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嘉靖最信任的首輔,更是張居正畢生的目標,忠貞為國更得善終!

明朝嘉靖年間,可以說是整個大明黨爭最為激烈的時期,從前期的大禮儀之爭,到後期的嚴徐黨爭,可謂是鬥爭激烈而嚴酷。

歷任首輔的下場都挺慘的,輕則罷官回家,兒孫遭難,重則死於非命,只有一個人除外,他一直被多疑的嘉靖帝信任,成為唯一一個得以善始善終的首輔,他就是張璁。

嘉靖最信任的首輔,更是張居正畢生的目標,忠貞為國更得善終!

而在史書中,其歷史評價也是無比的複雜而多面,《明史》中既說他是“剛明果敢,不避嫌怨”。有說他是“性狠愎、報復相尋、不護善類”。

在《明朝那些事》中此人更是被黑得體無完膚,但是也是這個人卻是明相張居正一輩子的偶像,張居正對於張璁的評價非常高,在編纂《明世宗實錄》時“極推許永嘉(張璁),蓋其才術相似,故心儀而託之讚歎”。

而且近代的歷史學家也認為,其是明代六十年改革的開啟者,後續的高拱和張居正的改革,都是建立在張璁改革的基礎和戰略上的。

那麼此人究竟是做了什麼事情?為何評價如此的複雜而多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張璁此人的所作為。

明憲宗成化十一年(1475年)十一月三十日,張璁生於浙江溫州府永嘉縣華蓋鄉三都,少好經學,博學多才,是一個有名的神童。年少的張璁心懷壯志,立志要做一個像諸葛亮一樣的人物,

但是命運卻似乎和他開了一個大玩笑,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從他二十三歲中了舉人開始,在二十三年裡,先後七次進京趕考,結果全都名落孫山,可謂是命運坎坷啊。

但是像張璁這樣歷史留名的人物,一般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性格堅韌百折不撓,經受這麼多挫折的張璁不僅沒有沉淪,反而越挫越勇。

雖然張璁在屢試不第,但是其才華還是舉世公認的,尤其是對禮制研究很透徹,於是在繼續準備考試之外,張璁還在龍灣辦起了書院,開始教書育人,並且和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成了好友,二人經常談論時政揮斥方遒。

嘉靖最信任的首輔,更是張居正畢生的目標,忠貞為國更得善終!

終於到了四十七歲那年,即正德十六年(1521),屢次失敗的張璁,總算考中了進士。然而起名次是在二甲靠後,這樣的名次是進不了翰林院的,而在明代有非翰林不得入閣的政治傳統。

而對於立志成為諸葛亮的張璁而言,無法進入內閣,也就失去了實現理想抱負的機會,畢竟此時其已經四十七歲了,名次又是如此靠後,按照正規的政治升遷流程,其此生是沒有希望了。

但是在經歷了七次落地後,命運終於開始眷顧他了,著名的大禮議事件來了!

所謂的大禮議事件,有點像宋朝的濮議之爭,也是因為認爹問題引起的朝爭。正德皇帝朱厚照駕崩後,因為其無子,根據宗法制度,當時年僅15歲時,是與朱厚照血緣最近的皇室子弟,其便以藩王身份繼承帝位,是為明世宗,年號嘉靖。

嘉靖最信任的首輔,更是張居正畢生的目標,忠貞為國更得善終!

嘉靖帝登基後想要追封自己的生父興獻王為皇帝,結果遭到當時的首輔楊廷和的反對,由此引發群臣反目的劇烈爭鬥,史稱:“大禮議之爭 ”。

大禮議之爭表面上關於是否追封的問題,實際是明代中後期爭奪首輔權利的鬥爭。是對朝政話語權的爭奪,當時的首輔楊廷和等認為,繼統同時要繼嗣應尊孝宗為皇考,生父只能為皇叔考。想以此來壓制嘉靖皇帝,控制朝政的話語權。

此時在吏部實習的張璁,透過這件事情看到了讓自己飛黃騰達的捷徑。對於禮制有著深刻研究的張璁,輕鬆找出了大臣們論點裡的大漏洞:嘉靖皇帝是作為皇子,是因為兄終弟及的祖制,方才繼承了他堂兄的皇位。

並不是像宋英宗那樣,被宋仁宗養在宮裡,過繼為繼子繼承皇位的,所以嘉靖皇帝追封其父王的要求合理合法合情,於是張璁給嘉靖帝上疏,以此論據為嘉靖皇帝據理力爭,此舉可謂是雪中送炭,在舉朝反對的情況下,張璁挺身而出為嘉靖帝據理力爭,讓年少的嘉靖帝十分感動。

但是此舉也讓其徹底開罪於當時的百官之首楊廷和,還差點被楊廷和的兒子楊慎糾集官員打死,不過百官終究不佔理,加上皇權的加持,張璁取得最終的勝利。

楊廷和罷官回鄉,其兒子楊慎發配邊疆,張璁則平步青雲,短短八年間就晉升為首輔。成為嘉靖帝的心腹寵臣。

嘉靖最信任的首輔,更是張居正畢生的目標,忠貞為國更得善終!

八年時間,從一個普通的二甲觀政進士,到百官之首的內閣首輔,這個升官速度,重新整理了明代官場的記錄。但張璁的名聲,也因此變得十分狼藉尤其是那些議禮中失敗的楊廷和心腹們,直接斥罵其為逢迎拍馬的小人!

但是很快張璁就憑藉自己的政治舉措,告訴這些失敗者,他不是逢迎拍馬的小人,而是有著偉大抱負的政治家。

作為嘉靖帝寵臣,其本來可以尸位素餐,舒舒服服的享受高官厚祿。但是為了心中的抱負,張璁選擇了最難的一條路:直面明朝弊政,大刀闊斧革新!

在手掌大權後,其首先向當時愈來愈嚴重的腐敗風氣開刀,其先是重整都察院,罷黜大批無能的御史,並向嘉靖帝奏上《憲綱》(共95條),擇其中最急切者七條陳之。要求依照憲綱實行,嚴肅官員風紀,整頓官員作風,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針對於官員們人浮於事的行為,張璁全面推行考察制度。六部各衙門,各級大小官員,每月應做的事情都要列計劃,有一件完不成就立刻啟動追責。朝廷交代的要務,十天之內必須要給出明確結果,這番舉動很快將朝廷的運作效率提高了起來。

嘉靖最信任的首輔,更是張居正畢生的目標,忠貞為國更得善終!

半個世紀後,張璁這獨創的官場改革,傳承到改革家張居正手裡後,經他二度加工後,終於變成了催動明朝萬曆中興的重大國策——考成法。

在整頓完朝綱後,得罪完百官後,張璁又把目光投向皇親勳貴。

在明代嘉靖時期,皇宮、王府及勳戚佔有大量的土地謂之莊田,權貴豪強和地方惡棍,妄指民田為官田,以之進奉王府、勳戚,結交權貴而謀私利。土地兼併的嚴重致使大批喪失土地的農民背離井而為流民。

嘉靖帝即位後,為革此弊政,穩定社會秩序,曾兩次清理京畿莊田,但是受到很大的阻撓,加上嘉靖皇帝也有些猶豫,導致收效甚微。張璁入閣後堅決清理莊田,並由畿輔擴大到各省,由莊田兼及僧寺產業。

至嘉靖九年(1530年),查勘京畿勳戚莊田528處,計57400餘頃,其中26000餘頃分別還給業主等。撤回管莊軍校,嚴定禁革事例,不許再侵佔或投獻民田,違者問罪充軍,勳戚大臣亦參究定罪。

嘉靖最信任的首輔,更是張居正畢生的目標,忠貞為國更得善終!

這樣相對地緩和及消除土地兼併的衝突和百年積弊,使社會秩序趨向穩定,為明王朝統治的延續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清理全國莊田同時,其對賦役制度進行了改革,針對“田賦不均,供億日困”的局面,將十甲丁糧總於一裡,各里丁糧總於州一縣,各州縣丁糧總於一府,各府丁糧總於一布政司。布政司通將一省丁糧,均派一省徭役。

內量除優免之數;每糧一石,編銀若干;每丁審銀若干。勘酌繁簡,通融科派。造定冊籍,行令各府州縣,永為遵守。當時這個措施被稱為“一條編”,到張居正推廣開後,才被改為“一條鞭法”。

除此之外,張璁還改革人才選拔制度,選拔官員要看中能力,不要資格;每年令巡按御史及按察司管,按“八計”對地方官進行考核,然後上報吏部查實。

為了整治宦官干政,張璁在全國範圍內清查貪汙舞弊,一旦核實,立刻處理,同時大規模的裁員,罷黜鎮守太監之職。使明代這一為害100多年的大弊政,在嘉靖朝基本上得到消除。

嘉靖最信任的首輔,更是張居正畢生的目標,忠貞為國更得善終!

官場中人都知道“做官以不得罪巨室為先”,但張璁偏偏反其道行之,得罪權臣楊廷和,得罪整個文官團體,得罪整個宦官團體,得罪皇親以及勳貴,幾乎將帝國整個特權階級得罪了個遍,唯一得利的卻是沒有話語權的小民。

此人孤身一人卻敢與帝國整個權貴階層為敵,並且還能戰而勝之,稱得上真英雄。

而且最難能可貴的是,張璁能夠以身作則,保持著清廉的作風。比起嘉靖年間另幾位首輔,在私德這一方面張璁可以說是無人能及近乎完美。

也正因為如此,儘管其在嘉靖朝屢次得罪皇帝,輔政七年三起三落,但是一貫猜忌成性、聰明刻薄的嘉靖帝卻一直很尊敬他,面對他從來不直呼其名。

在張璁和夏言爭奪首輔位失敗後,張璁也沒有像他之後的首輔如夏言、嚴嵩之類身敗名裂,而是得以善終,死後得諡號“文忠”,贈太師,眷顧之厚,終始不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