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元朝末期,朝廷內的能人都在忙什麼?為何坐視朱元璋等人膨脹?

元朝末期內部發生了什麼事?沒有這些事,朱元璋會怎樣?

元朝末期,朝廷內的能人都在忙什麼?為何坐視朱元璋等人膨脹?

從忽必烈1271年定國號算起,到1368年滅亡,元朝的統治不足一百年,一樣是少數民族,後建的清皇朝卻統治了近二百七十年,而且處於近代潮流衝擊之下,困難很多,是什麼原因使元朝這麼快就滅亡了呢?因為皇族是少數民族嗎?答案顯然不是,後來的清朝皇族同樣是少數民族,其統治的時間卻幾乎是元朝的3倍。其實,只要稍微瞭解一下元末的那段歷史,就會很驚奇地發現,在南方爆發各種農民起義行動的時候,元朝派出平亂的隊伍並不是一心一意想要消滅農民起義軍,反而總是防備著後方政局的變化。事實的確如此,元朝的早亡,主要是因為其內部嚴重的互相傾軋造成的。

元朝末期,朝廷內的能人都在忙什麼?為何坐視朱元璋等人膨脹?

元朝是蒙古人透過武力征服建立起來的。元朝廷內部居於主導地位的當然是蒙古人,他們從建立和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出發,表面上他們強調尊重漢族文化,任用漢族人當官,重視發展農業生產,沿用了漢法,建立了以蒙古貴族為主的蒙漢地主階級聯合統治,但實際上漢族人的地位卻是極其低下的,長期壓迫漢民族勞動者。元朝初期時,激烈的民族矛盾雖曾趨向緩和,出現了一段中華民族發展史上重要的民族大融合時期。這次融合,以武力征服開始,充滿了血和淚,然而,畢竟有更多的民族融合到一起,壯大了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這種融合在政治上產生的一個重要結果,就是:一般漢族人漸漸覺得做元朝的臣民,跟在宋朝時沒有什麼兩樣,就連來自民間下層,取元而代之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承認元朝早先的皇帝是“膺天命”,有恩於臣民的。

元朝末期,朝廷內的能人都在忙什麼?為何坐視朱元璋等人膨脹?

但民族矛盾到元末又開始逐漸激化,反元義軍打起了驅除“胡元”的旗幟。不過,應該看到,這時候人民所反對的還只是所謂不遵祖宗法度、“逆天命”的元朝後期統治者,而並不是全盤反對所有蒙古人。朱元璋最初的北伐檄文說得很清楚:“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民撫養無異。”這種一視同仁的態度,說明當時的民族歧視並不很嚴重。

元末,天災人禍迭起,人民生活簡直到了活不下去的地步,於是起義遍及全國,這是階級矛盾激化的必然結果。千百萬農民揭竿而起,才會有“群雄並起”的天下大亂局面,從而嚴重地打擊了腐朽的統治。如果沒有農民起來鬥爭,元朝是不至於滅亡的。然而,縱觀全域性,當時農民起義軍雖多,還互相爭鬥,使情況複雜起來。

元朝末期,朝廷內的能人都在忙什麼?為何坐視朱元璋等人膨脹?

在相當長的時間裡,農民起義軍並未能形成統一的反元力量。明玉珍僻處一隅,自不足道;陳友諒堪稱勁旅,卻敗於朱元璋;方國珍、張士誠並無遠謀,屢受招撫;朱元璋是最後的勝利者,然而在他局處東南時,四面受敵,只好“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由於元朝政府的一再失策,他才有機會養精蓄銳,並群雄,滅元朝而擁有天下。

義軍初起時,元朝並不是沒有鎮壓的兵力,也不缺少能打的戰將,他們能夠把當時勢力最大的劉福通打敗就是一個明證。當時的元朝廷如果能調動兵馬,任用良將統一指揮,內部團結一致進行改革,沒準兒能創造一段中興局面。然而,大敵當前時,元朝上下卻都忙於內部的傾軋,最終導致徹底的失敗和早亡。

元朝末期,朝廷內的能人都在忙什麼?為何坐視朱元璋等人膨脹?

元朝的內部傾軋,從皇室內部掀起,直至各地方政府勢力都普遍存在。皇室的傾軋,突出表現在對皇位的爭奪,從元世祖忽必烈逝世至元順帝託歡特穆爾即位之前的三十七年中,一共更換了九個皇帝,伴隨著一系列的內部爭鬥。忽必烈稱帝因為不遵舊例,不經大會推舉而自立,導致其弟阿里不哥的不服,他們的內戰打了幾十年。到元順帝時,天下越來越亂,他卻日益荒於政事,皇后和太子陰謀禪代,又引起了一場內部的混戰,許多將相都捲了進去,嚴重影響到了國家的政局穩定。具體可從下面幾個主要將領因傾軋導致失敗的例子就可以看出。

元朝末期,朝廷內的能人都在忙什麼?為何坐視朱元璋等人膨脹?

義軍初起時,中書右丞相脫脫曾領兵破李二于徐州,二年後,又破張士誠於高郵,軍聲大報,如果這樣繼續打下去,平定江淮地區的起義軍是很有希望的。可是由於內部的傾軋,朝中卻降旨責備他“勞師費財”,削官爵,安置淮安,後又把他鴆死於雲南,被害死時年僅四十二歲,成為元末第一個因內部傾軋而毀滅的有能力的帥才,算是自毀長城的第一毀。

元朝末期,朝廷內的能人都在忙什麼?為何坐視朱元璋等人膨脹?

繼脫脫之後出現的另一位將才是察罕特穆爾,他以“從者數百人”起家,幾年之間,便發展至上萬人,於是收關陝,定河北,復汴梁,轉戰山東,幾乎平定了整個黃河流域的起義軍。然而為了爭奪晉、冀的地盤,他和元朝的另一位大將博羅待穆爾結仇很深。察罕特穆爾死後,他的養子庫庫特穆爾接掌兵權,繼續和博羅結冤不解。他們和朝廷內部的傾軋聯絡在一起,從至正23年到25年的三年間,先發生了太子逼太傅太平自殺的事,接著,博羅便引兵入京殺左丞相綽斯戩,庫庫特穆爾則奉太子之命出奔至太原。後來,庫庫舉兵討伐博羅,順帝又把博羅殺死。就這樣,能打的幾十萬元朝大軍忙著無休止的內鬥,根本無暇南顧,這給了朱元璋從容擴大勢力,準備北伐的時間。

庫庫特穆爾在博羅特穆爾死後,曾一度負責統帥元朝的所有兵馬,代替皇太子出征。他駐軍河南時,曾令關中的四位將軍,即李思齊、張思道、孔興、脫烈伯前來與其會師,準備大舉進攻起義軍。但是,這幾位有實力的將軍卻並不願意服從其調遣,李思齊說:“我與汝父同鄉裡,汝於我前無立足地,乃公然稱總兵擁我耶?”庫庫嘆氣說:“吾奉詔總天下兵,而鎮將不受誦遣,何討賊為!”於是雙方攻殺不已。李思齊大會諸將於夙翔,擁兵十餘萬,專門與庫庫內鬥,明軍日益逼近,大都勢危,卻坐視不救。

元朝末期,朝廷內的能人都在忙什麼?為何坐視朱元璋等人膨脹?

如果當時他們能協力同心,一致對付明軍,勝敗亦未可知。嚴重的內部傾軋,始終未能讓元朝出現一兩個有足夠威信的統帥,長期有效地指揮全國兵馬對付起義軍,而這正是取得勝利必要元素之一。無窮無盡的內部傾軋,使許多有為之士對元朝感到絕望,他們或隱退,或轉移到敵對方面,成了反元的力量,朱元璋賬下著名的劉基便是個突出的例子,這位明朝的開國功臣,曾經是元朝可以賴以中興的志士。他曾在浙東顯示過身手,他力主征剿方國珍,沒想到卻因此遭到受賄當政者的排擠,最後,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正逢朱元璋邀請,於是便投奔了明軍。

元朝末期,朝廷內的能人都在忙什麼?為何坐視朱元璋等人膨脹?

當然,也有許多有為之士雖受傾軋,仍沒有離開元朝,最終他們飲恨終生的。例如山東宜慰使董搏霄,曾大破毛貴軍於濟南,被提拔為都元帥。有人妒忌他,在太尉紐的該面前說他的壞話,因此便被被調往益都。搏霄引兵北行時嘆說:“我去,濟南必不可保!後來濟南這個戰略重地果然失守了。

還有個更突出的例子就是庫庫特穆爾,即王保保。此人英勇善戰,始終忠於元朝,朱元璋曾七次致書拉攏他,卻都被拒絕,直到洪武五年時,他退居嶺北,仍引兵擊敗過徐達的十五萬大軍,殺傷數萬人,使朱元璋悵恨不已,他曾對皇子說:“我用兵未嘗敗北,今諸將自請深入,敗於和林,輕信無謀,敵多傷士卒,不可不戒!”後來,他大會諸將時曾問:“今天下奇男子誰也?”大家說,“常遇春,將不過萬人,橫行無敵,奇男子也。”朱元璋聽了卻笑著說:“遇春雖人傑,我得而臣之;我不能臣王保保(即庫庫),乃真奇男子也!”如此難得的將才,長期陷於內鬥,後又因廷臣譁言其跋扈,被削奪兵權,於是又引起了一場自相殘殺,直到至正二十八年,中原俱不守,京師危急,朝廷才下詔恢復王保保的官職,讓他再次統兵抵抗,然而大勢已去,事已不可為。

元朝末期,朝廷內的能人都在忙什麼?為何坐視朱元璋等人膨脹?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元朝的早亡實在是嚴重的內部傾軋促成的。這種傾軋,並無什麼原則可言,完全是為了爭權奪利。這種現象在封建王朝內部出現也不奇怪,歷代都有過案例,但像元朝內部這樣嚴重的卻不多。原來經濟、文化落後的蒙古貴族,他們一旦擁有了偌大的中國,其權力慾之增長和爭權奪利的內部傾軋,便特別嚴重,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上行下效,主荒臣專,風氣一壞,便無法收拾。末期的元朝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其統治的早亡也是理所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