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這位有可能挽救大明王朝的人, 他死後僅六年大明亡

這位有可能挽救大明王朝的人, 他死後僅六年大明亡

淺談明末遼東名將孫承宗

歷史大學堂團隊作品 文:李雪松

明崇禎十一年(1638)十一月十一日,面對著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面對著殘破的高陽城,揹負著五個兒子,六個孫子,兩個侄子,八個侄孫,滿門百餘人戰死的傷痛,一個七十六歲高齡的白髮老人,在清軍的簇擁下,跪拜了他為之傾盡一生的朝廷之後,壯烈的自縊而亡。他的忠義,連多爾袞都為之動容,這個老人是誰?

他就是讓清朝幾代開國者痛恨的,關寧錦防線的首創者——孫承宗。

孫承宗乃一介文臣,按理說應該不會和軍事扯上關係,然而在考取進士之前,喜歡在邊區往來,經常和一些守邊的老兵談論軍事,因此培養了一定的軍事能力。

萬曆三十二年(1604)考中進士第二名,孫承宗從此踏入了他順利的仕途生涯。萬曆一朝,孫承宗雖然官職屢屢提升,但整體上沒有大的作為。但萬曆四十三年(1615)他對處理梃擊案給出的意見足以看出他文治的能力。孫承宗給大學士吳道南的意見是,“梃擊一案”涉及東宮太子,不得不查,但同時又涉及鄭貴妃,此事又不可深查,折中的方式就是,鄭貴妃的手下太監龐保、劉成及以下的人嚴懲不貸,這之上的人就不要查了。權衡兩方利益,此事得到了妥善的解決。

這位有可能挽救大明王朝的人, 他死後僅六年大明亡

孫承宗真正進入歷史的舞臺是在天啟年間,此時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把持朝政,政治黑暗朝堂混亂不堪。此時孫承宗因為任職日講官經常要給皇帝講課,有很多機會可以在講課之餘向皇帝提出意見,天啟皇帝雖然生性頑劣,不學無術,卻偏偏對孫老師講的課大加讚賞且十分尊重,由此進一步可以看出孫承宗文化素養的深厚。基於以上原因,天啟皇帝每每對孫老師的進言欣然接受,使得孫承宗在朝堂上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連魏忠賢都要遜讓幾分。照此發展,孫承宗將安穩的在他文職上結束他的政治生涯,根本不會和軍事扯上關係。

然而一切在天啟二年(1622)發生了變化,這一年廣寧失守,熊廷弼帶著狼狽的王化貞放棄了遼東所有的土地退回山海關,朝廷以“封疆罪”免去兩人的職位並關入大牢。任命王在晉為遼東巡撫收拾遼東殘局。王無大才,目光短淺,《三朝遼事實錄》記載王在晉認為遼東不可守的論述:“東事離披,一壞於清、撫,再壞於開、鐵,三壞於遼、沈,四壞於廣寧。初壞為危局,再壞為敗局,三壞為殘局,至於四壞——捐棄全遼,則無局之可布矣!逐步退縮之於山海,此後再無一步可退。”

因此他建議在山海關前八里建一重關,護衛關隘。此想法首先與他手下的一個將官袁崇煥產生了衝突,王在晉處處打壓,袁崇煥無奈越級上報給了內閣首輔葉向高,葉向高不諳軍事於是面奏天啟皇帝請求允許懂軍事的孫承宗巡視遼東,解決爭端和緩解遼東危局。天啟皇帝同意了,從此孫承宗的命運發生了重大轉折。

此時孫承宗以軍人的勇氣冒著危險親自巡視了遼東的情況,一直觀察到了筆架山一帶(今遼寧省錦州市筆架山風景區)。回來後,決定興修寧遠城,守關前二百里,孫承宗將意見說與王在晉,然而王寸步不讓,孫知王不堪重用,於是上書將王調走同時自請督師山海關。

這位有可能挽救大明王朝的人, 他死後僅六年大明亡

▲明末遼東形勢圖

到天啟五年(1625)因柳河事件受彈劾被迫辭職,孫承宗將遼東這盤死棋下活了。

首先他建立一條令後金在此後二十多年都未能攻破的關寧錦防線,在孫承宗的建設下,此條防線從山海關起至寧錦一帶縱深二百多公里,沿途除幾座重鎮之外堡壘無數,錢糧充足,武器先進精良。其次是選拔了一批出色的將領如袁崇煥、馬世龍、滿桂、趙率教、祖大壽等,這些人都在大明王朝末期的歷史舞臺上充當了重要的角色。《三朝野紀》甚至記載:“自承宗出陣,關門息警,中朝宴然,不復以邊事為患矣。”可見孫承宗對於遼東的重要作用。

由於魏忠賢閹黨的誣陷,孫承宗被迫辭職賦閒在家,這一歇就是四年。不過他時時的關心邊事,自己建設的關寧錦防線在不斷顯示它的堅固,自己的弟子也在前線浴血奮戰,本以為可以安享晚年了,卻沒想到崇禎二年(1629)發生了大的變故。是年十月,清兵繞過關寧錦防線,走蒙古過喜峰口,兵事直逼北京城。

薊遼督師袁崇煥星夜援助京師擊退皇太極的進攻,卻被陷入獄,袁崇煥手下總兵祖大壽率眾出關,崇禎十分驚恐,在朝臣的建議下,孫承宗臨危受命以兵部尚書出鎮通州,書信召回祖大壽,鞏固北京城防,於崇禎三年(1630)將清軍逐出北京近郊。

隨後重新鞏固關寧錦防線,此時期由於邊防的功績,孫承宗不斷得到封賞,孫承宗卻將所等全部賦予將士,但由於功高遭到滿朝的嫉恨,不斷受到朝臣的彈劾,此種情況在崇禎四年(1631)因大、小淩河城的陷落而達到頂峰。孫承宗也因此事再次辭職歸鄉。

這位有可能挽救大明王朝的人, 他死後僅六年大明亡

▲孫承宗墓在高陽縣西北二里處,現已被毀,現存墓碑是孫承宗十二代孫為其所立。

為了擴大關寧錦防線,孫承宗決定修築錦州前沿的大、小淩河城。然而城剛剛修繕完畢,清兵突然包圍了過來,祖大壽堅守數日無奈糧草已盡出城投降,新修的城再次被毀。此事一出,朝臣紛紛彈劾孫承宗。孫承宗熟悉大明王朝腐朽了官僚制度,不做太多解釋放下一切權力,因為在孫承宗眼中,權利、名譽、金錢都是不重要的,為國為民不忘大義才是最重要的。

辭官後,孫承宗也多次上書向崇禎皇帝建議治國之策,崇禎都不予理會。面對朋比為奸的眾朝臣,面對剛愎自用的朱由檢,孫承宗心灰意冷,儘管朝廷屢有徵召,但他都一一推辭,一晃就是七年。賦閒在家之時,孫承宗著書立說,整合《高陽集》,同時完成了一部軍事著作《車營扣答合編》。

孫承宗作為一個文臣,不貪權、不愛錢、不結黨,但熟諳官場,標準的忠君為民之人;作為一個軍官,知兵略,識人才,恤士兵,忠勇正義,無私愛國之人。他的死彰顯了他的品格,也暴露了明王朝的腐朽與衰敗,在其死後六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自縊煤山,大明王朝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