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如果普通話是胡語,可為何讀起古詩文還是朗朗上口,韻律十足呢?

普通話是當今推行官方語言,無論哪朝哪代都會推行官方語言,可能是西安,南京,北平,口音相近的官方語音,但說粵語,我從不認同,因為中國從未在廣東建都,秦時南越國,趙佗領兵40萬徵之,後同化南越(廣東,越南北,廣西一部分),所以如今的粵語最多也是被中原一帶語音同化的一種方言而已。

如果普通話是胡語,可為何讀起古詩文還是朗朗上口,韻律十足呢?

普通話在北方話中算是相對保守的一種,平翹不混,前後鼻音不混,NL不混,HF不混,都是保留了古漢語的特點,這些往往南方混了,普通話唯一的不足是沒有了入聲,但是全國百分之70的方言都沒有了入聲,而且剩下的方言,入聲也丟的七零八落,只有粵語入聲完整,入聲儲存完整的只佔漢語的百分之5不到,而粵語聲母合併簡化的厲害

北方遊牧民族古代人口比例估計也是九十分之一,混進漢族的千分之一以下吧哈哈。就連最為人稱道的五胡亂華,古鮮卑人的dna在現代漢族人血統比例裡千分之一以下,所謂遊牧民族後代比如姓元的,測了血統大部分還是漢族攀附的。

說粵語是古代中原古語的很無知。無非就是粵語音節音調多而已,但不要忘記了,南方音節多的語言不光只有粵語,吳語,閩南語,音節也都比普通話多,難道他們也是古代中原語言?古代中原語言最近的,應該還是下江官話和北方官話。古代歷史上,廣東考生應語言發音奇怪,被人嘲笑可是有史記載的,胡說什麼唐詩只有粵語才能完全貼切的更是白痴。

如果普通話是胡語,可為何讀起古詩文還是朗朗上口,韻律十足呢?

你可以用粵語唱唱信天游。方言永遠是最好的傳承。元朝清朝都統治過南北整個中國。但各地方言依然是差異很大。那些叫囂所謂胡化的噴子,我只能說他們純屬胡話。如果追溯到漢話本源,我還是傾向陝北話。 信天游詞韻有《詩經》之風,漢時邊有記載。陝北方言跟純真的女真語 藏語 蒙古語 維語 根本不是一個頻道。漢人語言文字要麼不化,要麼就是漢化。要不然我們怎麼會成了世界上唯一沒有斷層的文明古國呢?

粵語是古關中與嶺南融合而成古漢語,閩語是晉朝河洛與閩土著合成語(泉州有“晉”江市,什麼晉安路等),客家是唐朝戰亂南遷粵贛閩邊區與畲瑤融合而成。這幾個地方的人字文言文都很拿手,筷子說話還叫箸,湯叫羹,吃飯叫食飯,像文言文裡的“簞食壺漿”有的把簞譯作小筐,我們家挑稻穀的叫籮筐,手提釆摘野果的叫籮簞。

如果普通話是胡語,可為何讀起古詩文還是朗朗上口,韻律十足呢?

談這個問題的時候最討厭動不動粵語怎麼了。九聲六調怎麼了,稍微有腦子懂歷史的人都知道,漢族文明其實也可以說是北方文明,發音這東西在古代普及能力較低的情況下幾乎每個地方都不一樣,所謂官話無非是以最有權的地方話為準,別動不動就把粵語搬出來,什麼這調那調的,洛音秦音晉音隨便一個就可以秒殺粵語,哪一個不比粵語有說法,上古漢語發音也是以洛音為標準音,秦漢也是以洛音為正音,隋唐也是關中漢音與北方民族交融演變的,衣冠南渡後也是以南京地區的中原發音為標準的,怎麼就成粵語了。還有唐詩宋詞用粵語發音能讀出韻味甚是可笑,唐宋兩代大多文人都是中原或北方地區人。

如果普通話是胡語,可為何讀起古詩文還是朗朗上口,韻律十足呢?

在當時官話普及率及差的情況下,詩人本人也不會是以特定官話去讀,或者壓根就是用自己的方言來把控韻律也不無可能,語言發展年代久遠,把粵語推崇成古漢語發音也是可笑至極,粵語只是發音技巧比較靠近,記住是技巧,也就是說古漢語不一定是粵語那麼讀的,如果按這個來說日語韓語越南語保留下來漢語的發音要素比粵語多——可查證,那麼我們的詩是不是得用日語讀?粵語充其量也就是地方方言而已,而且各地地方方言保留的漢語元素不比粵語少,不知道哪來的優越感,動不動就粵語,粵語,誰都不能保證當年秦始皇上朝不是操著一口咸陽話。

如果普通話是胡語,可為何讀起古詩文還是朗朗上口,韻律十足呢?

普通話話是以滿人為主的八旗子弟,在擯棄原民旗語言轉而學講漢語的過程中產生的,這其中古詩詞中的唐詩宋詞及三字經裡的韻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就拿唱歌來講,全國各地各方言,各民族語言,只要用漢字唱歌大家都能基本上聽懂,而八旗子弟的老窩在納入了河南人,山東人後則成了東北話,河南話十徐州話與湖北話十吳語則混合成了江淮官話,一個是納入,一個是混合就一成了不同地區的語言,而八旗子弟自然產生的漢化語言才是如今的普通話,當初只在八旗子弟與達官貴人中流行,後來經過漢人官員及商人在與八旗官員交流中逐漸的被接受,普通話當初在清未,民初只有少數達官貴族講,又叫官話,解放後做為廣播電視話劇的首發語言,當做官方語言,對外播放傳播。大中城市從小學裡開始講授,改革開放以農民工為主十上大批中專以上的知識分子在全國各地推廣運用開來。

如果普通話是胡語,可為何讀起古詩文還是朗朗上口,韻律十足呢?

應叫滿化漢語,古漢語都是八音調,廣東的白話、潮汕話和客家話都是八音調以上,而用這三種話隨便一首詩出來,讀出來都是韻調對應,連唸詩時張口閉口唸詩時的口形也一致,雖然發音不一樣,卻一一對應。可用普通話完全做不到,就算以多音字接了聲韻還是做不到如此一至。

普通話,可以說是“漢語胡音”,與傳統漢語口音還是有差別的。你之所以覺得朗朗上口,哪是因為你已習慣了。至少在傳統漢人看來,普通話可是讓人笑掉大牙的蹩腳漢語。所以,普通話其實並不算是,最適合用來朗誦古詩文的。普通話和一些北方方言,讀唐詩宋詞等古詩詞唯一的障礙是入聲字的識別和發音,因為古時入聲字是仄聲,而普通話和一些北方方言沒有入聲,而且入聲字在轉化為平聲、上聲、去聲的都有。轉化為上聲和去聲字不會影響平仄,但轉化為平聲字就改變了平仄。所以普通話中,由入聲字轉化而來的平聲字,在唐詩宋詞中要按入聲發音才符合平仄隊長和押韻,念起來才好聽。其他都不是問題。

如果普通話是胡語,可為何讀起古詩文還是朗朗上口,韻律十足呢?

隨便舉個例子:牆 強 “普通話”念起來是一個音,而廣府話是清晰的兩個不同的字!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問題呢?那是因為現在所謂的普通話是經歷過若干次胡化,滿語改造。漢語胡化主要是為了方便外族學習和講漢語,所以把音節都改了,由原漢語的八音節改成四音節。

現在的洛陽不是以前的洛陽了,這個你應該知道,粵語不是古漢語,但他恰恰有古漢語的調,你在看看被唐朝影響很深的日本,他的中文發音,(日本在明朝就開始不跟中國有貿易來往,所以文字語音影響很少,恰恰普通話就是在明朝開始起萌芽的)。

如果普通話是胡語,可為何讀起古詩文還是朗朗上口,韻律十足呢?

南方多山區,人口流通比較差,所以各自發展。北方多平原,人口流通比較快,特別京師重地,彙集天下各種人,南腔北調,融於一爐,發以發展出來的語言更具相容性,所以特點不如南方語言鮮明。語言這種東西偏移是很快的,百年之間就有誤差,何況千年傳承?大半個北方互相交流是沒問題的,所以才用北方方言做基礎,粵語閩南語出了省誰聽的懂?讓你來定普通話你會選哪種?

幾千年來多少人為了語言共通而殫精竭慮,現在終於做到了,卻被你們這些有著莫名優越感的傢伙貶得一文不值,真是一種悲哀!什麼胡語,中國強大了胡語也是天音,說出來別人就得聽著,中國沒落了你們就是變百靈鳥,說出來的話也和放屁沒兩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