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在古代考中狀元未必便平步青雲,大多數最終依然湮沒無聞

大家好,我們的建築塵封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從隋朝開始實行科舉制以來,歷經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緒31年廢除,將近1300年。在“學而優則仕”的年代,封建社會的讀書人都把科考作為躋身仕途的唯一途徑。科舉殿試第一名稱作狀元,號為“大魁天下”,又稱殿元、鼎元,為科名中最高榮譽,然而考中狀元絕非易事。

在古代考中狀元未必便平步青雲,大多數最終依然湮沒無聞

天下學子在“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等等,勵志名言的激勵下,忍受十年寒窗,晝夜攻苦,頭懸樑,錐刺股,屢敗屢戰,勇跳龍門。縱是那般辛苦,大多數人一生連進士都不能考中,狀元更是不敢望及。蜀道之難,恐怕也難以過之。

全國讀書人無數,一介布衣考取狀元著實不易,要經過層層選拔,一路披荊斬棘,才能進入最後的殿試奪魁。每次科考,全國也只有一個名額,其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唐代即有“五十少進士”,及“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的說法,宋代大文豪蘇洵也曾感嘆道:“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

在古代考中狀元未必便平步青雲,大多數最終依然湮沒無聞

中國科舉史上,曾經湧現了數以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名進士,而作為這個龐大知識分子群體之巔峰的“狀元”郎,則是屈指可數。據考證,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止,在這1283年間,科考的榜數為745榜,共產生了592名狀元,加上其他短命政權選考的狀元以及各代的武狀元,中國歷史上總計可考的文武狀元為777人。

在古代考中狀元未必便平步青雲,大多數最終依然湮沒無聞

高中狀元未必便意味著能夠立即飛上枝頭變鳳凰。縱使是殿試第一,也要經過吏部考試,合格後再任其官位,通常是翰林院修撰,或著作郎、秘書郎,或掌修國史,或做天子侍講,都是從很低的職位開始,然而仕途兇險難卜,要經歷漫長的宦海沉浮。他們中只有少數一部分人,老其一生,才終得登上了顯赫的高位。大多數人因為個人的因素或當時環境的牽制,使其一生不能大伸手腳,有所作為,而終至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中。如唐代,姓名可考的狀元147人,事蹟可考者才29人而已。

在古代考中狀元未必便平步青雲,大多數最終依然湮沒無聞

科舉史上的七百多位狀元,其中雖不乏有政治家、史學家,但仍以文學家為多。其中較為人知的除了唐代的賀知章、王維、柳公權,宋代的張孝祥、文天祥,明代的胡廣、楊慎,清代的翁同龢、張謇等,大多數人都文績平平,難傳千秋。狀元難入大家之列,而大家又很難高中狀元。如李白、杜甫、唐宋八大家,無一人摘取狀元掛冠,卻都是時代中首屈一指的詩人、文人。他們的文學成就,使他們名垂青史,流傳千古,是那些狀元遠莫能及的。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