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包拯60大壽時感嘆自己無後,兒媳突然抱出一嬰兒您其實有個兒子

包拯60歲大壽時,府上賓客絡繹不絕,紛紛向他祝壽。

他看到眼前熱鬧的場面,心中百感交集,想起他的兒子和孫子相繼去世,香火始終沒有得到傳承,晚年倍感淒涼,獨自一個人在那邊黯然神傷。

兒媳崔氏看到包拯在那邊唉聲嘆氣,按耐不住內心的衝動,抱來了一個嬰兒,跑到他跟前,撲通一聲跪下了,說道:“您其實還有個兒子。”

包拯看到懷裡的嬰兒,心中一驚,不敢相信,忙追問道:“什麼,你再說一遍?”

包拯60大壽時感嘆自己無後,兒媳突然抱出一嬰兒您其實有個兒子

崔氏興奮地說道:“您後繼有人了,這是您的親生兒子。”包拯大喜過望,趕忙從崔氏手中接過了嬰兒,孩子朝著他咯咯直笑。包拯頓時眉眼舒展,向大家報喜道:“我有兒子了,我有兒子了,包家後繼有人了。”

這個襁褓中的嬰兒橫空出世,兒媳崔氏聲稱是包拯的兒子,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包拯到底經歷了什麼?

包拯為官清廉,不持一硯歸

公元999年,包拯出生於安徽省肥東縣文集鄉包村。包拯的父親包令儀曾任進士,為了包拯受到良好的教育,辭官回鄉搬遷到合肥市。

包拯29歲考上進士,上任知縣,一心為民。他在盛產硯臺的端州任知府時,發現往屆知府會向民間勒索幾倍,甚至幾十倍數量的硯臺,遠遠超出了上貢朝廷的定額數量。

這些額外生產的硯臺被歷屆知府用來賄賂上司。知府靠這個手段求得一官半職。生產多餘的硯臺的差事讓百姓和工匠苦不堪言。

包拯查明真相後,立刻吩咐手下張貼公告,要求工匠和作坊按朝廷規定交納硯臺,不得額外多加一硯。

包拯60大壽時感嘆自己無後,兒媳突然抱出一嬰兒您其實有個兒子

這個規定減輕了百姓的負擔,工匠不再因為生產額外的硯臺加班加點,耗費人力和財力。

包拯三年任期滿之後,端州百姓為了感謝他,送他一方端硯,他死活不肯收。上船離開後,他發現硯臺已被隨從偷偷地收下了,非常生氣,立刻拿起硯臺,毫不猶豫地投入江中。

從此包拯的“不持一硯歸”的清廉為官的美談在百姓中傳開了。

包拯接連痛失兒孫,後繼無人

包拯一生愛民如子,一心為老百姓主持公道。他還是一個很孝順的兒子。父母年邁,他為了照顧父母,辭官回家。父母相繼去世,他守孝多年後才重回官場。

包拯年輕的時候,娶了李氏作為妻子。沒想到李氏過門不到一年,就生病去世了。李氏的突然離世,讓包拯心痛不已。李氏在世時,沒有給他留下任何子嗣。

對於古人來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為了延續香火,包拯娶了董氏作為第二任妻子。

董氏出身於官宦人家,比包拯小三歲,生活儉樸,舉止端莊。包拯升為樞密副使,她跟著被晉封為永康郡夫人,按照慣例,她需要進宮拜見皇后。

包拯60大壽時感嘆自己無後,兒媳突然抱出一嬰兒您其實有個兒子

董氏進宮時,穿著平時的衣服,並沒有做精心打扮。皇后遠遠地看見董氏穿著普通百姓的衣服緩緩走來,心中感慨道:“從包夫人一身著裝看出,包拯一定是一個不謀私利的人啊!”

包拯和董氏兩人琴瑟和鳴,相敬如賓,董氏生下了一兒二女,兒子叫包鐿。包鐿是包拯的獨子,包拯非常疼愛他。

朝廷對包鐿很厚待,封他為太常寺太祝。

包鐿在22歲時,娶了比他小3歲的崔氏為妻。

崔氏的家族顯赫,外公是三度任宰相呂蒙正。包鐿與崔氏婚後相親相愛,生下一子,名叫包文輔。

包拯一家三代同堂,承歡膝下,其樂融融。

造化弄人,天不遂人願。兒子包鐿在結婚第二年生了一場大病離開人世了。

白髮人送黑髮人。包拯此時已經55歲了,晚年喪子,悲痛欲絕。讓他安慰的是,包鐿給他留下了唯一的孫子包文輔。

包鐿的妻子崔氏剛滿21歲,丈夫的突然離世,對於她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崔氏哭幹了眼淚,心灰意冷。丈夫離他而去,留下了一個年幼的兒子。她想要隨著包鐿而去,看著剛出生不久的兒子包文輔在懷裡哇哇大哭,需要她的悉心照顧,於心不忍,下定決心把他撫養長大。

包拯60大壽時感嘆自己無後,兒媳突然抱出一嬰兒您其實有個兒子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包拯的孫子包文輔還沒過5歲生日,不幸夭折。這個噩耗對於晚年的包拯來說猶如晴天霹靂。他連續痛失他的兒子、孫子,無疑是一次次沉重的打擊。

包拯強忍著心中的悲痛,更加發奮圖強,把自己的滿腔熱血投入到為百姓謀福利的事業中去。

兒媳崔氏拒絕改嫁,願盡孝道

崔氏年紀輕輕接連失去了丈夫和兒子,鬱鬱寡歡。包拯夫婦看不下去了,心疼崔氏在包家獨守空房,勸她再找一個好人家,免得耽誤了她的後半生。

崔氏堅決不同意二老的意見,對包拯說:“我生是包家人,死要做包家鬼,今生不再改嫁,一心侍奉二老,撫養兒子包文輔長大。”包拯夫婦看崔氏心意已決,就不再相勸。

崔氏的母親呂氏也曾經多次勸阻崔氏改嫁。

有一次,呂氏騙崔氏回孃家,和崔氏說:“有一個男子和你年齡相仿,母親想把你嫁給他。”崔氏反駁母親道:“如果我真的想改嫁,何必等到今日,請母親不要再為難我。”

呂氏反駁說:“丈夫死了,你守著兒子還說得過去,可是兒子都死了,你還守著什麼?”

崔氏回答說:“身為包家的兒媳婦,我還要對年老的公婆盡孝道呢!”

包拯60大壽時感嘆自己無後,兒媳突然抱出一嬰兒您其實有個兒子

呂氏聽後勃然大怒,說道:“女兒啊,我是為了你好,你這是讓我為難啊!”

崔氏說:“母親非要逼我,那請把我的屍體抬回到包家吧。”呂氏沒有辦法,不再逼迫她。

包拯的夫人董氏得知兒媳崔氏以死相逼,不願改嫁的事,將這件事上報給朝廷。朝廷被崔氏的孝義感動,封她為壽安縣君。

兒媳抱來兒子,包家後繼有人

崔氏在家侍奉二老,任勞任怨,日子一天一天地就這樣過去了。嘉佑三年,包拯在家過六十大壽,很多親朋好友前來祝壽。

正當包拯感慨自己後繼無人時,兒媳崔氏抱著一個一歲左右的嬰兒,跑到包拯面前撲通一聲下跪,說:“您還有一個兒子。”崔氏的一席話讓包拯措手不及。

這個從天而降的嬰兒竟然是包拯的兒子,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這個孩子是包拯和董氏的陪嫁丫鬟孫氏所生,孫氏是包拯的妾室。

包拯60大壽時感嘆自己無後,兒媳突然抱出一嬰兒您其實有個兒子

孫氏和包拯經常發生口角,包拯打發她回了孃家。

孫氏回孃家時才發現自己已經有了身孕,她不敢告訴包拯孩子的事情,擔心會影響到孩子,回家後偷偷地把孩子生下來。

崔氏知道了這件事,對孫氏非常照顧,經常送一些財物給她。孩子出生後,她把這個孩子抱到自己房中,親自撫養她。

崔氏這次趁包拯六十大壽,正高興之際,把這個真相告訴了他。包拯老來得子,喜出望外,給這個孩子取名為包綖,寓意延綿子嗣。

包拯去世,兒媳擔起了家庭重擔

包拯56歲得子包綖,度過了4年安詳的晚年生活,在嘉祐七年去世,享年64歲。

包拯去世時,崔氏30歲,次子包綖5歲。

宋仁宗親自到包拯靈堂弔唁。他見到包綖這個5歲的孩子穿著樸素,小小年紀就沒了爹,很是可憐。他環顧四周,府裡的擺設比較普通,和包拯的生前身份極其不相稱,於是破例封年幼的包綖為太常寺太祝。

崔氏的孃家見包拯離去,包家失去了頂樑柱,剩下崔氏一個人孤苦伶仃,勸她改嫁。

崔氏說:“雖然公公走了,婆婆年紀大了,我還需要照顧她。包綖年紀還小,還不能自立門戶,況且我把他已經當作親兒子來看待。你們不要來勸我了。”

包拯60大壽時感嘆自己無後,兒媳突然抱出一嬰兒您其實有個兒子

喪禮舉辦完畢後,包綖跟著崔氏護送包拯靈柩一路從開封到合肥。包綖一點點長大,崔氏請來了老師,教他識文讀字,並給他取了學名叫包綬。

包拯夫人董氏病重,崔氏和包拯的小女兒一直守候在她的床前陪伴照料。

包綬9歲時,董氏病逝。崔氏將董氏埋葬在包拯墓旁,包家開始由崔氏當家做主。

這時候的包綬剛滿11歲。崔氏覺得包家子嗣單薄,決定將包家族人的孤兒包永年過繼給包家,撫養兩個孩子長大。

崔氏的這一舉動傳遍了鄉里,被官府知道了。官府上報給朝廷,朝廷讓北宋文學家蘇軾親自為她起草聖旨,嘉獎她為永嘉郡君。

包拯後代繼承包拯家訓,兩袖清風

包拯在世時為官公正廉明,去世前留下一份家訓,寫道:“我的子孫未來要是做官,如果有貪贓枉法,就不要說自己是包家的子孫,死了也不能埋在包家祖墳中。如果你們不遵從我的遺志,你們就不是我的子孫。”

包綬並沒有因為小小年紀受到朝廷的重視而驕傲。他勤奮學習,刻苦鑽研,不趨炎附勢,長大後他的一言一行酷似父親包拯。

包綬成年後,崔氏為他做主,讓廬州知州張田的女兒做他的妻子。可惜,張氏過門沒多久就去世了。

崔氏認為包家不能斷了香火,四處給他尋一門好親事。

她聽說宰相文彥博的女兒文氏和她一樣生活非常簡樸。文氏平時經常吃素,當別人遇到經濟困難時,她毫不猶豫地救濟別人。

崔氏覺得文氏將會是包綬的賢內助,請求文彥博將他的女兒許配給包綬。

包拯60大壽時感嘆自己無後,兒媳突然抱出一嬰兒您其實有個兒子

文彥博和包拯本是好友,對他的兒子非常欣賞,同意了這門親事。包家和文家結成了親家。

崔氏很滿意這樁婚事,一顆心終於定了下來。這時候她想到了包綬的親生母親孫氏一直下落不明,派人尋找她,終於在合肥找到了孫氏,將她接回,讓包綬母子得以團聚。

包綬見到崔氏對自己的事情盡心盡力,把自己當作親生兒子來看待。他深受感動,對崔氏更加孝順。

婚後文氏給她生了4個兒子,包康年、包耆年、包彭年、包景年和2個女兒。包綬見香火得以延續,很是高興。

同時,包綬受到了岳父文彥博的舉薦,擔任過將作監丞相、汝州通判等職位。

宋哲宗紹聖元年,崔氏突然病逝,享年62歲。包綬這時候在開封擔任國子監丞,聽到這個訊息,心中無比悲痛,快馬加鞭,連夜趕回合肥,親自為崔氏辦理喪事。

沒過多久,包綬的妻子文氏在30歲的時候也去世了。他悲痛萬分,將她埋葬於黃州。11年後,他將妻子文氏的墳墓遷移到包拯墓地下側,用的是普通的土坑木棺。

包綬47歲時,在坐船去潭州(湖南長沙)上任的路上身染重病,在黃州附近離開了人世。人們打開了他的行李,發現裡面除了任命狀、文具和書籍之外,沒有任何值錢的東西,唯一值錢的東西是46枚銅錢。

可見他的生平如此清貧,真正做到了和父親一樣為官者兩袖清風,不貪圖小利,為老百姓服務,繼承了父親的家訓。

人們把他生前使用的銅鏡、硯臺、瓷燻爐等物品放入棺材中陪葬,埋葬在湖北黃州。

包綬去世後,他其中的2個兒子和女兒早早過世了,只留下包耆年、包景年。這兩個兒子還未成人,靠官府和文家救濟。由於家境貧困,他們一直無法把父親包綬的遺骸從黃州運回到老家合肥。

16年後,包耆年和包景年成家立業,經濟上稍微寬裕一點,終於將父親包綬的棺骨接回到合肥,葬在了包拯墓的左邊,陪葬品多是一些生活用品。

包拯60大壽時感嘆自己無後,兒媳突然抱出一嬰兒您其實有個兒子

包拯的後代並沒有辱沒包拯的家訓,包家三代一生清貧,為官清廉,真正地做到為老百姓服務。

世界首富發現自己是包拯後代

包拯生前由於辦事剛正不阿,上至皇親國戚,下至平民百姓,只要犯了罪,他一樣不會手下留情,因而得罪了不少人。

很多人對他深惡痛絕,他生前要求他的後人把他的棺材分成8個方向埋葬,這樣別人不知道他埋葬的具體位置。他還囑咐後代不要待在一個地方,要各自分散生活。

時隔數百年,包拯的後代各奔東西,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是包家子孫。

世界首富包玉剛,出生在浙江寧波,父親是商人,他從小生活在海邊,對大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他長大後開始做海上生意,將生意開拓到了海外,成為了世界船王,建立了很多產業,被稱為海上之王。

1984年,他回寧波尋根問祖。

包拯60大壽時感嘆自己無後,兒媳突然抱出一嬰兒您其實有個兒子

在浙江天一閣參觀的時候,他聽到工作人員介紹包氏家譜,心生好奇,覺得自己也姓包,就不由自主地翻起了那本家譜,發現自己原來是包拯的第29代嫡孫。

此時的他熱淚盈眶,原來自己是歷史上有名的包拯的後代,高興地喊起來:“我是包青天的子孫!”。

1985年,他出資5000萬為浙江寧波建成了寧波大學,為家鄉辦學做出了貢獻。

包玉剛平時生活節儉,平易近人,不許自己的家人過分奢侈,要求他的女兒們一次只買一雙鞋。他其實一直繼承著包家的家訓。

結語

兒媳崔氏雖然痛失了丈夫和兒子,但她孝敬公婆,為了包拯的後代盡心盡力,照顧包拯的次子包綬長大成人。她撫養包拯的後代功不可沒。

包拯的一生以廉潔、公正著稱。他曾經說道:“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他真正地做到人民的表率,兩袖清風,一心為民的高風亮節。

他的家訓“不從吾志,非吾子孫”是希望他的子孫能傳承他的大公無私的精神,做到樸素節儉,公正嚴明。

他的後代一直秉承家訓,為國為民,不圖私利,真正地做到了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

【作者:零露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