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商朝酒杯為何帶兩根"柱子"不是怕士兵喝酒誤事,其實很有講究

在《酒戒》中曾說過:“非酒不以成禮”。酒一直以來就和中華民族有著不解之緣,不管是禮儀交往,還是人情的往來其實都是離不開酒的,那一次碰到大事會沒有酒助興呢?然而在喝酒的時候,常常小酒怡情,打大酒傷身。常常喝多之後就會有意外發生,在當今的生活中、職場聚會中等等場合都離不開酒。這些場合中難免會被別人勸酒,最後忘性而醉。

商朝酒杯為何帶兩根"柱子"不是怕士兵喝酒誤事,其實很有講究

要說“勸酒”這件事,三國的孫權可謂是內行中的內行了。一次孫權在朝廷上宴請文武百官,聲稱要一醉方休,可是一位文臣不會喝酒,並拒絕了孫權一醉方休的要求,孫權非常的生氣,認為這位文臣實在砸場子,於是就命令人向這位文臣身上撒酒。而另一位文臣在宴會上假裝喝醉,最後穿幫被孫權發現,最後將這位文臣刺死。

商朝酒杯為何帶兩根"柱子"不是怕士兵喝酒誤事,其實很有講究

難道堂堂孫權也常常以酗酒為樂嗎?其實並不是,在古代,人們喝酒都是有量的,我們從一些發掘出來的酒器和酒令中就能發現。古人甚至為了不讓人酗酒而發行了禁酒令《酒誥》,只要是在大場合就不能夠大量的飲酒,也不能夠失態。後來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在宴會上設立了監佐使,這是一個專門管理酒席上面的令官了。與此同時還非常盛行射禮行酒令,通常是在酒桌上擺上一壺酒,然後酒桌上的賓客依次發一支箭,賓客將手中的劍依次扔進桶裡,誰沒有投中就喝酒。

商朝酒杯為何帶兩根"柱子"不是怕士兵喝酒誤事,其實很有講究

在商朝發現的青銅器可以說是最早的酒器了,在功能上相當於現代的酒壺,這個酒壺有一個非常特殊的名字——爵。它的形狀和現在的杯子有些不一樣,前面有一個倒酒的小槽,後面有一個尖銳的尾巴,這就是最初酒杯的形狀。這樣的酒杯讓人在飲酒的時候頭要伸直,不能夠仰著頭喝酒,爵的兩個“小柱子”也導致人們不能一飲而盡,這也讓人們大大減少了喝醉的機率。

商朝酒杯為何帶兩根"柱子"不是怕士兵喝酒誤事,其實很有講究

現如今看來,酗酒之罪到底有什麼罪呢?可是在古代卻不一樣,在戰場上的時候常常會有士兵會因為喝酒耽誤戰事,很多的皇帝也常常因為飲酒而不理朝政。後來在三國時期,曹操下過戒酒令,張飛被害的時候,劉備甚至還下令斬了“杜康”們的頭顱。其實在酒桌上還有罰酒的一種形式,這也是一種避免暢飲的一種方法,而且這種方法遠比禁酒令來的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