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安史之亂為什麼只重點提了安祿山,史思明呢!

安史之亂實際上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安祿山之亂,安祿山矯詔起兵發動叛亂,是叛亂的發起者和當仁不讓的首領,自然是被關注的焦點。而這場叛亂而之所以被說成是安史之亂,是因為安祿山在叛亂中過早的被兒子安慶緒給殺了,而安慶緒對安祿山曾經的追隨者們尤其是史思明並沒有威懾力,史思明漸漸有了自立之心,並最終殺死安慶緒掌權,而不久之後史朝義又把史思明給殺了。所以在七年多的叛亂中,出現了四位領袖:安祿山、安慶緒、史思明、史朝義。說起來,史思明領導叛亂的時間甚至長過安祿山。但無論如何,安祿山都是處在主導地位,史思明只是後來的篡權者。

安史之亂為什麼只重點提了安祿山,史思明呢!

安史之亂前夕的安祿山是三鎮節度使,即:平盧節度使、范陽節度使、河東節度使。李林甫去世後,安祿山自認在朝廷中已經沒有了能壓制他的對手,於是和楊國忠的奪權逐漸公開化,最終在755年十一月矯詔討伐楊國忠,集結15萬大軍以范陽根據地就起兵了,而當時的史思明只是安祿山的追隨者,當然他和別的追隨者還不太一樣,他和安祿山是同鄉,所以關係更近一些,在安史之亂前夕,他是平盧兵馬使,也就是安祿山的部下。

安祿山起兵後,史思明作為先鋒,他們一個月之後攻下了洛陽。安祿山稱帝,史思明做了范陽節度使,經略河北,統兵八萬。崔乾祐領兵攻打潼關,而史思明在河北一帶與李光弼、郭子儀遭遇。正當史思明節節敗退的時候,崔乾祐攻下了潼關,兵臨長安,李光弼回軍,史思明轉敗為勝,開始攻城略地。

安史之亂為什麼只重點提了安祿山,史思明呢!

之後,唐玄宗逃亡四川,唐肅宗在靈武僭越稱帝,重用郭子儀和李光弼,開始收復兩京。而在757年的春節,安祿山沒被大唐打倒,卻死在了自己兒子的手裡,安慶緒繼位,成為叛軍的新首領,但是安慶緒並沒有安祿山身上那種長年累月積攢下來的威儀,也就是說安慶緒雖然做了叛軍的首領,遠沒有父親安祿山的影響力,其中史思明就對安慶緒不怎麼信服,畢竟,論能力而言,史思明甚至在安祿山之上,但他是安祿山提拔上來的,所以能擁護安祿山。而安慶緒對史思明也並不怎麼放心,要知道史思明掌控的部隊是曾經安祿山部隊中的精英。

安祿山被殺後,史思明和蔡希德發兵十萬進攻李光弼鎮守的太原城,而當時李光弼手中的並不過萬餘,而且並不是精兵強將,雙方力量懸殊,但是因為李光弼採取的策略得當,扭轉了戰局。二月,史思明就打了退堂鼓,讓蔡希德鎮守,自己領一部分兵回了范陽。

安史之亂為什麼只重點提了安祿山,史思明呢!

范陽正是安祿山的根據地,安祿山稱帝后,史思明做了范陽節度使,安慶緒上位後,史思明繼續領范陽節度使,但這時候卻慢慢出現了不同,安慶緒和史思明都在提防對方。安慶緒吃了幾次敗仗,長安和洛陽都被大唐收回,安慶緒不得不退守鄴城。當時安慶緒從各地調兵,但是史思明就是不肯出兵,實在被安慶緒逼得急了,就囚禁了安慶緒派來的使者,然後降唐,仍領范陽節度使。但這只是權宜之計,史思明並不是真心想要歸順朝廷,只是想有一個緩衝時間。而且他利用這重身份還收編了不少叛軍,把安慶緒的相州變成了一座孤島。

758年,郭子儀、李光弼等九節度使領兵20萬攻打安慶緒,安慶緒不敵,退守鄴城,唐軍用水淹城,安慶緒迫不得已讓薛嵩去求助於史思明,許以皇帝位,史思明這才帶著兵救援安慶緒。史思明在這一年的年底就出兵,一直等到唐軍圍困了鄴城四個多月才與唐軍開始正面交鋒。這一次,郭子儀、李光弼等九節度使被一陣大風吹得撤了軍,史思明在鄴南駐紮,與安慶緒進行交涉,但是安慶緒又回過頭來想要攻打史思明,最終被史思明所殺。

安史之亂為什麼只重點提了安祿山,史思明呢!

自此,叛軍首領就成了史思明。到了761年,史思明走了安祿山的老路,被自己的兒子史朝義所殺。這時候叛軍更沒有了凝聚力,領導叛軍更加吃力,終於在763年兵敗自殺,其部下大部分降唐,被唐將僕固懷恩上表請求授以原職。安史之亂從此換了一種形式存在,那就是藩鎮割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