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西周時期地位最高的諸侯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卻毫無建樹

西周初年,周武王滅商後做了一件影響深遠的事情,他搞起了分封制,即所謂的“封建親戚,以屏藩周”,當時就有數十個諸侯國應運而生,在這些諸侯國中,姬姓宗室佔了絕大多數,畢竟是擔負著護衛周王室的責任,自然是同姓更值得信任,除此之外,還有四個人為周王室保駕護航,他們就是著名的“周初四聖”:周公旦、召公奭、畢公高和太公望。

西周時期地位最高的諸侯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卻毫無建樹

諸侯國和諸侯國之間是不同的,其中最能體現等級的就是他們的爵位,最高一等是公爵,侯爵次之,再是伯爵,還有子爵等。公爵國很少,一般認為西周初期有八個公爵國,這八個諸侯國大部分都是古國後裔,也包括殷商後裔的宋國,再就是周文王弟弟的虢國。這些公爵國中除去虢國是真正的地位高之外,其他的不過都是做做樣子,類似於官職中的虛職,看起來地位很高,但是沒有實權。這些公爵國看起來是地位最高的,但其實無論是土地還是話語權都不是很高,不過是周王室做給天下人看的,而真實的情況是周王室對他們甚至是有戒備之心的,比如殷商遺民的宋國。

虢國的地位在西周時期是比較高的,虢國的很多國君都曾在周王室擔任要職,無論是內政還是軍隊,話語權都是很高的,但是虢國本身的發展卻是很一般的,地理位置也緊跟在京畿周圍,一直不曾有過憂患意識,而只是將虢國的命運與周王室緊密聯絡在一起,西周一亡,虢國基本也到頭了,在春秋初期存在了很短的時間就退出歷史的舞臺了。

與公爵國的名不副實相比,次一等級的侯爵國才是周王室真正的助力,侯爵國絕大多數都是姬姓宗族,是周王室真正放心的諸侯國,他們是“以屏藩周”的主要力量,比如魯國、燕國、衛國、晉國、畢國等等,當然還有一個姜姓諸侯國,即齊國,齊國是周武王岳父姜太公的封地,雖不是姬姓國,但是也是周王室比較信任的一個諸侯國。齊國經過歷代君主的篳路藍縷,終於在東方站穩腳跟,並在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到了戰國時期更是七雄之一。這樣看起來倒不是沒有一點建樹,不過,齊國後勁不足,在齊桓公稱霸之後迅速衰落,並再也沒有稱霸過。

西周時期地位最高的諸侯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卻毫無建樹

姬姓諸侯國中的魯國、燕國、衛國、晉國、畢國等都是比較大而重要的諸侯國,其中更以魯國、燕國、畢國地位最高,這和他們的開國者有關係。魯國的開國者實際上是周公旦,燕國的開國者是召公奭,畢國的開國者是畢公高,再加上齊國的開國者太公望,這就是著名的“周初四聖”。

周初四聖輔佐周武王滅商,又輔佐周成王治理天下,是周初最為著名的賢臣,由四人分封得來的諸侯國更是西周最為重要的諸侯國。不過令人遺憾的是,畢公高的畢國似乎存在的時間很短,在西周時期就已經灰飛煙滅。

太公望的齊國畢竟是姜姓諸侯國,和周王室還是隔了那麼一層,所以算不得地位最高的,倒是周公旦的魯國和召公奭的燕國是周王室最信任且地位最高的,要知道當初周成王年幼,周公旦“踐阼代成王攝行政當國”,而召公為輔臣,兩人“分陝而治”,共同治理西周王朝。周成王之後,召公還輔佐了周康王。可以說除去周天子,周公旦和召公奭是西周地位最高的人。

西周時期地位最高的諸侯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卻毫無建樹

魯國和燕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發展是很不相同的,燕國在春秋時期的存在感比較低,因為燕國的地盤遠離中原,和戎狄做著近鄰,因此,燕國自保尚且不易,哪還有時間摻和到中原的鬥爭中來呢?不過到了戰國時期,燕國卻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尤其是燕國出了一位了不起的國君,即築黃金臺招賢納士的燕昭王,燕昭王時期,燕國還一度差點滅亡了齊國。所以,就這點來說,燕國在春秋戰國時期是有建樹的。

沒有建樹的是魯國,魯國是典型的高開低走,周公旦受封魯國,但是並未就國,而是讓他的長子伯禽去封地去建國,周公旦去世後,“成王乃命魯得郊祭文王。魯有天子禮樂者,以襃周公之德也。”周公旦對周王室所做的巨大貢獻惠及魯國,因此魯國成為周禮最完備的諸侯國,也是西周真正地位最高的諸侯國。

但就其開國而言,周公旦就已經預料到了魯國的未來,當初齊國和魯國同時被封,太公望五個月就向周公旦彙報了齊國的施政情況,大意就是簡政隨俗,而伯禽則三年後才向周公旦彙報魯國的施政情況,大意就是變俗格禮,當時周公旦就預料魯國的發展一定趕不上齊國,將來必然會被齊國制約:“魯後世其北面事齊矣!”

西周時期地位最高的諸侯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卻毫無建樹

魯國太過注重周禮,反而做不到平易近民,平白失了發展的先機。當然,春秋初期的魯國發展還是可以的,它吞併了周圍的數個小國,和齊國成為東方大國,並且兩國開始爭奪霸主,桓公、莊公、僖公時期,魯國雖及不上齊國發展迅速,但也算是齊國爭霸最大的競爭對手,也有數個小的諸侯國向魯國俯首稱臣,只是這種局面並沒有維持太久。

魯國在強大的同時也已經開始有了內亂,即後期魯國三桓的興起。三桓的興起說起來可以追溯到魯惠公時期,魯惠公有一長子名為息姑,即後來的魯隱公,還有一個幼子也是嫡子允即後來的魯桓公。本來息姑長大後要娶妻,魯惠公給他定了宋國的公主,結果魯惠公自己看上了宋女然後娶了做夫人,生下了嫡子允,成為魯國的太子。魯惠公去世的時候,允很小,尚不能繼承國君之位,於是息姑暫代國政,就有了魯隱公,魯隱公想效仿周公旦,但是他退出的不夠及時,做事情也不夠有魄力,讓公子羽成功挑撥了兄弟倆的關係,於是魯隱公被殺,魯桓公繼位。

桓公有四個兒子,這四個兒子完全決定了魯國的未來,他們分別是慶父、魯莊公、叔牙和季友,魯莊公向下傳遞的就是魯國的國君,而另外三人的後代則在未來形成了著名的魯國三桓。尤其是季友在後來扶立魯僖公繼位而成為魯國的相國,季友去世之後,季氏登上歷史的舞臺,並且成為三桓之首,把持魯國的朝政,甚至季平子還曾攝政數年。

西周時期地位最高的諸侯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卻毫無建樹

三桓之亂不是沒有引起魯國國君的注意,畢竟在後來已經到了國人只知三桓而不知國君的地步,但是知道是一回事,削弱甚至除掉三桓勢力又是另一回事,即便戰爭打響,也基本都是三桓勝利。

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戰國初期的魯穆公時期,魯穆公收回了三桓手中的權力,將國政握在了手中,但季氏還是硬生生獨立出來一個費國。

就在魯國解決了三桓問題準備一致對外的時候,國際局勢早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魯國解決了卿族作亂的問題,但並沒有從卿族作亂中恢復元氣,更無法在戰國詭譎的局勢中佔得一席之地,最終被楚國所滅。

西周時期地位最高的諸侯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卻毫無建樹

其實我們看魯國在春秋戰國時期之所以沒有建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魯國周禮最為完備,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魯國的發展,畢竟春秋戰國時期的基調就是禮崩樂壞,不適應局勢的發展就只能被淘汰掉。

其二,魯國的地緣其實是很受限制的,在春秋初期,諸侯國們大部分都是注重國內自己的發展,因此魯國還能作為強國發揮自己的優勢,但隨著諸如晉國、楚國、齊國等的強大,他們開始對外開疆擴土,這就限制了魯國的發展,魯國地處東邊的中心地帶,想要對外擴張是很難的,尤其是在大國都想要對外擴張的時候,魯國就更沒有機會擴張了,春秋初期沒有真正強大起來的鄭國也是如此。

其三,自然就是魯國三桓的影響,歷史從春秋進入戰國的著名節點就是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同樣是卿族作亂,魯國的三桓雖然在魯國存在了很多年,但最終卻並沒有取而代之成為魯國的真正主人,反被國君打敗,魯國並沒有被注入新的活力,更沒有真正實行戰國時期強國都在進行的變法,這自然無法讓魯國在戰國時期翻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