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明太祖為驅除胡虜開始北伐,第二次北伐失敗後,為何要固守邊疆?

元朝在中國歷史上一共存在了98年,是由蒙古族建立的王朝,是橫跨歐亞大陸的超級大國。似乎蒙古鐵騎擁有著不可一世的強大,誰都不能抵擋它的腳步,就是這樣的國家也會泯滅在歷史長河中。明朝歷經多次北伐,徹底剷除後患,這是歷史上最成功的北伐。同時,明太祖也在北伐的過程中領悟到“固守”的重要性。

明太祖為驅除胡虜開始北伐,第二次北伐失敗後,為何要固守邊疆?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元朝殘黨北上休養生息準備奪回江山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建立大明王朝。此時,明朝的精銳部隊追隨大將軍徐大正一起北上征伐,並且成功打下了元朝的首都元大都。雖然攻下都城,但是元朝的主力部隊卻向北撤退了,明軍沒有徹底消滅敵軍。這給大明留下了隱患,那些中央禁衛軍回到草原之後,可以休養生息、重振旗鼓。

元朝退出中原逃到漠北後,實力已經大大削弱。明太祖為了剷除心頭大患,在位期間總共組織了八次北伐戰爭,先後派遣數位名將消滅了北元的大部分力量。後來又有明成祖在永樂年間親自帶兵遠征北元。

明太祖為驅除胡虜開始北伐,第二次北伐失敗後,為何要固守邊疆?

元朝皇帝在北逃之後,始終沒有放棄重新奪回山河的機會,長期在邊境屯兵,找機會南下進軍。1379年,北元遷都應昌府,此地距離大都僅用幾天就可以到達,對明朝北部產生了巨大的威脅。

北宋年間,燕山一帶曾在兩年內得而復失,明太祖為了不重蹈覆轍,決定向北征伐消滅北元。從這開始,揭開了一場多達八次的消滅北元之戰。

北伐戰爭打響後因為輕敵損失慘重,明太祖意識到“固守”的重要性

洪武三年,第一次北伐戰爭打響,李文忠戰勝守衛應昌府的北元軍隊,迴歸途中還攻克了興州和紅羅山。此次戰役結束後,北元已無力抵抗,首次北征大獲全勝。明軍信心大增,在兩年後,發起第二次征伐。第二次戰役給明太祖敲響了警鐘。

洪武五年,徐達任命為徵虜大將軍,同李文忠等人兵分三路進軍北伐,為了確保勝利,明太祖調撥15萬大軍,並千叮萬囑一定小心行事。但是由於糧草運輸困難,又因為第一次北伐的勝利對敵人輕視,結果在嶺北之戰中大敗,明軍損失慘重。

儘管明太祖臨行前囑託不能輕敵,但是事情已經發生,也只能用其他方法彌補損失。這次的失敗也讓明太祖意識到,在廣闊無際的草原上作戰,蒙古騎兵要遠勝於明軍部隊。於是,明太祖開始轉變對北元的戰略,即又開始的進攻變成“固守”。

明太祖暫時放棄了統一北元的想法,他的固守思想並非是消極的防禦。固守思想指的是,在蒙古人南下侵擾明朝邊境的時候,應該採取相應的防禦措施,趁機打擊;當敵軍撤退後,不要帶兵去追,而是守住關隘就可以。

明太祖貫徹落實“固守”思想,為此後的北伐戰爭打下牢固的基礎

為了徹底貫徹“固守”思想,明太祖採取了三個措施:

一.設定固守:明太祖在北邊邊防地區設定了衛所等軍事地點,這樣就形成了數千裡聲勢聯絡,構建了一道堅固的防線。

二.移民屯田:明太祖十分明白後勤保障對邊防的重要性,在他的思想中,要想戍守邊關,先要吃飽飯。明朝初期,運送後勤物資的物流不暢,糧食需要內地轉運才能到達。於是,明太祖想出一個計策,就是開展屯田戍邊。沒有戰事的時候可以種田,有戰事則戰,這樣可以養兵,而且不增加民眾的負擔。

三.諸王戍邊:明太祖吸取了歷史上的教訓,認為前朝滅亡是因為缺少親族宗室駐紮邊境,在有敵人進攻的時候,得不到援助。於是,他把邊境險要的地方封給自己的兒子,讓兒子為大明鎮守邊關。

明太祖作為開國皇帝,立足於現實,對北伐失敗的原因深入分析,然後得出“固守”的結論,果斷採取防禦的方式,靜觀其變,等待時機。後來,因為這些措施打下的深厚基礎,明太祖才能進行之後的北伐,才能獲得歷史上最徹底的北伐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