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歷史大事件:四百年的大漢帝國的垮臺與分裂,由那場黃巾起義開始

前言

三國的歷史,是一個令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廣義的三國它的時間只有96年。(公元184年-公元280年)。

講三國,從事件的角度看,我們首先要討論的就是他的開端——黃巾起義

它是如何發生的呢?

首先讓我們從它的時代背景說起把。

01 黃巾暴動的背景

何茲全先生的《三國史》,開頭有這樣一句話:

中國王朝更迭的開端——漢王朝,這個四百年的大一統帝國的垮臺和分裂局面的出現,應從黃巾暴動說起。

短短一句話,我們應當如何理解?

我認為,有一個問題需要說明。就是垮臺和分裂局面的解釋:

這兩個詞,其實代表不同解釋的,只能分說。

垮臺——王朝走向明顯的衰敗直至滅亡。(但不一定是以分裂的方式)

分裂局面——代表新政權的誕生,脫離中央政權,並與之對抗,可以是新的王朝,也可以是一股獨立的勢利。

所以說,一個王朝的垮臺,其結果必然導致分裂局面的形成。

先生又曾說過:

“黃巾暴動的出現,是東漢政治腐敗、官吏貪汙、商人兼併的結果。是民不聊生、走投無路的結果。

這句話,大家請注意,出現了兩個結果。其中:

官吏貪汙、商人兼併——東漢政府腐敗

民不聊生、走投無路——百姓生活困難

東漢末年,宦官集團和外戚集團開始爭權奪利。

宦官:近代俗稱太監。

外戚:帝王的母族,妻族。如漢末大將軍何進,乃何皇后之兄。

宦官與外戚一旦亂用權利,則會對民生造成沉重的打擊。受到傷害最大的還是老百姓。正如上文所說,民不聊生、走投無路。

歷史大事件:四百年的大漢帝國的垮臺與分裂,由那場黃巾起義開始

形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麼,馬植節先生的《三國史》是這樣總結的:

各種型別的地主包括貴族、世家大族、地方豪強、富商等。無不廣佔田地,役使農民,敲詐勒索,奢侈踰制。

農民失去田地,就無法生存下去,只能遊蕩於社會。對於他們來講,田地就是他們的命根子,一旦失去,生活質量會大幅下降。

在這種形式的壓迫下,終於在公元184年(即中平元年)爆發了一次大暴動,後世史學家,把他歸類於農民起義,史稱“黃巾起義”。

02 黃巾暴動的基礎

黃巾暴動的主要領導者是張角、張梁、張寶兄弟三人。

張角,鉅鹿人(今河北省邢臺市鉅鹿縣人) 早年得到《太平經》後,再加上早期流行的‘’黃老‘’思想。因此,創立了太平道。

《資治通鑑》載:“初,鉅鹿張角奉事黃、老,以妖術教授,號太平道

黃、老各指的是黃帝和老子。

《太平經》這部書,又名《太平清領書》。其作者是于吉。《後漢書》稱作“幹吉”。

這部書以天干為序分為10部,每部17卷。共170卷。內容涉及天地、陰陽、五行、十支、災異、神仙等。

在順帝之時,琅琊宮崇曾將《太平清領書》獻給朝廷,朝廷認為“妖妄不經”只能收藏了之。《後漢書襄楷傳》載:

“初,順帝時,琅琊宮崇旨闕,上其師于吉於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皆縹白素朱介,青首朱目,號《太平青領書》,其言以陰陽五行為家而多巫覡雜語。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經,乃收藏之。”

靈帝時,襄楷到洛陽上奏又推薦此書,被以“不合明聽”拒絕。

《後漢書襄楷傳》載:“臣前上琅琊宮崇受于吉神書,不合明聽。”

太平道屬於道教的支派,在太平道之外,還有五斗米道。由張陵創立。凡入道者“皆出五斗米。”當地人稱為米賊。

《三國志張魯傳》載:“祖父陵,客蜀,學道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號米賊。”

其教義主張平均,平等。主要活動於雍、益二州,根據地在漢中。

《三國志。魏書。張魯傳》注引《典略》所載:“熹平中年,妖賊大起,三輔有駱曜。光和中,東方有張角,漢中有張脩。駱曜教民緬匿法,角為太平道,脩為五斗米道。”

這裡的“熹平中年、妖賊大起”是指在漢靈帝時期,常常有流民暴動。

歷史大事件:四百年的大漢帝國的垮臺與分裂,由那場黃巾起義開始

熹平中年:漢靈帝劉宏所用的第二個年號。

妖賊:代表流民暴動。妖字指的是宗教信仰,凡農民暴動中有宗教信仰的就被稱為妖賊。

太平道的傳道方式可以用四個字概括——行醫治病。

《後漢書》和《資治通鑑》都記載了張角用“符水以療病。”效果則是“病者頗愈,百姓信向之”

老百姓為什麼會相信他們,我認為,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因為病字

病,是人生的一大苦事,再加上百姓已經失去田地,沒錢買藥。因此他們感到求生無路,這對宗教來講,是取得信任的最好辦法。所以太平道靠行醫在民間活動。

《典略》載:“太平道者,師持九節杖為符祝,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得病或日淺而愈者,則雲此人通道;其或不愈,則為不通道。”

二。 把張角當做神來看待。

《後漢書皇甫嵩列傳》載:“鉅鹿張角自稱為大賢良師。”

透過這一句話,老百姓就好像找到救世主一般,他用符水救人,百姓就認為他有神通。因此,就很相信他。就認定跟隨他有好日子過。前途一片光明。所以才會依附張角。

《資治通鑑》也說“眾共神而信之。”

張角就用這種方式將農民聚集起來,並派他的弟子游走四方,不斷地欺騙引誘。(轉相誑或)經過十多年的努力,他的徒眾人數發展到了數十萬人(十餘年間,眾徒數十萬)

歷史大事件:四百年的大漢帝國的垮臺與分裂,由那場黃巾起義開始

青、徐、幽、冀、荊、楊、兗、豫八州之人沒有不響應的。(自青、徐、幽、冀、荊、楊、兗、豫八州之人莫不畢應。)

《資治通鑑》還記載了這麼一個情況:“或棄賣家產。”

就是說有些人為了去投奔張角,不惜賣光自己的家產。由此可見,張角的影響力有多麼大了。

03 黃巾暴動的過程

張角把這些徒眾分成三十六個部分,每一個部分設定一個方。方,好比是將軍的職位。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每一方的首領稱之為渠帥。

《後漢書。皇甫嵩列傳》載:

“遂至三十六方。方猶將軍號也,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帥。”

並喊出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

蒼天——東漢王朝已經衰落,無法替人民解決問題

黃天——黃巾軍。新的時代要來臨。

甲子——即公元184年,這一年是甲子年。(60年一甲子

總體來說東漢即將滅亡,取代他們的將是我們黃巾軍。

他們又用白土在京城州郡官府的大門上寫下“甲子”二字。

起義的計劃是這樣的:

一。 由馬元義集合荊州、揚州的數萬黨徒按照規定的時間在鄴城會合起事。(中平元年,大方馬元義等先收荊、揚數萬人,期會發於鄴。)

二。 馬元義多次前去洛陽勾結宦官封諝、徐奉為內應,商定第二年的三月五日在京城內外一併起事。(元義素往來京師,以中常侍封諝、徐奉等為內應,約以三月五日內外俱起。)

俗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令張角沒有想到的是,被弟子濟南人唐周出賣了。(角弟子濟南唐週上書告之。)

朝廷馬上下令抓捕馬元義,以車裂之刑結束了他的生命。(而張角弟子濟南唐週上書告之,於是車裂元義於洛陽。)

張角得知事情敗露,不得不提前起事。馬上“晨夜馳敕諸方,一時俱起。

每人頭戴黃巾為標誌,所以當時人們稱他為“黃巾賊”亦名為“蛾賊。”(皆著黃巾為標幟,時人謂之“黃巾”,亦名為“蛾賊”。)

於是,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張寶稱“地公將軍”張梁稱“人公將軍。”兄弟三人代表天、地、人三元,是黃巾軍的最高統帥。

歷史大事件:四百年的大漢帝國的垮臺與分裂,由那場黃巾起義開始

這時候的黃巾軍到處在搶劫城鎮,焚燒衙門。地方官吏大多棄職而逃,不想抵抗,致使州郡失守。

《後漢書皇甫嵩列傳》載:“所在燔燒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據,長吏多逃亡。”

黃巾的主力主要集中在三個地區,河北黃巾軍由張角兄弟率領,潁川黃巾軍由波才率領,南陽黃巾軍由張曼成率領,進攻矛頭指向洛陽。

04 東漢朝廷的應對

東漢朝廷得知黃巾軍作亂的訊息後,反應是“京師震動。”立即做了兩項工作:

一。佈置防守。

以河南尹何進為大將軍,率左右羽林,五營營士屯都亭,鎮守京師,並於京師周圍置函谷、太谷、廣成、伊闕、轘轅、旋門、孟津、小孟津八關都尉,駐守京師外圍。

(以河南尹何進為大將軍,封慎侯,率左右羽林、五營營士屯都亭,修理器械,以鎮京師;置函谷、太谷、廣成、伊闕、轘轅、旋門、孟津、小平津八關都尉。《資治通鑑。卷五十八。漢紀五十》)

二。召開群臣會議。

靈帝與群臣商量對策,北地太守皇甫嵩認為應當解除對黨人的禁令,並拿出皇帝私有中藏府的錢財以及西園廄中的良馬,作為給出徵將士的賞賜。

(北地太守皇甫嵩以為宜解黨禁,益出中藏錢、西園廄馬以班軍士。《資治通鑑。卷五十八。漢紀五十》)

這時中常侍呂強也說:“黨錮久積,人情多怨。若久不赦宵,輕與張角合謀,為變滋大,悔之無救。”

東漢末年多以宦官擔任中常侍,呂強可以說是很有遠見卓識的宦官。

《後漢書》說他“為人清忠奉公。”

呂強的話說明了三點內容:

1黨錮久積,人情多怨——黨人禁錮太久,人民會產生怨恨。

2。若久不赦宵,輕與張角合謀——如果不予赦免,人民將會和張角聯盟。

3。為變滋大,悔之無救——如此一來他們的勢頭會更大,到那時再追悔莫及就晚了。

靈帝聽完之後,就採納了他們的建議。《後漢書》和《資治通鑑》都用了一個“懼”字來表達靈帝的心理,很害怕,很擔心。

在這裡介紹一下黨錮,就是操縱政柄的宦官把對他們進行抗爭計程車大夫指為黨人而剝奪其政治權利。

錮——終身不能做官。

時間:延熹九年至中平元年(166年——184年)

在黨錮之禍中,被宦官殺害的正是作風比較耿直計程車人。實際上,他們還是忠於皇帝的。

其實,早在黃巾軍起義之前,司徒楊賜就上書過靈帝,可惜當時靈帝沒有聽進去。

歷史大事件:四百年的大漢帝國的垮臺與分裂,由那場黃巾起義開始

那麼,同樣是建議,呂強和皇甫嵩哪個更好呢?

我認為,呂強的建議好。原因在於:

一.呂強是從大局來看,皇甫嵩則是從將士角度出發。

二。呂強為靈帝說明利害關係後,馬上又提出瞭解決的辦法。而皇甫嵩則沒有。

呂強的解決辦法是:“請先誅左右貪濁者,大赦黨人,料簡刺史、二千石能否,則盜無不平矣”

請先誅左右貪濁者,大赦黨人——先誅殺那些貪贓枉法的官吏,然後赦免黨人。

料簡刺史、二千石能否——考察各地刺史,郡守的能力。

所以說,我們做事情,要把目光放長遠,從大局角度考慮,一個人的格局有多大就代表他能走多遠。

隨後,靈帝馬上徵調全國各地精兵,派中郎將盧植討伐張角,左中郎將皇甫嵩和右中郎將朱儁討伐潁川地區的黃巾軍。《資治通鑑》載:

“發天下精兵,遣北中郎將盧植討張角,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儁討潁川黃巾。”

05 黃巾暴動的衰落

在和黃巾軍交戰之時,我想重點說一下長社之戰。

這場分為三個階段。既戰前,戰中,戰後。

戰前階段:

長社之戰前,朱儁與波才交手,結果是波才勝。可以說首戰失利。這個時候皇甫嵩進駐長社。(俊前與賊波才戰,戰敗,嵩因進保長社。)

戰中階段:

皇甫嵩進駐長社以後,波才立即包圍皇甫嵩,這時,皇甫嵩計程車兵很害怕。《後漢書》載“軍中皆恐。”

皇甫嵩就對他們說:“兵有奇變,不在眾寡。今賊依草結營,易為風火。若因夜縱燒,必大驚亂。吾出兵擊之,四面俱合,田單之功可成也。”

皇甫嵩的這番話說明了三點:

一。認為用兵的方法重點在於奇變,不在於人數多少。

二。指出雖然黃巾軍現在依草結營,但有個劣勢,容易起大風。而一旦起了大風,乘黑夜放火焚燒,他們一定驚恐散亂。

三。最後我們再出兵攻擊,進行四面合圍,就像田單守即墨用火牛攻燕而獲勝的功勞就可以實現。

果然不出皇甫嵩所料,夜裡起了大風,皇甫嵩大喜,遂兵分兩路:

一路從間道出黃巾軍後,舉火由後方進攻;

一路由城中鼓譟而出,舉火攻黃巾軍。前後夾擊,黃巾軍大亂。恰好這個時候曹操領兵趕到,與皇甫嵩、朱儁合擊,波才軍大敗。被屠殺者數萬人。

歷史大事件:四百年的大漢帝國的垮臺與分裂,由那場黃巾起義開始

我認為,這場戰役能獲得勝利。主要還是皇甫嵩的這番話,他起到了一個激勵的作用:

因為當時“軍中皆恐”如果此時皇甫嵩不站出來說話,勢必會影響大家計程車氣。一旦軍隊沒有士氣,必然導致戰鬥力下降,這場戰役也會失敗。

長社之戰勝利後,皇甫嵩追擊波才於陽翟,又分兵進擊汝南、陳國、西華黃巾。黃巾兵敗,一部分戰死,一部分投降。自此汝南、陳國、西華黃巾軍皆被鎮壓下去。(追波才於陽翟,擊彭脫於西華,並破之。餘賊降散,三郡悉平。)

此外,河北的黃巾軍也是皇甫嵩平定的,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

皇甫嵩到來之前,盧植則與張角交戰,並連戰告捷,張角退保廣宗(今河北威縣東)。盧植又包圍廣宗。這時,靈帝派小黃門來視察,(小黃門:皇帝的近侍宦官。)他們就向盧植勒索錢財,盧植不給。小黃門回去之後就在靈帝面前說他的壞話。靈帝大怒,用檻車召盧植回京。

《後漢書吳延史盧趙列傳》載:“帝遣小黃門左豐詣軍觀賊形勢,或勸植以賂送豐,植不肯。豐還言於帝曰:“廣宗賊易破耳。盧中郎固壘息軍,以待天誅。”帝怒,遂檻車徵植,減死罪一等。”

還派董卓代替盧植,因董卓沒有任何的功勞。又召皇甫嵩代替董卓。(時,北中郎將盧植及東中郎將董卓討張角,並無功而還,乃詔嵩進兵討之。)

當時的他又在東郡擊敗黃巾軍卜已。(又進擊東郡黃巾卜己於倉亭,生擒卜己,斬首七千餘級。)

皇甫嵩到達河北時張角已經病死。

《後漢書皇甫嵩列傳》載:“角先已病死。”

後與張梁戰於廣宗。因張梁計程車兵精勇,皇甫嵩未能戰勝。(梁眾精勇,嵩不能勝。)

第二天他收兵入營休息,看到賊意稍懈,於是潛夜勒兵,雞鳴時,率兵突入梁軍。並“戰至晡時,大破之,斬梁,獲首三萬級。”

後又在曲陽破張寶,又“首獲十餘萬人。”

自此,河北黃巾軍全部消滅。

歷史大事件:四百年的大漢帝國的垮臺與分裂,由那場黃巾起義開始

南陽的黃巾軍是被朱儁消滅的。

《後漢書》載:“南陽黃巾張曼成起兵,稱“神上使”,眾數萬,殺郡守褚貢,屯宛下百餘日。

後太守秦頡擊殺曼成,賊更以趙弘為帥,眾浸盛,遂十餘萬,據宛城。俊與荊州刺史徐璆及秦頡合兵萬八千人圍弘,自六月至八月不拔。

有司奏欲徵俊。司空張溫上疏曰:“昔秦用白起,燕任樂毅,皆曠年曆載,乃能克敵。俊討潁川,以有攻效,引師南指,方略已設,臨軍易將,兵家有忌,宜假日月,責其成功。”

靈帝乃止。俊因急擊弘,斬之。

黃巾起義在二月,到十一月結束。十二月。皇帝改光和七年為中平元年。

歷史上記載黃巾起義在中平元年,實際上當時稱作光和七年,事後才改為中平元年。《後漢書》載:“以黃巾既平,故改年為中平。”

雖然黃巾主力被消滅了,但各地的黃巾軍仍然復起,比如初平三年的青州黃巾軍:

這次出兵的青州黃巾,人數多,力量大。《三國志武帝紀》載:“青州黃巾眾百萬入兗州。”後來被曹操打敗。

曹操收其精銳者,號為“青州兵。”

後來屯田制的形成,就是由青州黃巾實施的,為曹操大大解決了糧食問題。

除青州黃巾軍外,還有白波黃巾軍,董卓曾派牛輔與之交戰,但未能取勝。《後漢書董卓傳》載:

“初,靈帝末,黃巾餘黨郭太等復起西河白波谷,轉寇太原,遂破河東,百姓流轉三輔,號為“白波賊”,眾十餘萬。卓遣中郎將牛輔擊之,不能卻。”

黃巾餘黨郭太又名郭大,兩者指的是同一人。

《資治通鑑》稱作“黃巾餘賊郭大。”

曹操後來也曾與汝南、潁川的黃巾軍交戰過,

《三國志武帝紀》載:

|“汝南、潁川黃巾何儀、劉闢、黃邵、何曼等,眾各數萬,初應袁術,又附孫堅。二月,太祖進軍討破之,斬闢、邵等,儀及其眾皆降。”

建安七年,朱治討伐黃巾餘賊陳敗、萬秉。

《三國志朱治傳》載:“建安七年,權表治為吳郡太守,行扶義將軍,割婁、由拳、無錫、毗陵為奉邑,置長吏。征討夷越,佐定東南,禽截黃巾餘類陳敗、萬秉等。”

歷史大事件:四百年的大漢帝國的垮臺與分裂,由那場黃巾起義開始

黃巾軍平定之後,冀州黑山等地農民紛紛起義,史稱“黑山軍。”首領為張牛角,因他在一次戰役中戰死,餘眾又推張燕為帥。

《三國志二公孫陶四張傳》載:“博陵張牛角亦起眾,自號將兵從事,與燕合。燕推牛角為帥,俱攻癭陶。牛角為飛矢所中。被創且死,令眾奉燕,告曰:“必以燕為帥。”牛角死,眾奉燕。

張燕原來姓褚,《三國志。二公孫陶四張傳》載:“張燕,常山真定人也,本姓褚。

關於黑山軍的活動區域,《後漢書皇甫嵩列傳》載:“乃與中山、常山、趙郡、上黨、河內諸山谷寇賊更相交通,眾至伯萬,號曰黑山賊。”

中山;(今河北定州市)《後漢書郡國志》載:“高祖置,雒陽北一千四百里,十三城。”

常山;(今河北正定縣)《後漢書郡國志》載:“高帝置,建武十三年省真定國,以其縣屬。十三城。”

趙郡;史書上稱作趙國,(今河北邯鄲市)《後漢書郡國志》載:“秦邯鄲郡,高帝改名。雒陽北千一百里。五城。”

上黨;(今山西省東南部)《後漢書郡國志》載:“秦置,雒陽北千五百里。十三城。”

河內;(今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和山東西部)《後漢書郡國志》載:“高帝置,雒陽北百二十里。十八城”

06 黃巾暴動的影響

正如何茲全先生在《三國史》說道:

“它沒有打垮東漢帝國建立黃天皇朝,但東漢帝國卻因它皇威掃地。”

歷史大事件:四百年的大漢帝國的垮臺與分裂,由那場黃巾起義開始

總體來說,黃巾起義對東漢的影響主要有三點:

1。東漢王朝已經名存實亡。

2。使地方勢力強大起來,出現分裂割據的局面。

3。在軍事方面,為以後的群雄混戰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教訓。

黃巾起義失敗後,東漢王朝維持了二十餘年,於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滅亡。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