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曹操和王允同朝為官,且謀略相當,為什麼是王允扳倒了董卓

大家對王允都很熟悉,他是東漢末年的朝廷司徒。董卓挾持漢獻帝后,他與董卓鬥智鬥勇,並利用董卓的小妾(貂蟬的原型),離間了董卓與呂布的關係,使呂布除掉了董卓。

可是朝中大臣眾多,為什麼最後要靠王允來出謀劃策,扳倒董卓呢?主要是王允有三個方面的優勢:

曹操和王允同朝為官,且謀略相當,為什麼是王允扳倒了董卓

1、世家大族

王允的出身是名門望族,他們家世代都擔任朝廷的重要官職,威望很高。由於這個家庭背景,他很小就能經常跟隨他的父輩們出入官場,結交了許多名士。

王允在少年時就在同輩中脫穎而出,而且在當地很有名氣,因此19歲時,王允就被推舉為了郡吏。

王允少年成名,並與許多達官貴人相識,最主要的是他年少入仕,使他很早就有了為官的經驗。

曹操和王允同朝為官,且謀略相當,為什麼是王允扳倒了董卓

後來王允進入朝廷為官,大家都與他保持了很好的關係,董卓挾持了漢獻帝后,封王允為司徒等都與他是世家大族有關。

在漢朝世族是社會上層階級,朝廷都得依仗他們,否則朝廷事務是很難處理的。所以董卓把持朝政後,大家都不滿意,但是誰能發起討伐董卓的行動呢?

當然就得看世家大族們的想法了,所以王允的出身讓大家都寄希望於他。

曹操和王允同朝為官,且謀略相當,為什麼是王允扳倒了董卓

2、堅強不屈

當時也有很多世家大族,比如袁紹,何進等,但是他們不如王允那麼堅強。

王允在朝廷與宦官張讓爭鬥,結果屢次被張讓陷害下獄,但是王允並沒有放棄,他繼續與張讓周旋,在多人的幫助下,最後王允才被釋放。

王允出獄後,改名換姓,離開了洛陽。漢靈帝去世後,張讓殺了何進,董卓、袁術奉召進京討伐張讓。

於是張讓等人,挾持少帝出逃,朝中大臣們嚇得不知所措,根本沒人去管少帝死活。可是王允卻不懼危險,立即派人與尚書盧植去保護少帝,事後又迎接少帝回宮。

曹操和王允同朝為官,且謀略相當,為什麼是王允扳倒了董卓

漢獻帝繼位後,王允成為了尚書令、司徒。這時他並沒有退縮和畏懼,他與朝廷的大臣們一起出謀劃策,要重新樹立皇帝的權威。

我們看到,王允是一個堅強的人,他絕對不屈服於惡勢力,當惡勢力強大時,他就隱忍起來,但是並沒有認輸,而是等待機會,再來打擊惡勢力。

他在討伐董卓也是這樣,正因為他堅強不屈,最後才找到機會扳倒董卓,如果他屈服了,就不會再有機會了。

王允的堅強不屈,使他有一顆堅定的心,不除掉董卓,絕不罷休,這讓王允才有了堅持與董卓鬥爭的動力。

曹操和王允同朝為官,且謀略相當,為什麼是王允扳倒了董卓

3、具有謀略

王允的出身和他堅強的性格,是他扳倒董卓的外部條件,但是隻憑這兩點,他是不可能扳倒董卓的。王允最後除掉董卓還是靠他的謀略。

王允表面上是順從董卓的,讓董卓對他放鬆了警惕。董卓覺得王允對他是忠心的,於是把很多朝中事務都託付給王允,然後王允暗自拉攏朝中官員,細心計劃,周密佈置。

王允推薦與董卓有矛盾的楊勳,為司隸校尉,保舉楊瓚掌握左將軍的權力、士孫瑞為南陽太守,掌握地方勢力,並讓他以討伐袁術的名義出武關,為夾擊董卓做準備。

曹操和王允同朝為官,且謀略相當,為什麼是王允扳倒了董卓

接著王允還提議,在董卓的內部安插內應,那麼誰為內應呢?這是個問題。

不久,王允瞭解到董卓與呂布有矛盾,什麼矛盾呢?就是呂布看上了董卓的小妾。

王允就利用這件事來挑撥董卓和呂布的關係,他召見呂布,並把殺董卓的計劃全都告訴了呂布,讓呂布做內應。

呂布擔心董卓發現他與董卓小妾的關係,會報復他,於是答應了王允的要求。最後,王允用裡應外合的策略,讓呂布殺了董卓。

曹操和王允同朝為官,且謀略相當,為什麼是王允扳倒了董卓

王允的老謀深算,最後除掉了朝廷的禍患。他的謀略在當時的文武百官中,是略勝一籌的。

大家可能覺得,曹操也有謀略,為什麼沒有除掉董卓呢?因為曹操的號召力當時不如王允,要想扳倒董卓是不容易的。

首先要有凝聚力、號召力。然後,還得意志堅定,如果挺不住,那就功虧一簣了。最後再加上謀略,才能戰勝董卓。

曹操和王允同朝為官,且謀略相當,為什麼是王允扳倒了董卓

同時具備這三個優勢的只有王允,所以王允成了討伐董卓的領袖人物。如果沒有他,單靠武力還真不一定能贏董卓。

王允當時說話有人聽,曹操、袁紹,說話不一定有人聽,他們二人不能團結朝中官員,這是他們的弱點。

王允懂得“堡壘是從內部攻破的”道理,於是利用了董卓和呂布的矛盾,離間二人,再一舉拿下。

有人可能覺得,只要說服了呂布做內應就可以了,然而王允並不能保證呂布一定能殺掉董卓,所以外部的準備,他也要做好。

曹操和王允同朝為官,且謀略相當,為什麼是王允扳倒了董卓

王允為了保證萬無一失,採用了內外結合的策略。可以說王允是一個非常謹慎的人。

王允除掉董卓這件事告訴了我們:想要成事,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與之相關的方方面面都要考慮周全,甚至於要做好幾套方案,來確保事情的順利進行。

所謂細節決定成敗,最忌諱粗心大意,因為未來的結果是無法預計的,要把最壞的情況考慮進去,這才是我們為人處事的正確態度。

參考文獻:

《後漢書·陳王列傳五十六》

作者介紹:

肖邦:喜歡中國歷史,對歷史人物、事件有獨到見解。希望透過文字還原歷史的真相,揭開歷史中鮮為人知的秘密。瞭解歷史,掌握現在,擁有生活的智慧。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