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夫椒之戰後,夫差為什麼不滅掉越國

原創:纖月倉龍軒

全文共2566字 | 閱讀需5分鐘

編者按:夫椒之戰後,夫差為什麼沒有一舉滅掉越國呢?普遍的說法是因為吳王夫差目光短淺,聽信讒言,才同意與越議和,給吳國埋下了滅國的隱患。本文作者從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吳、越兩國的國情分析入手,提出了三點不同的看法。

夫椒之戰後,夫差為什麼不滅掉越國

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發兵攻打越國,雙方在夫椒(今江蘇蘇州市西南太湖中的椒山)展開激戰,越軍大敗,吳王乘勝直搗越都會稽,攻破會稽城。為了儲存越國,在文種、范蠡等人的周旋下,夫差答應議和,越王勾踐作為戰俘前往吳國侍奉夫差三年。

在夫椒之戰後,夫差為什麼不滅掉越國,反而在三年後放勾踐回國?歷史上大部分的說法都是吳王夫差目光短淺,聽信了小人的讒言,才同意與越議和,同時也給吳國埋下了滅國的隱患。但是當我們揭開歷史的面紗,仔細分析當時的情況,卻發現事情並不是那麼簡單。

夫椒之戰後,夫差為什麼不滅掉越國

勾踐被俘/ 影視劇截圖

我們先來看夫椒之戰前兩個國家的情況。

夫椒之戰後,夫差為什麼不滅掉越國

吳國是春秋後期最為強大的諸侯國之一,位於長江下游地區,闔閭在位時,國力達到巔峰,先後滅掉淮夷、徐夷、州來、巢、鍾離、鍾吾、邗等一眾東夷之國,大大的擴張了疆域,成為東南霸主。吳國還曾派出大軍,遠攻楚國,一舉攻入楚國王都,迫使楚昭王流亡到隨國,這便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柏舉之戰。後來楚國雖然復國,卻元氣大傷,柏舉之戰使吳國聲威大振,楚國受重創,結束了西門合約之後晉、楚兩國共同主宰天下的格局。

但是在柏舉之戰中,吳國卻遭遇了危機——越國乘吳國國內空虛,發兵偷襲吳國。這讓闔閭認識到,不把安榻之側的越國解決掉,北上爭霸就無從說起。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去世,趁著越國政局未穩之時,吳國闔閭率領吳國大軍攻打越國,剛剛即位的勾踐起兵迎敵,雙方決戰於槜李。當時的吳國實力遠超越國,但戰爭結果卻出人意料,在那場戰爭中,越國贏了。

在大戰開始之前,勾踐精心挑選了數百個死士,在吳越兩軍對壘之時,整齊的排好列隊,從容的走到吳國大軍面前,然後……集體自殺。勾踐用這種劍走偏鋒的方式,確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吳軍注目觀看,驚駭不已,還沒開打就已經自亂陣腳,勾踐則抓住機會,突然進攻,大敗吳軍。在亂戰之中,吳王闔閭的腳趾被斬落,身受重傷,不久便因為傷口感染逝世。

夫椒之戰後,夫差為什麼不滅掉越國

病逝前,闔閭把夫差叫到自己的病榻前,聲色俱厲的責問道:“夫差,你敢忘記是勾踐殺了你的父親嗎?”

夫差恭恭敬敬的跪在病榻前,一字一句的回道:“夫—差—不—敢—忘—記!”

“夫差,你敢忘記是勾踐殺了你的父親嗎?”

“不敢忘記!”

“夫差,你敢忘記是勾踐殺了你的父親嗎?”

“不敢忘記!”

闔閭一遍又一遍的質問,夫差一遍又一遍的回道:“不敢忘記”“不敢忘記”,直至闔閭溘然長眠。

吳山高、越水長,新一代的吳國君王為復仇而生。

三年後,夫差發動全國兵力進攻越國,在夫椒山擊潰越國大軍,勾踐帶著五千殘兵退入會稽山,在文種的建議下,向吳國求和,自己作為戰俘前往吳國為奴。

夫椒之戰後,夫差為什麼不滅掉越國

製圖/ 鄙視搶沙發的

夫椒之戰後,夫差為什麼不滅掉越國

夫椒之戰後,夫差為什麼沒有一舉滅掉越國?仔細分析起來,原因絕非夫差“目光短淺、優柔寡斷”那麼簡單。

首先是吳越所處的時代背景。

吳越戰爭處在春秋時期,與戰國時期的兼併戰爭不同,這個時期雖然已經禮樂敗壞,但主要的戰爭還是為了“徵不服”,春秋時期還流行著滅國不滅祀的傳統。

自從周平王遷都洛陽後,雖然中原混亂不堪,常年征戰,但是所有的國家,都遵照著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滅國不滅祀。戰爭最為主要的目的,僅僅是讓對方臣服,就算是真的強佔了對方的土地,也會給遺民們留下一塊地方來供奉先祖。就算是霸道如楚國,在滅掉陳、蔡、隋國後,也都先後讓其復國了。也正是因為這樣,鄭國才能在晉國、楚國兩國先後圍攻了幾百次後,還能好好的存活到戰國時代。

夫椒之戰後,夫差為什麼不滅掉越國

春秋初期的諸侯國

一般而言,位於蠻夷地的吳國,或許可以完全不理會中原的那一套遊戲規則,但是此時吳國的目標卻是中原霸主,吳國兩代最有為的君主都在為如何稱霸中原而努力。可是要想稱霸中原,就必須得遵守中原的那一套遊戲規則。

其次是吳國和越國的屬性。

吳國的優勢是在水上,吳國人的日常生活乃至軍事行動都嚴重依賴水利,後世所謂“南舟北馬”的概念,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吳國而來。在吳國攻打楚國的那場“柏舉之戰”中,也是選擇由水路出發——吳國大軍沿著長江順流而下,出了長江口後揚帆北上,再轉入淮河,沿著淮河朔流而上,然後舍舟登岸,進入豫章附近,與楚國大軍隔著漢水對峙。所謂“以船為車,以輯為馬,往若飄風,去則難從”是他們最好的寫照。

夫椒之戰後,夫差為什麼不滅掉越國

柏舉之戰路線圖

其實在夫椒之戰初期,如果勾踐肯聽取范蠡的意見,誘敵深入,將主戰場選在對自己有利的地勢,就算是戰敗,也不會那麼的慘烈。可惜,勾踐偏偏錯誤的把戰場選在了太湖附近,以當時的情況,太湖的大部分地區都處在吳軍的控制之下,地理於吳軍有利,因此越國的慘敗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越族的優勢是在陸地,一個以水戰為主的吳人,面對著如越族這般的山地民族,或許在自己的主戰場上會獲勝,卻絕對不容易征服對方。就算能夠征服,也絕對會花掉吳國大量的心血和精力,這與吳國想要北上爭霸的宗旨不符。

最後是越國本身的實力。

吳國雖然實力強大,但越國也並不弱小,相反,在整個春秋戰國時期,越國一直都比較強大,齊恆公就曾言:“天下之國,莫強於越。”

而且,越族並不是一個單一的民族,而是南方眾多部族的統稱,在越國的後面,還有著強大的百越作為支撐。在先秦古籍中,對南方沿海地區的土著民族,統稱之為“越”,分佈十分的廣泛,部落也眾多紛雜,各有種姓,故不同地區的越人又各有異名。裡面有很多的分支,包括吳越、揚越、東甌、閩越、南越、西甌、駱越等等眾多越族支系,因為中原人對之並不甚瞭解,故籠統的稱之為“百越”。

夫椒之戰後,夫差為什麼不滅掉越國

百越示意圖

在百越眾多分支中,實力最為強大的,當屬遷移得最遠的“于越”部落,佔據了浙閩丘陵的北部,在與中原文化的交流中,最先建立起了“國家”,這個國便是越國。因此在後世,于越也被認為是百越體系的源頭,而史書所記載的“越人”,基本指的就是越國人。

歷史的教訓一次次的證明,從山地下來的民族,容易被打敗,但是卻很難被征服。如果吳國希望完全征服來自於山地的越人,勢必要進行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即使取得勝利,與富裕的中原地區相比,那些貧瘠的山地,對於吳人也沒有多大的吸引力。如果滅掉越國,勢必會造成越人時時侵擾吳國,與其如此,還不如留下一個被吳國控制著的“越國”,以此來約束越人,對吳國而言,要有利得多。

綜上所述,在夫椒之戰後,夫差沒有滅掉越國,可能固然有夫差自身的原因,但主要還是由當時的時代背景和吳越兩國所處的地理環境所決定。也正是因為這樣特殊的時代背景和地緣條件,勾踐才有機會完成他“臥薪嚐膽”的故事,和“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壯舉。

參考資料:《東周列國志》、《中國歷史——先秦史》 、《地緣看世界》、《礦石風華——大運河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