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水滸傳》中,陸謙和林沖兩個人,誰的官職更高?

虞候這個官職早大致在周朝就有了,《周禮》中記載:

《水滸傳》中,陸謙和林沖兩個人,誰的官職更高?

山澤之官,皆名為虞。水希曰藪,則藪是少水之澤,立官使之候望,故以虞候為名也。

也就是說當時的林業部長都稱之為“虞”,讓“虞”們互相大眼瞪小眼守護候望防止盜賊,後來叫著叫著就變成虞候了。

再往後虞候的身份從園林人士漸漸轉變成了斥候、偵查官,甚至在五代時期變成了軍官的稱呼。而在宋朝,虞候的級別有著很大的跨度,最高級別的叫做“都虞候”,都虞候在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步軍司中都有所設立,再說的直白點,宋朝馬軍都指揮裡的都虞候就相當於馬軍總參謀長,步軍亦是如此。

但是虞侯中更多的是低階武官,宋軍的武官職位設定:“每軍有都指揮使、都虞候,每指揮有指揮使、副指揮使、每都有都頭、副都頭、十將、將、虞候、承勾、押官”。虞侯相當於現在的連排級參謀,最多也就是少校正營級。

《水滸傳》中,陸謙和林沖兩個人,誰的官職更高?

虞候在宋代全名是“將虞候”。是北宋中央禁軍步騎兵都一級官僚,有左將虞候,分左將虞候、右將虞候,負責管理都一級士兵。

“都”是北宋禁軍編制單位,是指揮下面的編制。《武經總要》:五百人為一指揮,指揮包括五都的編制。一都大概一百人,騎兵每都含槍手、旗頭共13人,其餘八十多人是弓箭手。步兵每都包括刀手8人,槍手16人,其餘七十餘人是弩手。宋代軍隊分工合作還是很細緻。

《宋史兵志》每都有軍使(步軍叫都頭)、副兵馬使(副都頭)十將、將虞候、承局、押官。

虞候管理100士兵,相當於現在的連長級別。屬於低階軍官。

《水滸傳》中,陸謙和林沖兩個人,誰的官職更高?

等級不同,“虞侯”的官階和權利範圍也有所不同。官階最高的是廂都虞侯,最低的是將虞侯。兩者有點參謀長和參謀的意思,正所謂參謀不帶長,放屁都不響;虞侯不帶都,話粗理不粗!

關於虞候這個軍職,在四大名著《水滸傳》裡,被林沖斬殺的陸謙就當過將虞候。官職低,權力小,只能在普通百姓面前作威作福。雖說”將虞候“的官職不大,但是確是步入仕途的敲門磚。陸謙就曾用”虞候“的身份,來巴結高衙內,企圖利用高衙內認識高俅,從此升官發財。

在北宋末年,只要富商,士紳們捐一筆數目客觀的錢財,給駐紮在當地的軍隊,便可以獲得“虞侯”這個官職,因此一個軍隊中可能會看到數十個“將虞候”。

“將虞侯”的官職雖然不大,但卻是步入仕途的敲門磚。陸謙就透過“虞侯”這個身份,來巴結高衙內,企圖利用高衙內認識高俅,從而升官發財。

《水滸傳》中,陸謙和林沖兩個人,誰的官職更高?

所以說,再小他也是個官兒啊,比起“好兄弟”林沖的那八十萬禁軍教頭不知要強上多少倍。

北宋的禁軍指的是直屬中央樞密院的中央軍,而地方軍稱為廂軍,中央軍挑選精壯,充實禁軍,而挑選淘汰者充實到地方廂軍,以便使中央有效掌握精銳之師。

《水滸傳》裡林沖所謂“80萬禁軍教頭”指的是當時作為中央軍的禁軍總數為80萬,比較符合歷史記載的北宋軍隊龐大的人數,北宋軍隊人數最高時達到130萬,應該是中央禁軍和地方廂軍總和數。

除了防備北方契丹遼國和党項西夏以外,還有就是北宋政權實行“災年多養兵,豐年少養兵”的治軍策略,理由是災年多養兵,為了防止農民起義;豐年少養兵,為的是防止將領作亂,因此北宋軍隊越發臃腫。

《水滸傳》中,陸謙和林沖兩個人,誰的官職更高?

宋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神宗令:

“殿前、步軍司見在營兵各置都教頭,指教弩手五指揮,弓手十指揮,槍刀標排手五指揮,各選一人武藝高強者奏差。”

而林沖這個所謂的“八十萬禁軍教頭”並不是管理“八十萬禁軍”的老大,而是訓練禁軍武藝的“武術老師”,最初出現在宋代軍中是出於范仲淹的命令:

“每指揮選少壯勇健者二十五人,先教之以弓弩、短兵,俟其技精,則補為教頭,每人卻俾分教十人,以次相授”。

一個教頭訓練計程車兵大約在25人—200人左右,按照一個教頭訓練200名士兵來計算,一個具有80萬規模的禁軍至少4000名教頭。

林沖只不過是這4000個教頭中的其中之一,要軍權沒有軍權,要政權沒有政權,除了名稱好聽之外百無一用。

《水滸傳》中,陸謙和林沖兩個人,誰的官職更高?

這一點從原著第二回中,史進到渭州經略府外打聽王進王教頭訊息時也可看出:

茶博士道:“這府裡教頭極多,有三四個姓王的,不知那個是王進?”

或者說,在宋朝,教頭是宋朝教授武藝的人用的稱呼,類似於武師,只要是教授武藝,並以此為職業的人,都可以稱作教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