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苦盡甘來,劉裕終成執政官;龍游淺灘,揮師北伐謀破局

剿滅桓氏之後,劉裕大權獨攬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在北府兵內部,何無忌與劉毅等人都是劉裕的同事,而非他的屬下。如果劉裕在決策中出現了重大失誤,何無忌與劉毅等人隨時都有可能取代劉裕的地位。

再看得稍微遠一點:司馬元顯喜歡吃獨食,被收拾掉了;桓玄喜歡吃獨食,也被收拾掉了。如果劉裕不吸取前面兩位的教訓,繼續吃獨食,他肯定也會被別人收拾掉的。

苦盡甘來,劉裕終成執政官;龍游淺灘,揮師北伐謀破局

有人說:劉裕能力排眾議提拔王謐,這足以證明他此時實力超群。

實際上,王謐之所以能成為執政官,是因為他在豪門士族中擁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絕不是因為他與劉裕有什麼身後的私人感情。

最有力的證據就是:王謐成為執政官之後,並不是看劉裕臉色行事的。

除掉桓氏之後,北府勢力和豪門士族開始協商如何分配權力。最初的方案由王謐等豪門士族擬定,總體而言就是削弱和打壓北府勢力。

從這件事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涉及利益的時候,王謐並沒有站在劉裕一方。

在此時的北府勢力中,劉裕是一把手,劉毅是二把手。而在豪門士族擬定的權力分配方案中,劉裕被任命為徐州和青州刺史,劉毅被任命為兗州刺史。

徐州、青州和兗州聽起來非常了不起,畢竟是三個州。可對於東晉而言,這三州加起來也沒什麼了不起的,因為東晉的重要地盤是揚州、豫州、荊州和江州。

北府勢力中最有權勢的兩位領導,居然只能聯手控制這三個小地方,其中的削弱和打壓不言而喻。再加上劉裕和劉毅本來也不是很和睦,這更有一種讓兩人相互牽制的意味。

苦盡甘來,劉裕終成執政官;龍游淺灘,揮師北伐謀破局

對於這種結果,劉裕等人自然非常不滿意。王謐也明白:這點利益不足以打動劉裕,所以他給了劉裕許多高級別官職。這些官職都有一個共同點:名頭很嚇人,實權沒多少。

劉裕對此一再表示謙虛,表示自己沒有能力擔任這些高級別官職,希望中央政府讓他回京口。是劉裕高風亮節嗎?當然不是。劉裕只是在用這種方式傳遞一個資訊:別跟我玩虛的。

劉裕為侍中、車騎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徐、青二州刺史如故。裕固讓不受,加錄尚書事,又不受,屢請歸籓。——《資治通鑑》·晉紀三十六

劉裕一再拒絕,王謐等人就請皇帝親自去劉裕府上勸說,無效;王謐等人又夥同眾多高官一起去劉裕府上勸說,沒用。這樣折騰了將近一個月,王謐等人無奈地做出了讓步:讓劉裕一人獨自掌管徐州、青州和兗州,劉毅、何無忌和劉道規也獲得了新的任命。

詔百官敦勸,帝親倖其第。裕惶懼,復詣闕陳請,乃聽歸籓。——《資治通鑑》·晉紀三十六

王謐等人擬定出這種權力分配方案,就是希望實現豪門士族的利益最大化。這樣一個豪門士族的代表人物,又豈是劉裕所能掌控的?王謐等人後來的妥協,也絕不是在唱雙簧。此時的豪門士族雖然衰弱,卻也不是劉裕能夠拿捏的;此時的東晉雖然勢弱,卻也不是劉裕所能操縱的。

如果進行一番縱向對比,此時的劉裕頂多也就和劉牢之的實力相當。

再看此時的東晉格局:徐州、兗州和青州刺史是劉裕,豫州刺史是劉毅;江州刺史是何無忌;荊州刺史是劉道規。

根據這個格局,我們可以說豪門士族已經處於北府勢力的包圍之中,也可以說豪門士族管理中央,北府勢力佔據地方。

這個格局好不好?其實還行,因為在其後三年的時間裡,雙方相安無事。可三年之後,王謐因病去世,權力必將重新分配,這個格局也隨時面臨散架的風險。

苦盡甘來,劉裕終成執政官;龍游淺灘,揮師北伐謀破局

首當其衝的一個問題就是:王謐去世之後,誰來擔任下一任執政官呢?

對此,豪門士族擬定了兩套方案。

第一套方案非常簡單:讓謝安的孫子謝混出任執政官。謝氏屬於標準的豪門士族,死一個王謐,上一個謝混,之前的格局就有可能繼續維持。

第二套方案相對複雜:讓劉裕在丹徒兼任揚州刺史,把朝廷內務交給孟昶。這套方案表面上對豪門士族不利,實際上卻更有利於豪門士族暗中行動。

在我看來:豪門士族最初的選擇應該是第一套方案。他們作為既得利益集團,肯定是能不折騰就不折騰。

但隨著劉裕主動競爭執政官位置,第一套方案顯然無法執行了。因為以劉裕當時的實力、地位和影響力,如果他真的豁出去非要競爭這個執政官的位置,誰又能拒絕呢?

在劉裕的“建議”之下,第二套方案最終被敲定。很多人又據此發表神論:劉裕權勢滔天!

政治鬥爭絕不是簡單的1+1,而是要懂得因勢利導。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詳細分析過王導與庾亮相爭,庾亮把所有表面上的好處全部撈走了,最後反而處處受制於王導。

優秀的政治家,一定會時刻強迫自己理性思考問題。便宜不是越多越好,吃虧也不見得就是沉重打擊。

此前的東晉,就像一個由眾多股東聯合控股的集團公司,公司的高管都是各大股東的家族子弟。

現在的東晉,依然還是一個由眾多股東聯合控股的集團公司,但公司的高管已經全部換成了職業經理人。

這兩種模式有區別嗎?表面上看的確有。但從所有權上看,其實根本沒什麼太大的區別。

表面上看,豪門士族已經全線敗退,從中央到地方都是北府勢力在當家。可實際上,只要血統論和門第論還佔據統治地位,那幾個軍人就翻不了天。

苦盡甘來,劉裕終成執政官;龍游淺灘,揮師北伐謀破局

隨著劉裕的走馬上任,他立刻發現一個尷尬的事實:自己好像把問題想得太簡單了。

首先,既然劉裕成了執政官,那都督三州的權力總該讓出來了吧?這不僅是豪門士族的心聲,就算在北府勢力內部,持這種想法的人也不在少數。

因為此時的劉裕實在是過於強大,如果不加限制,無論是豪門士族還是北府勢力的其他大佬,肯定都是沒有安全感的。

在這種背景下,劉裕雖然成為了執政官,卻失去了兗州和青州。新任兗州刺史是劉藩,他是劉毅的堂弟;新任青州刺史是諸葛長民,也是北府勢力的一位大佬。

籓,兗州刺史毅之從弟也。——《資治通鑑》·晉紀三十七

以諸葛長民為青州刺史,鎮丹徒。——《資治通鑑》·晉紀三十六

其次,就算劉裕成為了執政官,他就敢為所欲為了嗎?事實顯然不是如此。因為當劉裕在逐漸成長的時候,北府勢力的二把手劉毅也沒有歇著。

劉裕上任之後不久,就下達了一道命令:“任命劉毅為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衛將軍倒也罷了,但開府的權力可是非常大的。一提起開府,我們想到的通常都是曹操、諸葛亮和司馬懿這種頂級權臣。單看這段記載,我還以為東晉執政官是劉毅呢。

庚戌,以劉毅為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資治通鑑》·晉紀三十七

劉毅獲得開府的權力,這個權力是劉裕給的嗎?顯然不是。就算這個任命是劉裕下達的,也絕不是出自劉裕的本心。

劉裕為了一個執政官的位置,連兗州和青州都放棄了,應該說付出了極大的代價。難道劉裕付出了這麼大的代價,就是為了提拔一個可以威脅到自己的劉毅?別開玩笑了!

苦盡甘來,劉裕終成執政官;龍游淺灘,揮師北伐謀破局

在我看來:劉裕這次是真的失策了。表面上看,劉裕提升了自己的權力和地位。可實際上,劉裕這次是一頭鑽進了豪門士族的口袋裡。

在地方上,劉裕還保留了一個徐州,但這個徐州被兗州和青州包圍著;在中央政府,劉裕是執政官,但劉毅可以開府,聲勢並不弱於他。

很多人把此時的劉裕和司馬懿相提並論,這可實在是高看此時的劉裕了。

高平陵之變結束之後,縱觀曹魏朝堂,根本找不出一個可以與司馬懿分庭抗禮的具體人物。再看此時的劉裕,誰敢說他能完全壓制劉毅、何無忌和孟昶等人呢?

司馬懿去世之後,司馬氏雖然經歷了幾次挑戰,但總體來說還是曹魏最具權勢的家族。如果劉裕在此時去世,他身後的家族還有威脅劉毅、何無忌等人的力量嗎?答案很明確:沒有。

如果這種狀況長期得不到改變,誰敢說劉藩和諸葛長民不會想出什麼歪招對徐州動手呢?誰敢說劉毅無法超越劉裕呢?

劉裕是個聰明人,他很明白自己現在的處境有多艱難,他也一直在想方設法地破局。

最好的破局方式是什麼?答曰:戰爭。

只有發生戰爭,執政官才可以名正言順地宣佈國家處於戰爭狀態;

只有處於戰爭狀態,執政官才可以名正言順地獲得調動國家各項資源的權力;

只有獲得了調動國家各項資源的權力,執政官才可以名正言順地把親信安插在重要崗位上;

只有把親信安插在重要崗位上,執政官才可以擁有破局的力量。

戰爭說來就來,就在劉裕走投無路的時候,前線傳來了南燕騷擾邊境的訊息。劉裕這下可是喜出望外,立刻請求率軍北伐。

這次北伐是劉裕為了擺脫控制而做出的決定,也是劉裕邁向最終勝利的第一步。

第一步雖然很重要,但也只是開了個頭而已。如果僅憑北伐勝利的結果,劉裕還是很難破局。

可就在劉裕北伐獲勝之後,盧循和徐道覆起兵造反,把劉毅打得大敗而逃。劉裕回師之後,重新整合資源,剿滅了盧循和徐道覆。

劉裕北伐得分、平叛得分,劉毅平叛失分。此消彼長之下,劉毅有點頂不住了。

劉裕很懂得“乘勝追擊”的道理,趁劉毅沒反應過來的時候,一套快速的組合拳打出,直接把劉毅打下了歷史舞臺。藉著又繼續發力,一舉除掉了諸葛長民等人。

至此,劉裕才算真正擁有了和司馬懿相提並論的資格。

苦盡甘來,劉裕終成執政官;龍游淺灘,揮師北伐謀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