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董元奔‖中國古代文明"後縮發力式"向前發展的歷史規律

原創文/董元奔(江蘇宿遷)

【按】

本文系原創文章,本文及本頭條號全部原創文章的版權受今日頭條原創維權機制及國家維權監管系統保護,歡迎收藏、評論和轉發,但侵權必究。

董元奔‖中國古代文明"後縮發力式"向前發展的歷史規律

(插圖:燦爛的黃河文明)

1

中國古代文明不僅非常燦爛,而且她是人類社會唯一延續到現當代的偉大文明,因而也就顯得更加彌足珍貴。中國古代文明為什麼沒有在跌宕起伏的歷史程序中被中斷,傳統觀點或主流觀點認為,中國古代文明具有強大的包容性,她不僅包容九州範圍內不同地區的文明,也包容任何衝擊她的異族文明,包容性使中國古代文明始終處於吐故納新的發展過程中,因而她始終在東方大地上開花結果。這種觀點我是贊同的,但是我感覺這種觀點有“以我為主”之嫌,是站在中原大地上說的,雖然正確,卻還不夠深刻,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思考中國古代文明不斷向前發展的內因或歷史規律。

我認為,起源於中原的核心地區——黃河中游的中國古代文明在發展過程中有這麼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中國古代文明基本上是在落後文明不斷戰勝先進文明然後繼續向前發展的。具體說來就是:其一,中國古代文明區域的擴大,總是中原文明吸納周邊落後地區的文明,當文明發展到一個階段之後,實現改朝換代的常常是落後地區的文明取代先前更發達的中原文明;其二,當天下分裂之後,最終重新統一天下的形式常常是文明相對落後的北方割據地區統一文明相對發達的南方地區。落後文明每一次取代或統一先進文明,都伴隨著落後文明對先進文明的摧毀,但是重建後的文明不久就爆發出了超過早先先進文明的發展力量和速度,其文明發展程度也就更高。如果用個不太恰當的比喻,這就好像大炮發射炮彈,炮筒向後縮一縮,然後再發射,炮彈才能獲得更大的推動力,炮彈的速度才更快,發射得才更遠。基於此,我用“後縮發力式”來描述或概括中國古代文明的這種發展形式。

董元奔‖中國古代文明"後縮發力式"向前發展的歷史規律

(插圖:源遠流長的漢族文化)

2

民族作為一個概念和範疇是近代西方人提出來的,但是她是近代學者研究人類早期歷史的過程中提出來的,一群基於歷史、文化、語言等與其他人群有所區別的群體被稱為某個民族。我們知道,人類在原始社會是以原始氏族的形式生存和繁衍的,氏族的紐帶是血緣關係;為了應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外敵入侵,具有親屬關係的幾個氏族又結成部落甚至更大的部落聯盟。隨著生產力水平的發展,原始社會末期的第二次社會大分工破壞了部落和部落聯盟內部的血緣關係和親屬關係,長期共同生存於某很大地理範圍內的不同的部落聯盟在漫長的交往和合作中便結成了民族。

漢族是漢代出現的名詞,是為了區別生活於漢代有效統治區內和統治區外不同族群的需要。但是基於民族的概念,漢族絕不是漢代才形成的,她在原始社會末期奴隸社會初期就出現了,她經過漫長曆史時期的發展,由小範圍到大範圍,由人數少到人數多,滾雪球一般逐步發展到漢代廣闊轄區內由數千萬人組成的族群,漢代以後,漢族還在繼續發展,直到成為近代的更有國族色彩的中華民族。就是說,相較於商朝,夏朝時期的漢族在組成方面簡單得多;相對於周朝,商朝時期的漢族在組成方面簡單得多;而秦漢時期的漢族在組成方面比周朝時期又複雜一些,此後歷朝歷代以此類推。漢族由簡單構成向複雜構成的演化,是漢族核心區域的高等級文明不斷吸納周邊落後文明的結果。儘管如此,這個過程中還有一些值得考察的現象,我們這裡簡單梳理一下。

(插圖:發達的商朝青銅器文明)

3

漢族的前身是華夏族,漢族文明的前身自然也就是夏朝之前三皇五帝特別是堯舜禹時代的文明,是以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為主體所創立的文明,當然,夏朝之前的文明是很不成熟的,還帶有鮮明的原始部落聯盟文化的痕跡。公元前21世紀,禹的兒子啟及其後的幾位君主以早期炎黃文化的活躍區域為核心,透過武力,先後征服了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灌氏等部落或部落聯盟,建立起奴隸制國家,華夏文明初具雛形。

夏朝的統治區為今河南省大部、山西省南部、山東省西部、河北省南部,但是其核心統治區只是今河南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核心統治區相對於後世所謂的京畿地區,這一地區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主要由黃帝、炎帝的後裔特別黃帝的後裔姒姓十一支(氏)把控。

在核心統治區之外,夏朝透過方國制度管理京畿之外的廣闊地區。方國跟夏朝有鬆散的供奉關係,這種關係之所以能夠維持,主要原因在於各個方國均處於土地相對貧瘠或者自然災害頻仍的地區,文明程度遠遠落後於夏朝的核心地區。夏朝用自己先進的文明吸引著方國,用建立在自己先進文明基礎上的強大武力震懾著方國,方國羨慕夏朝的文明,也試圖學習夏朝的文明,但是也會有野蠻的方國國君想走捷徑,那就是透過武力奪取夏朝的文明成果,比如商。

商是夏朝的一個方國,位於黃河下游,前期的統治區域為今商丘地區,一度向北遊離。嚴格說,相對於夏朝華夏族奴隸制國家來說,商屬於少數民族政權。到夏朝中期的時候,商的第七代君主王亥把夏朝京畿地區的牛耕技術、牛車技術引入商,王亥又大力發展商與夏京畿地區及其他方國之間的商業貿易,到夏末湯做商國國君時,商的經濟已經有了很大發展。但是,商的經濟再發展也遠遠比不上夏朝京畿地區,而且夏朝也絕不會允許方國的經濟實力超過京畿地區。不過,商湯把有限的經濟發展成果秘密轉化為軍事實力了,同時,商湯注意拉攏其他方國,逐漸建立起自己的聯盟,以相對削弱夏的實力。夏朝的最後一位天子桀在後期昏庸無道,於是商湯趁夏桀把守衛京城的主力軍隊派出平叛之際,聯合其他方國攻入夏都,滅亡了夏。

商滅了夏,起初便使用自己早先相對野蠻的統治方式管理天下,同時,商的上層統治者大肆掠奪夏朝數百年間積累起來的文明成果,但是不久之後,這些成果便被揮霍殆盡。在商的統治者決心振興帝國經濟的時候,他們才發現,夏朝的統治制度不僅更“文明”,而且更合理,更能有效的創造物質財富,於是商開始效法夏朝,逐步完善了自己的奴隸制國家機器,商朝歷經數代君主之後,其文明程度和國力已經可以跟夏朝頂峰時期比肩了,而到了中期,商朝的青銅器文明則大大超過了夏朝。

落後的商文明以野蠻的方式吞併先進的夏文明,中國古代文明由夏朝的高潮經過一個時期的商朝前期的低潮,於商朝中期之後進入超過夏朝的高潮。這是中國古代文明第一次“後縮發力式”的發展。

董元奔‖中國古代文明"後縮發力式"向前發展的歷史規律

(插圖:強盛的秦漢帝國)

4

周取代商,秦取代周,情形跟商取代夏大同小異。

周部族或方國的起源時期並不晚於商,都是舜禹時代或稍晚時候的事。在夏朝的數百年間,夏朝統治的主要勢力範圍是向東發展,所以夏才會跟今商丘的商發生牴觸。而周作為商的方國,位於偏遠的西北地區,而且是關外,是商的後方。

在商跟東方各方國爭奪控制權和反控制權的背景下,商必然要放鬆對自己西方方國的控制,於是,作為中原以西的少數民族戎人聚居區的周就得到了發展的機會,落後的遊牧文明難得的取得了可以問鼎先進的中原農業文明的機會。周滅商的歷史記載非常清楚,公元前十一世紀,遠在偏鄙的周憑藉自己跟其他諸侯(其實也是方國)的聯盟,藉助商末紂王的無道,以類似於數百年前商代夏的方式實現了周對商的破壞和取代。此後,經過百餘年的文明衰落,周吸取夏商的文明經驗發展自己的文明,到周穆王時期國力達到巔峰,奴隸制文明程度也超過了商朝的巔峰時期。

物極必反。周穆王時期是周朝文明的頂峰,同時也是衰落的起點,春秋戰國時代從這時候就開始醞釀了,醞釀的結果是周朝分封了一個以少數民族西戎諸族佔主體的諸侯國——秦國。秦國建立伊始,歷史在忙不迭的向地主階級專政的相對更開明、更“文明”的封建社會邁進,當然,這個過程是以“禮崩樂壞”的方式進行的,從來不太懂周禮但是卻神往東方各諸侯國文明的秦國就這樣登上歷史舞臺。周朝後期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說到底就是少數民族的秦國逐漸壯大直到取代周朝統一天下的歷史,這方面的史事早已是常識,這裡就不作詳細敘述了。

秦統一天下後,少數民族文明取代先進的中原文明的故事一直在斷斷續續發生著。匈奴與漢代的角逐失利後,北方少數民族遂以漸進的、融合式的方式進入中原並影響中原文明。羌人介入三國紛爭特別是魏蜀之爭,五胡亂華並建立多個地方政權,突厥介入南北朝及隋唐之亂甚至參與隋唐帝國的建立,更不用說後來的契丹、金、蒙古、後金(滿)等文明程度相對低的少數民族及其政權對相對文明程度高的中原政權發動的一次次野蠻入侵、佔領、破壞和效法中原文明制度的重建。從秦到清,總的趨勢是文明一次次被迫步入低潮之後,再掀起更大高潮,與商取代夏,周取代商一樣。

中國古代文明遍佈九州各地,但是總的說來,早期文明是北方(含山東及西北)強於南方,後期則是南方強於北方。不過,在中國古代文明“後縮發力式”發展的漫長曆史中,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那就是:總是北方落後文明吞併南方以一統天下,然後再學習南方,這是中國古代文明“後縮發力式”的另一種表現形態。這方面的例子很多,比如前文提到的帶有西戎文化色彩的文明相對落後的西北諸侯國秦國最終統一了東方和南方諸國。再如:南北朝對峙之後,文明程度相對落後的北朝最終統一了文明程度相對高的南朝;五代十國對峙之後,文明程度相對低的北國(後周和宋)最終統一了文明程度相對高的南方;更不用說上文提到的金、蒙古和滿了。至於南方文明吞併北方的現象,只是偶有發生,且只限於區域性地區,比如:蠻夷之國楚國滅了秦帝國所謂“亡秦必楚”,但是楚卻並沒有能建立起統一的帝國並迅速滅亡;秦末及漢代前期的南越國和五代及宋前期的吳越國,雖然享受的國祚並不太短,而且也都曾試圖問鼎中原,但是它們終究還是被北方文明所統一。

董元奔‖中國古代文明"後縮發力式"向前發展的歷史規律

(插圖:具有輝煌前景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5

綜上所述,保證中國古代文明延續下來的文明的包容性特徵存在著更獨特的內容,那就是“嵌入式包容”。所謂“嵌入式包容”,就是說:周邊相對落後的少數民族文明侵佔相對先進的中原文明,在其破壞了先進文明一個時期之後便被先進文明同化,進而創造出更加先進的中原文明;北方、西北方(秦)、東方(商)相對落後地區入主相對發達的中原地區,在破壞了中原文明一個時期之後,便融入到中原文明,並創造出了更為先進的中原文明。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原文明早先是純漢族文明,但是在文明的這種“後縮發力式”的“嵌入式包容”的發展過程中,漢族逐漸容納了周邊少數民族,漢族中原文明也就成為“新的”漢族文明也就是大漢族文明。而到了近代,在反對西方列強蹂躪的肩並肩的戰鬥中,“大漢族”與五十多個少數民族的融合程度空前加深,作為國族認同的中華民族由此產生,中國古代的漢族、大漢族文明就這樣演化成為中華民族的現代偉大文明瞭。

董元奔‖中國古代文明"後縮發力式"向前發展的歷史規律

(圖片:作者鋼筆自畫像)

【作者簡介】

董元奔,1971年生於江蘇宿遷,傳統文化學者,網路知名作家。世紀初曾在教育主管機關做文字工作,後創辦江蘇省某著名高等教育培訓機構,培訓業績和事蹟被載入《江蘇教育年鑑》、《宿遷市年鑑》等,也曾被《中國教育報》、《中國考試》雜誌、《新華日報》等媒體作過長篇或多次報道。2016年,放棄培訓事業,結廬鬧市做自由寫作者。十餘年來一直居於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一線,主攻唐宋文學,兼涉文史哲諸領域,寫作以文史論文、文化隨筆、詩詞為主。世紀初曾有論文獲人民日報出版社主題徵文一等獎,近年來有約六十篇論文獲今日頭條“青雲計劃”獎,並被今日頭條特邀為參賽文章評審團成員。

【說明】

正文插圖取自頭條免費相簿。

【編輯】

董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