通要道,接待任務很重,前任共虧空府銀85000多兩。吳興祚上任時,有3人被罷官羈押,被捕的差役有30多名。吳興祚就想方設法幫助他們填平虧空,脫離干係。這些人都說,是吳公給了他們活路。

吳興祚的同鄉姚啟聖為廣東香山知縣時,因當地戰亂剛平,人口流失,糧賦負擔比較重,經常有知縣因完不成任務被處罰。姚啟聖上任後自告奮勇,主動增加任內的賦稅,以減輕對前任的處罰,姚啟聖的前7任知縣都非常感激。後來姚啟聖因無法兌現承諾,只好開啟海禁(海上走私)被免職回原籍。當時,姚啟聖找到好友吳興祚,說:“這次禍闖大了,如果不立奇功就難有出頭之日。”吳興祚當即資助姚啟聖銀子5000兩,使他有了東山再起的資本。

走進紹興裡莊,尋訪清官吳興祚故里

據史料記載,吳興祚還是個非常機智善戰的人。吳興祚任福建按察使時,福建、江西、浙江三省交界處的西山盤踞著一股割據勢力,首領朱統錩號稱定遠將軍。西山地僻險要,三省的進剿官軍都觀望不前。吳興祚自告奮勇願意帶兵進剿,並即日帶著10多個家人奔赴前線。到了西山後,吳興祚一方面大造進剿輿論,另一方面加緊外圍的戰鬥,擺出一副要直搗敵寇巢穴的架勢。暗地裡派出一批敢死隊員,持他的手令到前沿陣地上去說降。

攻心戰收到了效果,朱統錩部的陳龍、何應元等將領,先後放下武器歸順官軍。朱統錩只好逃往江西。初戰得勝後,吳興祚故意在大庭廣眾之下宣佈,沒有上面的命令,我不能越界去追朱統錩,部隊要撤了。同時悄悄物色降卒中可以擔當重任的人,讓他們穿上以前的衣服,去說動朱統錩打回福建。朱統錩果然中計,乘隙來攻福建。吳興祚事先在他的必經之路上設下埋伏,一戰就俘虜了朱統錩。

吳興祚任福建巡撫時,逢吳三桂之驍勇大將韓大任敗走江西吉安,官軍派魏際瑞前去招撫,不料被殺。朝廷震怒,命令三軍準備攻打韓大任。吳興祚主動請命,表示願折節招降韓大任,並立下了軍令狀。見到韓大任,吳興祚就大哭起來,說:“我此次是專為弔唁您而來,叫我怎能不哭?”接著又說道,“將軍您之所以威行天下,是由於吳王對您格外器重。

現在吳王把兵權交給您,實指望您建功立業,可你卻寸功未建,軍隊損失慘重,吳王還會如當初一般器重您嗎?”韓大任說道:“本將並非無能,正要攻打汀州。”吳興祚又道:“攻打汀州實為冒險之舉,汀州守軍早已嚴陣以待,何況您從湖南遠路至此,軍士皆疲憊不堪,以疲憊之師攻打精銳部隊,您以為勝算幾何?一旦戰敗,吳王定然不會饒恕將軍!鄙人以為將軍死期已近,故前來預先弔唁。”韓大任被他說動,歸順了朝廷,還一生追隨吳興祚。最後,他與吳興祚同死在康熙帝西征噶爾丹的征途上。

據《山陰州山吳氏族譜》中記載,吳興祚一生友親睦族,凡去投靠他的州山吳氏族人,不分親疏,都竭力照顧。他任無錫知縣10餘年,州山族人一批走一批來,應接不暇,吳興祚一定想方設法使他們的願望得以滿足。任福建按察使時,因海疆未靖,常常要身先士卒、親冒矢石,但就在這樣的軍務繁忙之中,吳興祚卻時刻惦記著州山的父老鄉親。雖然福建要比無錫遠數倍,去福建投奔吳興祚的族人仍然很多,興祚也接待更加周到。

調任兩廣總督後,吳興祚覺得兩廣離州山不下3000公里,又屬偏遠水土不服的地方,如果族人再到任上去看他,豈不要害死人嗎?於是,吳興祚讓人做了個簡單的測算,州山族人生活困難的大概有數百餘家,再把他們分成三等,照顧他們約需銀子7000兩。這筆錢全部由他個人從俸祿中支出。

族人感恩他的義舉,在吳氏宗祠中立《贍族碑記》,為他勒石留名。碑文由奉天府府丞姜希轍題寫,開頭的話是這樣的:“總督兩廣大司馬留村吳公推俸贍族,族之人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少者得婚,老者得養,死者得葬,可謂敦族之極軌矣。”裡莊遇上這樣一位做官親戚,真乃三生有幸矣。

走進紹興裡莊,尋訪清官吳興祚故里

吳興祚志趣高雅,居高官顯位不改清貧本色,以養浩然之氣。離開兩廣時,已囊無餘財。在瓜洲遇到無錫時的老朋友秦松齡,吳興祚不得不自己舂米捕魚。因為招待非常寒磣,他十分過意不去,第二天老朋友離開時,吳興祚高興地對秦松齡說:“老朋友,剛剛地方上送來了十來石米,看來這次進京是不會餓肚子了。”

吳興祚興趣愛好廣泛,喜歡喝點酒,但沒有客人決不獨飲。喜歡崑劇,寫詩非常注意格律,書法學習顏真卿。有時候興趣來時,就挽袖揮毫,旁若無人。他也喜歡篆刻治印,所到之處,斷壁殘碑都要細加揣摩研究。

在無錫縣任上時,親自編撰《無錫縣誌》,只是還沒有寫完就升遷了,後人續寫,都套用他的舊稿。吳興祚的著作有《宋元詩聲律選》、《史遷句解》、《粵東輿圖》等。《古文觀止》的最終審定和序言均為時任歸化右翼漢軍都統吳興祚。在崑曲誕生百餘年的傳承中,兩廣總督吳興祚也起到了重要的橋樑作用。

綜上所述,我想吳興祚無論是在大清朝還是放在當今新時代,他都稱得上是個完人了,所以現任村書記吳榮興克服各種困難,透過回購等途徑在村口建造起了留村廣場,意在讓世世代代的裡莊後人都以這位留村先人為榜樣,成為新時代的楷模。

走進紹興裡莊,尋訪清官吳興祚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