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鍾郡王奕詥、孚郡王奕譓——道光帝兩個幼子的故事

清宣宗道光帝旻寧,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八月初十生於京師(北京)皇宮內,是十五阿哥永琰的次子,生母是永琰嫡妻喜塔臘氏。百日後,按照清室皇族命名規則,他被祖父乾隆帝賜名為“綿寧”。當時綿寧的父親永琰還只是一個皇子,雖然已經被乾隆帝秘密立儲,成為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鐍匣內儲君的人選,但是明面並沒有顯露出嗣皇帝的名份,依舊是以十五阿哥的名義參與朝會及擔任其他差事,所以年幼的綿寧並沒有獲得超過其他皇孫的待遇,一直和父親居住在皇宮內的阿哥所,直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永琰被晉封為和碩嘉親王、分府出宮後,八歲的綿寧才告別皇宮,和父母移居嘉親王府。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乾隆帝遵循六十年前的諾言,準備退位內禪,而秘立的嘉親王永琰則被公開宣佈為皇太子,改名顒琰,承襲大統。次年正月初一,改當年為嘉慶元年的嘉慶帝顒琰從八十六歲的乾隆帝手中接過國璽,正式成為皇帝,奉乾隆帝為太上皇。但實際上國政依舊由乾隆帝掌握,嘉慶帝不過虛居其位而已。

而父親成為皇帝后,十六歲的綿寧也自動升級成為新一代皇子,並在嘉慶元年(1796年)十一月大婚,迎娶鈕祜祿氏為嫡福晉。

嘉慶四年(1799年)四月,太上皇乾隆帝駕崩。之後清除了權臣和珅一黨、掌握朝政實權的嘉慶帝在穩固統治基礎後按照祖制密建皇儲,親書傳位密詔,將綿寧的名字寫在詔書上,安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的鐍匣內。這一年,綿寧十八歲。

鍾郡王奕詥、孚郡王奕譓——道光帝兩個幼子的故事

嘉慶十三年(1808年)正月二十一,皇次子綿寧的嫡福晉鈕祜祿氏薨逝,沒有留下子嗣。同年四月二十一,綿寧的長子出生,生母是綿寧的侍妾那拉氏,這也是嘉慶帝的第一個皇孫。喜得長孫的嘉慶帝很是高興,在皇孫出生第二天就親自給孫子賜名“奕緯”。

由於綿寧是自己所親定的儲君,所以嘉慶帝對他的長子也格外關照,晉封皇孫的生母那拉氏為皇次子側福晉,又在奕緯剛滿十歲時晉封他為和碩貝勒,以示憐愛之心。

嘉慶帝一共只有五個兒子,長子不滿兩歲就夭折,連名字也沒有留下,後來被追封為穆郡王;次子就是道光帝綿寧;三子綿愷封惇親王;四子綿忻封瑞親王;五子綿愉由於出生較晚(生於嘉慶十九年(1814年),嘉慶帝駕崩時才六歲),所以在嘉慶帝生前沒有封王,道光帝繼位後才封惠郡王,後來晉封惠親王。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六十一歲的嘉慶帝在熱河避暑山莊駕崩,皇次子智親王綿寧在嫡母孝和太后(嘉慶帝第二任皇后,惇親王綿愷、瑞親王綿忻生母)的支援下,繼位稱帝,並改名為旻寧,即清宣宗道光帝。

嘉慶帝的幾個兒子中,皇長子夭折無後,皇五子綿愉年幼還來不及大婚誕育子嗣,皇四子綿忻獨子奕志生於道光七年(1827年),此時嘉慶帝已去世。所以在嘉慶帝生前,他只見到過皇次子綿寧的長子奕緯和皇三子綿愷的獨子奕纘兩個皇孫。但奕纘在嘉慶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才出生,三年後嘉慶帝就駕崩了,奕纘沒有多少承歡在祖父膝前的日子,不能和堂兄奕緯以皇長孫身份得嘉慶帝十多年的寵愛和關照相比。更加不幸的是,奕纘在道光元年(1821年)也夭折了,此時嘉慶帝的皇孫,居然只剩下道光帝的獨子奕緯一人,帝系子嗣單薄如此,是清朝建立以後所從來沒有過的。

因此奕緯被道光帝特別重視,在道光二年(1822年)奕緯十四歲的時候就急不可耐地給獨子舉辦大婚典禮,意欲使皇家能夠早日開枝散葉,不至於遭遇血脈斷絕的危險。可是不知道什麼原因,奕緯成婚後數年都沒有誕育子嗣,這讓年過四十的道光帝心急如焚、憂慮不已。

鍾郡王奕詥、孚郡王奕譓——道光帝兩個幼子的故事

道光六年(1826年)十月,道光帝在期盼了十八年後,終於再次得到了兒子,靜嬪(即日後的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誕育皇次子奕綱。但是道光七年(1827年)二月,不到半歲的奕綱就夭折了。

道光九年(1829年)十一月,晉封為靜妃的博爾濟吉特氏再次為道光帝誕育皇三子奕繼,可是不過五十天後,奕繼也重蹈二哥奕綱的覆轍,夭折了。這樣,皇長子、二十二歲的奕緯又成了唯一的皇子,並且還沒有兒子傳承血脈,即使加上道光七年(1827年)出生的嘉慶帝第四子瑞親王綿忻獨子奕志,嘉慶帝一脈的皇孫,只有區區兩個人,如果一旦有意外事情發生,嘉慶帝的帝系就要斷絕,大統將轉移到皇室小宗系,道光帝簡直是要焦躁抓狂、恨不得立即生出皇子,以傳承皇統。(後來奕緯和奕志也確實沒有誕育子嗣,早早去世,如果這個時候道光帝就駕崩的話,那皇帝的位子可真的是便宜其他宗室了,比如惠親王綿愉一系。)

因為心中憂慮,又對於獨子寄予厚望,所以道光帝為奕緯的學業和起居操心不已,安排數名年高德劭的老臣為奕緯教導授業,期盼他能夠承擔起將來承統大任。但是奕緯學習馬馬虎虎、為人又頑劣,多次頂撞嚴格管教他的老師,並揚言“等我當了皇帝,先殺師傅”。

道光十一年(1831年)四月,道光帝偶然得知自己悉心栽培的兒子居然有這樣悖逆不道的言語,大怒之下召奕緯前來,痛加斥責,怒氣攻心之下,對著跪在地上的長子連踢了幾腳。不料道光帝盛怒中沒有掌握好分寸,直接踢傷了奕緯的下體,導致奕緯當時就不能起身,昏死過去。道光帝頓時後悔不已,立即命太醫院診治。不過為時已晚,奕緯受傷過重,醫治無效,於四月十二去世,年僅二十三歲。

奕緯當時是道光帝唯一在世的兒子,道光帝因為發怒而失手踢死了他後,親手造成了“絕嗣”的情況 ,這使得道光帝懊悔不已,心中悔恨萬分,幾次在奕緯的葬禮上痛哭流涕,心如刀割。其實他也是在哭自己,不該壓不住火氣,把唯一的兒子都踢死了,這要是以後自己再沒有兒子誕生,帝系大宗到自己這裡斷絕,身後之事可想而知會是怎樣的黯淡和淒涼。

幸好天無絕人之路,就在奕緯去世後不到兩個月,道光帝后宮中之前已經有孕的兩個妃子:全貴妃鈕祜祿氏(即道光帝第三任皇后、孝全成皇后)、祥妃鈕祜祿氏先後為道光帝誕育兩個皇子,其中全貴妃在六月初九生皇四子奕詝,祥妃在六月十五生皇五子奕誴。這兩個皇子的誕生,讓時年已經虛歲五十的道光帝終於鬆了一口氣,不再擔憂會有“絕嗣”的危險了。

鍾郡王奕詥、孚郡王奕譓——道光帝兩個幼子的故事

此後,道光帝再接再厲,於道光二十年(1840年)誕育皇七子奕譞、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誕育皇八子奕詥、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誕育皇九子奕譓,而這三個小兒子的生母都是一個人:琳貴妃烏雅氏(生奕譞時是琳嬪,生奕詥時是琳妃,生奕譓後晉封琳貴妃)。烏雅氏比道光帝小四十歲,比道光帝長子奕緯也要小十五歲,實實在在的老夫少妻。

道光帝在誕育最小的兒子奕譓時,已經是六十三歲的老人了,在整個清代皇帝中,道光帝是生育幼子時年紀最大的一人,第二名是道光帝高祖父康熙帝,誕育幼子諴親王胤袐時六十二歲(其實康熙帝幼子是第三十五子胤禐,生於康熙帝六十四歲時,不過出生即夭折了,也許就是個死嬰,不具可比性。)

在道光帝晚年尚存的六位皇子中,第四子奕詝因年紀居長,是實際上的長子,再加上平時侍奉道光帝時所顯露的“仁孝、忠厚”品性,得到了道光帝的青睞,早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就被道光帝秘立為儲君,成為皇室繼承人。

第五子奕誴自小不喜歡讀書,秉性粗獷,大大咧咧,道光帝很是不喜歡他,在確立奕詝為嗣皇帝人選後,當年就把奕誴過繼給去世而且無後的三弟惇親王綿愷為嗣子,給了奕誴一個王爵的同時也取消了他的大統繼承權。

第六子奕?,天性聰穎、好學負才,又熟悉弓馬騎射,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優秀人才,當初道光帝在建儲時,曾經於奕詝、奕?間猶豫輾轉了良久,遲遲不能下定決心立誰。最後在奕詝表現出的“仁孝忠厚”姿態下,才下定決心立奕詝為儲君。不過在建儲鐍匣裡,道光帝還是寫下兩道諭旨,分別是:“皇四子奕詝為皇太子”、“皇六子奕?為親王”。這可以看出道光帝對於奕?的寵愛和關懷之情。

其餘三位皇子,因為都是道光帝六十歲左右時才出生,在道光帝晚年預備建儲之時不過幾歲(奕譞六歲、奕詥兩歲、最小的奕譓剛剛一歲),所以根本沒有機會被立為儲君,在皇宮中的存在感很低,只是按部就班地生活、讀書,享受著皇子應有的待遇而已。

鍾郡王奕詥、孚郡王奕譓——道光帝兩個幼子的故事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六十八歲的道光帝在圓明園駕崩,臨終前向顧命大臣們出示遺詔,命皇四子奕詝嗣皇帝之位。正月二十六,奕詝正式即位,頒詔天下,以明年為咸豐元年,即清文宗咸豐帝。

咸豐帝登基後,加恩諸弟,於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二十七下詔,晉封弟弟們為王,除了五弟奕誴因過繼給三叔綿愷而早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自動獲得惇郡王爵位外,六弟奕?、七弟奕譞、八弟奕詥、九弟奕譓都在這一天被咸豐帝賜封王爵。而奕?因為在道光帝的遺詔中有“皇六子奕?為親王”的明確旨意,所以特別加恩賜封親王,其餘諸弟封郡王。——朕弟奕訢著封為恭親王、奕譞著封為醇郡王、奕詥著封為鍾郡王、奕譓著封為孚郡王。百日釋服後,俱加恩准其戴用紅絨結頂冠、朝服蟒袍、衣冠俱準用金黃色。《清實錄——文宗實錄》

幾個年長的道光帝皇子中,皇四子咸豐帝奕詝和皇六子恭親王奕?之間的恩怨糾葛,和他們所經歷過的風雲故事,在現代諸多文學藝術作品中已經被演繹了無數遍,這裡就不再加以敘述了。

皇五子惇親王奕誴外表粗獷少禮、魯莽無知,其實內裡很是關注民間疾苦,對下從不擺親王(奕誴在咸豐十年晉封親王)架子,時常獨自一人身穿粗布衣裳深入民間體察民情,和普通百姓交往聊天,對於底層的艱辛非常瞭解,當時宗室貴胄中,再沒有人比奕誴知道民間疾苦。奕誴也時常以自己瞭解到的情況向朝廷和皇帝奏報,請行善政以待百姓,因此民間以“五爺”、“小五太爺”作為對他的尊稱。從這一點上來說,奕誴比他的兄弟們都要強,可以被稱為“賢王”,他的故事也被後來的藝術作品演繹過,流傳在世,口碑甚佳。

而皇七子奕譞、皇八子奕詥、皇九子奕譓這三個同母兄弟中,奕譞是後來清德宗光緒帝的生父、同時又是孝欽顯皇后(慈禧太后)的親妹夫。同治十三年十二月(陽曆是1875年1月),清穆宗同治帝(咸豐帝獨子)駕崩後,兩宮皇太后經過一番挑選,選中了醇親王奕譞(同治十一年,奕譞晉封親王)次子、四歲的載湉為嗣皇帝,入承咸豐帝之嗣,進宮即位。

此後奕譞以皇帝本生父的身份被加親王世襲罔替(即鐵帽子王)、親王雙俸待遇,“甲申易樞”後進一步參與朝政,並授命主管海軍衙門,權勢赫赫。但是奕譞一生微小謹慎、低調內斂,即使兒子當上了皇帝,自己也時刻不敢放鬆,甚至自辭全部職務,以全“許乞骸骨,為天地容一虛糜爵位之人,為宣宗成皇帝留一庸鈍無才之子。”之願。最後在五十一歲時安然善終。他的一生,和他的兒子光緒帝及大姨子慈禧太后完全分割不開,是晚清朝堂上忽略不了的重要一員。後世的故事和演繹不可計數,在道光帝皇子中的影響,絕不比四哥咸豐帝和六哥恭親王要低。

鍾郡王奕詥、孚郡王奕譓——道光帝兩個幼子的故事

而道光帝兩個幼子:皇八子奕詥、皇九子奕譓,在道光帝駕崩時不過才五、六歲,尚未成年,只是懵懂幼兒而已,雖然在皇兄咸豐帝的關照下,小小年紀就成了鍾郡王、孚郡王,這也不過就是個待遇而已,對於朝政大事,他們是絕對插不上手的。整個咸豐年間,兩個小皇弟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讀書、讀書,大清王朝在此期間的內憂外患、步履蹣跚,和他們沒有任何關係,這樣也好,奕詥、奕譓對外界之事充耳不聞,一心就學,在平淡和恬靜中波瀾不驚地成長,比他們那為國事操碎了心的皇帝四哥和暗自蓄力以待將來的聰明六哥要愜意多了。

咸豐十年(1860年)六月,咸豐帝三十壽辰,諭旨加恩各王公大臣,其中幾個幼弟都得到賜銀:七弟醇郡王奕譞賞銀三千兩,八弟鍾郡王奕詥、九弟孚郡王奕譓均賞銀二千兩(相當於壓歲錢。而五弟奕誴和六弟奕?已經成年,各自早已有差事及相應進項,所以不再額外加賞。)

當年十月,咸豐帝帶著妻兒老小急匆匆離開京師“北獮”熱河行宮,以避“夷人驚擾”,京師只留下諸弟奕誴、奕?、奕譞等維持大局。而奕詥、奕譓兩個幼弟因為年少,不便隨同前往熱河,所以也留在京師由諸兄代為照看。讓奕詥、奕譓沒有料到的是,皇兄四哥這一走,就是生離死別,以後再也沒能相見。

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奕譞、奕詥和奕譓在京師得到了讓人悲傷的訊息:皇兄咸豐帝奕詝在熱河避暑山莊駕崩,侄子大阿哥載淳即位!因為年少沒有具體職司,所以他們沒能立即前往熱河致哀,而是在京主持操辦皇帝的歸葬典儀,以待咸豐帝梓宮返京。

咸豐十一年(1861年)九月三十,在兩宮皇太后和恭親王奕?等人的提前佈局和暗中策劃下,“祺祥政變”突然發動,咸豐帝生前所安排的顧命八大臣被一舉拿下,咸豐帝的臨終政治安排徹底破產。在政變中,二十一歲的醇郡王奕譞在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和皇兄恭親王奕?的指派下,率師善撲營衛士在密雲拿捕了顧命大臣中的實際首腦:協辦大學士、二等鎮國將軍肅順,為兩宮太后和恭親王奪回大權立下汗馬功勞,因此獲封鑲黃旗滿洲都統、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等職,並受命管理神機營事,從此登上了大清朝廷內勳貴王公的爵祿頂峰。

而奕詥和奕譓,因為年少不更事,兩宮和恭親王不敢委以重任,所以並沒有參與到政變中來,平靜地度過了政變所帶來的一陣陣風波,事後還以皇叔之尊被兩宮以同治帝的名義免除了日常御前叩拜之禮,奏疏也不必書寫名字,這對並沒有立下過什麼功勞的兩人來說,是莫大的恩典了。

鍾郡王奕詥、孚郡王奕譓——道光帝兩個幼子的故事

同治三年(1864年),鍾郡王奕詥年滿二十,經兩宮加恩,於當年四月十五正式分府出宮,自立王府,以西城三轉橋原康熙帝第十五子愉恪郡王允禑的愉郡王府為新的鐘郡王府邸。

奕詥分府後,被授予管理中正殿的閒職,並加內廷行走,然後繼續在上書房讀書。兩宮太后和 恭親王的意思是讓奕詥繼續歷練歷練,等過得幾年,品性成熟後,再慢慢分派其他重要差事,以為助力。

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湘軍攻克江寧,朝廷對功臣酬庸錫爵,賜封爵祿。而宗室王公因分屬宗親、誼關休慼,所以也允宜同被恩綸,各自受賞,其中二十一歲的皇叔鍾郡王奕詥被賞給紀錄四次,以待將來立功時兌現(其七哥醇郡王奕譞則被加賞親王銜,其九弟孚郡王奕譓同樣賞給紀錄四次。)

就在兩宮和恭親王對於八弟鍾郡王奕詥寄予厚望、期待他快快成長、將來好作為皇室助力承擔重任的時候,同治七年(1868年)十一月,奕詥罹患疾病,醫治無效,在京師去世,年僅二十五歲,身後沒有留下子嗣。這讓兩宮太后和恭親王傷痛惆悵不已,以同治帝的名義對奕詥厚加褒獎,賜諡號“端”,稱“鍾端郡王”,奠醊喪事從優。

之後,兩宮太后又徵詢了鍾郡王福晉的意見,按照她的意思把恭親王奕?次子載瀅過繼給奕詥為嗣子,襲貝勒爵,承擔奕詥身後的香火祭祀。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載瀅在庚子國變中獲罪,被勒令歸宗,迴歸恭親王奕?一系。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慈禧太后挑選鍾端郡王奕詥的七哥醇賢親王奕譞第七子載濤為奕詥嗣子,承襲多羅貝勒爵位,主持鍾端郡王奕詥的祭祀。

此後載濤在宣統帝登基後晉封郡王銜貝勒,歷任赴英國專使大臣、軍諮大臣、禁衛軍練兵大臣、鑲黃旗都蒙古都統。清朝滅亡後,載濤成為平民,八十三歲時去世,後代子嗣一直生活在北京。

鍾郡王奕詥、孚郡王奕譓——道光帝兩個幼子的故事

道光帝幼子、皇九子奕譓,道光三十年(1850年)五歲的時候(實際才四歲半)就被皇兄咸豐帝冊立為孚郡王,此後和八哥鍾郡王奕詥一同在上書房讀了十多年的書,靜靜地度過了青少年時光。

同治三年(1864年)四月二十七,在八哥鍾郡王奕詥分府出宮後半個月,十九歲的孚郡王奕譓也受命分府出宮,但依舊在上書房讀書,兩宮太后是想讓奕譓歷練歷練,等將來成長熟悉政務後再為朝廷出力,辦理差事。

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在克復江寧的捷報中,朝廷對各功臣貴戚一一加封、酬庸賜祿,年輕的孚郡王奕譓也得到了賞功紀錄四次的獎勵,待日後立功時加以兌現。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孚郡王奕譓正式就任管理武英殿事務,參與國家大典禮儀安排。

但四年後,同治八年(1869年)六月,因為管理疏忽,武英殿不慎失火,燒燬附屬房屋三十餘間。事後兩宮追究責任,孚郡王奕譓雖然在起火時第一個趕到現場指揮救火,阻止火勢蔓延,但還是因為御下不嚴、管理不善等過失被兩宮太后以同治帝的名義處以降二級留任的處罰,允許他用前功抵銷。實際上也沒有什麼實際性處罰,兩宮不過以這個名義讓年輕的小叔子長一點記性而已。

鍾郡王奕詥、孚郡王奕譓——道光帝兩個幼子的故事

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同治帝加恩諸叔,除五叔惇親王奕誴加賞親王雙俸外,七叔醇郡王奕譞晉封親王,九叔孚郡王奕譓加親王銜(六叔恭親王奕?已經是議政王、親王雙俸,所以就不必再加賞了,以免引起忌諱。)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陽曆是1875年1月12日),重病纏身的同治帝在皇宮中駕崩,時年僅僅十九歲,身後也沒有子嗣留下。因為同治帝並沒有親兄弟可以繼位,所以清朝皇室遇到了三百多年前明朝曾經經歷過的“帝系中斷、大統轉移”的困局(即明武宗正德帝舊事)。

為了馬上挑選出嗣皇帝人選,兩宮太后在同治帝剛剛去世一個時辰後,便在皇宮養心殿西暖閣召開了緊急御前會議,召集同治帝諸叔:惇親王奕誴、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孚郡王奕譓(鍾郡王奕詥已去世),還有御前大臣伯彥訥謨祜、奕劻、景壽,軍機大臣寶鋆、沈桂芬、李鴻藻,總管內務府大臣英桂、崇綸等,弘德殿行走(同治帝師傅)徐桐、翁同龢,南書房行走黃鈺、潘祖蔭等王公大臣,商討大統歸屬問題。

經過激烈討論,最終兩宮太后否決了給同治帝立嗣的意見,直接為咸豐帝過繼嗣子,承咸豐帝之祀,並指定醇親王奕譞次子、四歲的載湉過繼給咸豐帝為嗣子、成為同治帝宗法名義上的弟弟,承襲大統。

十二月初六凌晨,皇宮正門全部開啟,三十歲的孚郡王奕譓奉兩宮懿旨,率領內務府官員及全副武裝的八旗護軍疾馳前往宣武門內太平湖畔的醇親王府,將四歲的載湉迎接進宮承襲大統,繼位為新帝,即清德宗光緒帝。而這件差事,也是孚郡王奕譓一生中所經歷過的最高光時刻。

鍾郡王奕詥、孚郡王奕譓——道光帝兩個幼子的故事

光緒帝登基之後,奕譓沒有什麼事蹟,默默無聞地生活在京師中,按部就班地參與朝政大典,最後擔任的官職是正藍旗漢軍都統。光緒三年(1877年)三月,三十三歲的孚郡王奕譓患病在京師去世,兩宮太后以光緒帝的名義派宗室大臣前往奠醊,賜奕譓諡號“敬”,稱“孚敬郡王”,並按照親王之例辦理葬禮典儀事宜,賜孚郡王福晉郡王半俸,以資贍養。

因為奕譓沒有子嗣,為了不至於孚郡王一系斷絕祭祀,兩宮頒懿旨,將康熙帝第十五子愉恪郡王允禑玄孫輔國將軍奕棟的第六子載煌過繼給孚敬郡王奕譓為嗣子,降等承襲多羅貝勒爵位,改名為載沛。

但是載沛沒有福分享受富貴,承嗣孚敬郡王之嗣不過一年半,就在光緒四年(1878年)七月夭折了,年僅八歲。於是兩宮太后再次給奕譓過繼嗣子,以康熙帝長子庶人允禔玄孫奕瞻之子載楫為孚敬郡王嗣子,改名載澍,承襲多羅貝勒爵位。

載澍長大後,迎娶承恩公照祥之女葉赫那拉氏為福晉(照祥為慈禧太后之兄、隆裕太后之伯父,所以載澍福晉是慈禧太后侄女、隆裕太后堂姐)。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載澍因瑣事和福晉葉赫那拉氏發生矛盾並加以拳腳,葉赫那拉氏當即返回孃家向母親照祥之妻哭訴,於是照祥之妻進宮奏報於慈禧太后。慈禧太后聞報後大怒,命光緒帝下詔將載澍革去貝勒爵位,交宗人府嚴懲,最後被判定為永遠圈禁,並廢黜孚敬郡王嗣子身份。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二月,載澍被解除圈禁,釋放出府,但是不準返回孚郡王府,只能自己在外租房居住。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二月,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先後去世,宣統帝繼位,隆裕太后才降懿旨將堂姐夫載澍送回孚郡王府,授予一等侍衛、頭品頂戴官祿,奉養終身。

載澍被奪爵圈禁後,慈禧太后以光緒帝的名義在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十二月將惇親王奕誴第四子輔國公載瀛的庶長子溥伒過繼給孚敬郡王奕譓為嗣孫,降襲固山貝子爵位,承孚敬郡王宗祀。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原孚郡王嗣子載澍被送回孚郡王府後,溥伒以叔父的名義侍奉其終生。

辛亥年後清朝覆滅,溥伒也成為了平民,在北京低調生活,以書畫為生,是近代較有名的書畫家。他一生留下了許多書畫作品,國內外的博物館、美術館都珍藏有他的畫作。

鍾郡王奕詥、孚郡王奕譓——道光帝兩個幼子的故事

以上,就是道光帝兩個幼子:皇八子鍾郡王奕詥、皇九子孚郡王奕譓的生平經歷和事蹟。雖然他們沒有多少特別突出的故事,在晚清政壇上也沒有留下過什麼深刻的痕跡,又早早地去世了,但是奕詥、奕譓總是皇子身份、郡王之尊,怎麼著也參與了一些朝政大事,在史書中留下過自己的大名,對於籍籍無名的普通百姓們來說,他們可算是高居廟堂之上的幸運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