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川陝咽喉”一一今昔大散關

寶雞自古是要地,有“關中四大關”之一,關中地區好比一個大院子,大散關就是關中的“西大門”,其餘三個門分別是,東門函谷關(潼關)、南門武關、和北門蕭關。

為什麼叫散關,這要追溯到周朝時期,西周實行分封制,有一個邦國叫散國,大散關是散國的關隘,因此被人們稱為散關。

大散關,位於寶雞市渭濱區神農鎮境內西南大散嶺上,屬於秦嶺北麓,是關中與西南的唯一要塞,自古以來就是巴蜀地區和漢中出入關中的咽喉,被稱為“川陝咽喉”。

交通不發達的古代,秦嶺對古人來說可謂天塹,但是聰明的古人找到了穿越秦嶺的最佳路徑,一條是陳倉道,一條是褒斜道。這兩條道路,都不需要翻越太高的山,就可以越過秦嶺主脊,直接到達巴蜀地區,而大散關就是駐守這兩條便捷道路的一條關隘。

《史記》上記載:“北不得無以啟梁益,南不得無以圖關中”,“益”指的是成都,“梁”指的是漢中。如此重要的位置,使得大散關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根據史料記載,在這裡曾發生過大小70多次戰爭。

大散關與劉邦

最著名的一次戰役,就是楚漢“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戰。項羽是秦末反秦戰爭中,實力最強的一個,他曾和劉邦商議,誰先攻下秦人的都城咸陽,誰就是“關中王”。

沒想到,劉邦先進入咸陽,可是項羽卻不想將“關中”這片沃土交給劉邦,他的企圖是獨霸天下,於是給大家開始分封,故意將巴蜀和漢中分給劉邦,好讓他待在偏僻之地。

劉邦不得不暫時聽從安排,但是路上他接受張良的計謀,將走過的幾百裡棧道,全部燒燬,好給外界一個真不打算出來的決心,劉邦燒燬的就是褒斜道。

公元前206年,劉邦反擊的時刻來臨了。他先派人假裝修被燒燬的褒斜道,擺出一副要從這裡出征討伐的陣勢,項羽的人不知道這是計謀,引兵在斜谷口防禦。

沒想到,這卻只是劉邦的迷惑行為,劉邦帶人從陳倉道出發,很快攻下了大散關,進入關中,後來逐漸站穩腳跟,為打敗項羽打下了基礎。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典故,也是發生在大散關的著名戰役之一。

大散關與陸游

後來,大散關發生的戰事特別頻繁,東漢建武二年(公元26年),延岑引兵進入散關至陳倉;漢獻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討伐漢中張魯,自陳倉過散關;蜀漢後主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出散關圍陳倉;“安史之亂”時,叛軍攻入長安,唐玄宗李隆基倉皇出逃至蜀中,取道散關。

南宋初年,大散關又成為抗金前線所在地,著名詩人陸游作為抗金將士,來到了大散關,彼時的大散關是金人和南宋經常開戰之地。陸游一生愛情失意,壯志未酬,最接近人生夢想的地方,恐怕就是這裡了。他騎馬行走在散關,眺望著夕陽下的淪陷區,寫下那首著名的《書憤》:

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來到大散關的陸游,經過一番調查後,向主將王炎提出了建議:如果要收復中原,必須先拿下長安,因此他主張先在漢中積蓄糧草,訓練隊伍,做好一切準備。王炎聽取了他的建議,但是當時南宋朝廷主和的大環境限制了他們的發展,沒過多久主將王炎就被調走了,一腔熱血報國的愛國詩人陸游,也不得不離開了大散關。

文人墨客在散關

大散關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歷來不僅是兵家要地,而且引來了很多文人墨客在此駐足流連。據歷史考證,老子曾經看到周朝逐逐漸衰敗,決定離開周到秦國去,而老子途徑的地方就是大散關。

當時,周人尹喜是大散關的令官,他從小喜歡研究古籍、精通曆法、學習天文、占星之術等,他和老子相見後,兩人一見如故。老子便停在大散關,將他的思想見解寫成了《道德經》,並將其留給了尹喜,讓他自己去研究,並且約定千日之後,兩人在四川相見。

此後,歷朝歷代文人墨客、達官貴人多遊覽於此,留下了寶貴的詩篇。東漢曹操在《晨上大散關》詩中發出了“晨上散關山,此道當何難!”的感嘆。唐代王維《大散關詩》雲:“危徑幾萬轉,數里將三休。”唐代羅鄴《大散嶺詩》道:“過往常逢日色稀,雪花如掌撲行衣。”宋代陸游在《追憶徵西幕中舊事》中寫道:“大散關頭北望秦,自期談笑掃胡塵。”清代邑令喬光烈《大散關》詩云:“秦地川原蒼莽間,蜀人從此送殘山。平時戰伐今何在,落日秋風大散關。

大散關上的歷史痕跡

今日的大散關,有著昔日曆史的痕跡。

陸游祠

:上世紀80-90年代,對大散關遺址進行了翻新,山門正對面新建了一座陸游祠,裡面有陸游3米高的塑像,手拿詩稿,目光凝重堅定地望向遠方,氣宇軒昂。

飲馬泉

:相傳三國時期的戰神關雲長,曾經騎著戰馬經過大散關,他的戰馬用馬蹄刨挖出了一處泉水,至今不幹涸,這就是飲馬泉。

戰壕

:沿著臺階上山,山路兩旁藤蔓纏繞,翠綠的大樹亭亭如蓋,即使夏日也清涼宜人。在關嶺的懸崖邊,是解放戰爭時期遺留下來的戰壕。

烽火臺

:南邊有一座用青石磚瓦建成的烽火臺,可以想象這是戰爭時用來報告敵情之地。

站在大散關上,抬頭望去,巍峨秦嶺就在不遠處,綿延千里,山腳下就是涓涓流過的渭河,有山有水,山水交映,好一派悠悠風光在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