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千古之謎:蘇州一座古墓中藏著數千把劍,傳世名劍魚腸劍也在其中

虎丘位於中國蘇州古城西北角的虎丘山風景名勝區,有2500多年的悠久歷史,有“吳中第一名勝”、“吳中第一山”的美譽,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寫下“到蘇州不遊虎丘,乃憾事也”的千古名言。

千古之謎:蘇州一座古墓中藏著數千把劍,傳世名劍魚腸劍也在其中

蘇州一座古墓藏著數千把劍(示意圖)(

劍池是位於虎丘山上的水池,水池狹窄,但兩側有峭壁,上方有石橋連通。自古即有傳說,指闔閭葬於劍池,以銅劍陪葬,池因此得名。

千古之謎:蘇州一座古墓中藏著數千把劍,傳世名劍魚腸劍也在其中

虎丘山上的劍池

虎丘原名海湧山, 據《史記》記載,吳王闔閭葬於此。虎丘得名始於春秋時期,吳王闔閭曾在此建行宮。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帶兵攻打越國,在槜李之戰中慘敗,闔閭也身受重傷,不久後就去世了,他的兒子夫差把他的遺體葬在虎丘山。傳說葬後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又一說為“丘如蹲虎”,以形為名。

千古之謎:蘇州一座古墓中藏著數千把劍,傳世名劍魚腸劍也在其中

《西施秘史》海報(馬景濤 飾 夫差)

闔閭的兒子夫差繼承王位後,第一件事就是給父親修建陵墓。據《史記》記載,當時徵調了十萬軍民施工,並使用大象運輸,穿土鑿池,積壤為丘。靈柩外套銅槨三重,池中灌注水銀,以金鳧玉雁隨葬,並將他生前喜愛的“扁諸”、“魚腸”等三千柄寶劍一同秘藏於幽宮深處。

《越絕書》卷第二記載:“闔廬冢,在閶門外,名虎丘。下池廣六十步,水深丈五尺,銅槨三重。澒池六尺。玉鳧之流,扁諸之劍三千,方圓之口三千。時耗,魚腸之劍在焉。十萬人築治之。取土臨湖口。葬三日而白虎居上,故號為虎丘。”

這些劍中最為知名的則是魚腸劍。維基百科介紹,魚腸劍是春秋時期歐冶子所鑄的中國名劍,是越王允常獻給吳王僚的三把寶劍之一。魚腸劍體積細小,更確切地說它是一柄匕首,其刃鋒利,可連透鐵鎧三重。

千古之謎:蘇州一座古墓中藏著數千把劍,傳世名劍魚腸劍也在其中

魚腸劍

千古之謎:蘇州一座古墓中藏著數千把劍,傳世名劍魚腸劍也在其中

魚腸劍

善相劍的薛燭稱:“魚腸劍逆理不順,不可服也,臣以殺君,子以殺父。”

後來吳公子光命專諸將此劍藏於烤好的魚腹中,在獻魚時用以刺殺吳王僚公子。光即位,就是吳王闔閭,將此劍函封,永不再用。

從千人石上朝北看(請看下面圖片),“別有洞天”圓洞門旁刻有“虎丘劍池”四個大字,渾厚遒勁。據《山志》等記載,此四字原為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所書,後因年久,石面經風霜剝蝕,“虎丘”兩字斷落湮沒。在明代萬曆年間,由一個名叫章仲玉的蘇州刻石名家照原樣鉤摹重刻。所以在蘇州有“假虎丘真劍池”的說法。後世也有人說這句話是暗指吳王闔閭墓的秘密。

虎丘千人石

千古之謎:蘇州一座古墓中藏著數千把劍,傳世名劍魚腸劍也在其中

虎丘千人石,牆壁上有“劍池虎丘”四字

闔閭墓中葬有如此之多的名劍和寶物,怎能沒人惦記呢?

幾千年來,大陸除了極少數的墓地,其他基本都沒有逃過盜墓賊的魔爪,很多文物都下落不明。然而虎丘山下的這座距今兩千多年的吳王闔閭墓葬,雖然裡面有幾千件絕世文物,然而至今令人望而卻步。相傳,吳國滅亡後的數百年間都有人來此探寶求劍,結果都一無所獲,這也讓它更加神秘。

千古之謎:蘇州一座古墓中藏著數千把劍,傳世名劍魚腸劍也在其中

劍池

明朝正德六年(1511),曾經有一次劍池水乾涸。當時的大才子唐伯虎、王鏊等人撰寫了這樣的文字:於池底發現北端有洞穴,疑是吳王墓門事。當即戽乾池水,見石壁平直,池底平坦,以巖壁灰白色水痕為準,量至池底為1丈5尺,池北果有洞穴,內疊砌不同於本山岩石的石板四塊。

上文是《蘇州市志》記載1955年疏浚劍池時的發現,當時發現池東巖壁上有石刻2方,是王鏊、唐寅等撰寫的1511年劍池乾涸時的發現。

千古之謎:蘇州一座古墓中藏著數千把劍,傳世名劍魚腸劍也在其中

1955年這次抽乾池水後在劍池北端最狹處發現一個“人”形穴,高約二、三米,可容一人單獨出入,洞底橫疊著三塊石板,每塊石板高約二尺半(約85釐米),寬約一米多,最上面一塊已脫位,斜倚在下面的石板上。有人估計這可能就是墓門。

第二次抽乾池水是在1978年10月,當時有人用手摸出洞穴北端底部橫疊石板的厚度約16~18公分。二次都沒有移動石板。

千古之謎:蘇州一座古墓中藏著數千把劍,傳世名劍魚腸劍也在其中

2008年6月,由於“劍池”水體的長期侵蝕和上端路面孔洞受雨雪長期沖刷,在蘇州虎丘景區靠近劍池景點的“別有洞天”石拱門出現了基礎沉降和駁岸鼓出現象,顯現了較大的安全隱患,因此有關部門開始對虎丘“別有洞天”景點進行修繕加固等工作,一旁的劍池水也跟著抽乾。這是第三次抽乾池水,不過虎丘景區管理處工作人員表示此次只是出於修繕目的。這次有記者進去探尋。

千古之謎:蘇州一座古墓中藏著數千把劍,傳世名劍魚腸劍也在其中

雖然池水已抽乾,但淤泥仍深過腳踝。池底較為平坦,僅容兩三人並行,南寬北窄。往北走約摸三四十米,便來到一處狹長的三角形洞口,此處淤泥已沒至小腿,洞口空間狹小,最多隻能站兩三人,光線很暗,需打燈照明。迎面處是五塊石板,疊砌至頂,頂面另蓋有一塊石板。石板後便是傳說中的“吳王闔閭墓”了,而記者剛剛所經之路便是“墓道”。

記者仔細觀察發現,洞穴兩邊是略有凹凸卻又總體齊整的褐色山石,看上去,西側石壁應是天然形成,但東側石壁則有經過火燒掘石的痕跡。面前這六塊石板粗看類似,細看則略有不同。最下面一塊更大些,質地和兩邊石壁類似,其餘5塊則都是青石,每塊高約1米,寬約1。4米。石板上看不到有何字跡,只是從上往下數第3塊上有圓形凸起。上世紀50年代,劍池也曾清淤見底,當時有人發現其中一塊石板上有碗口大小的鐵鏽疤痕跡,想必便是此塊石板。記者爬上去用手一摸,果然有粉末狀東西掉下。

至於闔閭墓是否在裡面,至今還是一個謎。

(幾次記載的石板數不盡相同,可能與照明、石板與洞壁顏色差異不大、池水並非全乾等因素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