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曾經強盛的越國為何會消失?它的對外戰略、人才儲備方面都是硬傷

公元前473年,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終於是消滅了死對頭吳國,並將其領土納入自身版圖。而勢力大增後的越國並未就此罷休,它選擇乘機北上與中原諸侯會盟,並被周天子認可為“伯”,這是越國的最為巔峰的時期。

不過我們翻開史料就會發現,越國於春秋末年稱霸,到了戰國時期就如同消亡了一般(只在戰國初期曾有所大動作),而消亡了一定程度上其實就反應了它的實力一直在下坡路,最終衰弱到離開了人們的視線,讓人們逐漸淡忘了它。按道理來講,越國崛起晚,即便是吃老本,也不會一下子就吃精光,它應該更有機會在戰國時期攪動風雲,但它不說攪動風雲了,後來甚至連戰國七雄的一個席位都佔不到,比不過強國還是能理解,但甚至連韓、燕這類蕞爾小國都能高它一等,這是很令人匪夷所思的。

曾經強盛的越國為何會消失?它的對外戰略、人才儲備方面都是硬傷

它為何會落到如此一番田地呢?

一、對外戰略(急於求成,以攻伐為主)

1、首先要說到的一點就是戰略,越國的一敗塗地,與越國的對外戰略有很大關係。為何這樣說呢?越國在後來的對外戰略主要以攻伐為上,一遇到問題就直接上武力,這在朱勾為越國君主之時尤為突出,當時的越國甚至還被墨子給評為四大好戰國之一,其他三個分別為老牌強國齊、晉、楚。

但我們應該清楚,這三個國家無論是人口,還是領土都比越國大的多,也就是說它們儘管曾經在越國鼎盛時期比不上越國,但靠著恢復強,復甦快(人口多、領土廣形成的天然優勢)這兩點,打完仗依舊可以得到較好的補給,從而使得損耗不會太大,但越國則不同,損耗了,如果不修養身息,很難跟得上。

但打紅眼的越國卻偏不信,久而久之就被戰爭拖垮了,而且四處征戰又導致其樹敵無數,幾乎沒有盟友,成為眾矢之的,長此以往下去,衰弱自然必成定局。

曾經強盛的越國為何會消失?它的對外戰略、人才儲備方面都是硬傷

2、而且為了更加方便的對外征伐(遏制大國齊國,增加越國在中原地帶影響力)越國甚至不惜摒棄自身之根基,選擇遷都——越國將原本的都城從會稽遷往遠在北方的琅琊。

但這個遷都是絕對的弊大於利,雖然越國在短時間內確實達到了目的——對齊國造成了威懾力,還搞定了幾個小國。但長遠來看,越國將重心弄到前方,全心全意的對付齊國,卻忘了自己的大後方,它的大後方有誰呢?野心勃勃的楚國,還有一些吳地的復國勢力。

越國顯然沒有足夠的綜合國力能夠首尾相顧,結果剛前頭打勝仗,後方卻被人給暗算了,最後在齊、楚、吳三方勢力的絞殺下,最終走向滅亡。

其實若當時越國沒有急於求成,而是冷靜下來,立足東南,不遷都,或是遷都虎踞龍盤的南京(當時叫做石頭城),徐緩圖之,相信有可能會是另一番光景,可惜沒有如果。

曾經強盛的越國為何會消失?它的對外戰略、人才儲備方面都是硬傷

二、人才儲備匱乏(外來人才不入、內部人才流失)

越國曾經成在人才之上,但亡一定程度上也亡在人才之上。

而它之所以不受人才待見,這與其本國王室的作風有很大關係。“越人三弒其君”的故事想必大家應該都清楚,在越國似乎子殺父、父殺子是家常便飯。

而這樣的大環境下,人才們對越國有兩種看法:一個是國家太亂了,站錯隊就有可能死;還有一個是君王不知廉恥、不仁慈,說錯話又是可能會死。

曾經強盛的越國為何會消失?它的對外戰略、人才儲備方面都是硬傷

在他們看來,為越國效力,橫豎都有一死的風險,那為何還要為越國效力呢?是嫌活的不夠長嗎?所以即便越王親自去請,相信也沒什麼人願意去——其實在曾經越王朱勾也確實邀請過墨子為國效力,但卻被墨子以“不用來吾道”的理由所拒絕,足以看出對越國的牴觸。

當時越國人才匱乏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對外不能引進人才;對內無人才可用”,接下來我們看這兩方面對越國整體實力的影響。

1、首先來說,沒有外來人才入駐。其實我們很多人還是小看了一個外來人才在當時能夠起到的作用,外來人才所造就的影響力在當時可以說是變革式的。因為在春秋戰國諸侯爭霸之際,各國之間靠友好的交流來促進文明傳播,顯然是不合時宜。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人才則成為了傳播文明的一個重要載體。

我們拿吳國來舉個例子,以此來方便理解。吳國最早的時候相當的原始,與部落無異,是後來晉國為了對抗大敵楚國,打算扶植吳國,於是派申公巫臣前去相助,申公巫臣到達吳國後,將晉國先進文明(尤其是軍事上的科技、制度)教給了吳國,這在《左傳》有記載,即:“與其射御,教吳乘車。”自此後吳國才逐漸走向興起。後來,在吳國從興起走向強盛依舊是靠著人才,楚國人伍子胥、齊國人孫武兩人帶來的本國先進文明再次促使吳國變革,最終才有了後來稱霸的吳國。

曾經強盛的越國為何會消失?它的對外戰略、人才儲備方面都是硬傷

我們從這個例子中能夠看到什麼?能夠看到人才不僅是出謀劃策那麼簡單,他們還會帶來先進的生產力,先進的思想,而這些都是能夠幫助一個國家走向強大的堅實基礎。越國也曾嚐到過人才所帶來得好處的,畢竟越王勾踐曾經的壯大靠的就是文種和范蠡。但越國在此之後,再也沒有這樣的外來人才,再也享受不到其中的好處,國力自然是停滯不前。

2、其實越國也不是沒有人才,它本國也產人才,但本國太亂,註定了人才也是不肯留下來的,畢竟老話說的好“良禽擇木而棲”。

曾經強盛的越國為何會消失?它的對外戰略、人才儲備方面都是硬傷

在《史記》中有記載:“齊用越人蒙而強威宣”,蒙被甚至可以幫助大國齊國更上一層樓,這說明越國本土也是有傑出人才的,只是可惜,其不能為己國所用,反而是為敵國所用,在本國實力不加強的情況下,敵國實力卻增強,這一對比,其實也是越國自身實力的一種退步。

不過話說回來,越國沒有人才集聚也是自己一手造成的,若是其遵從道義,禮賢下士,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引得良才來投,憑著其家底,復興勾踐時期的榮耀也不是夢。

總結

總的來說,越國之亡,亡於兩點,一個是戰略,一個是人才,而這兩點我們其實都可以歸結於國君之上,因為戰略是國君定的,而人才之所以不敢前來,也是因為國君德行問題。這從側面可以看出,在古代,一個國君的賢能與否,是可以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的興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