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被認為是"禮教吃人"的始作俑者,是現代人對朱熹最大的誤讀

被認為是"禮教吃人"的始作俑者,是現代人對朱熹最大的誤讀

文:夕又(讀史專欄作者)

現代人提到朱熹,很多人的印象是,他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等主張,是封建禮教的締造者,是古代禮法制度殘害女子的罪魁。

除了“古代女子最大公敵”這一稱呼之外,還有人說他是“思想集大成的偽君子”和“虛偽好色的道德家”。

然而,很多人可能忘了,朱熹是自宋以來,最有學問的人之一,他的著作是元明清三代官方指定的科舉考試教材;他被後世尊稱為“朱子”,和孔、孟等儒家先輩人物比肩,他的學說到現在還在影響著中國人民;他的學術思想早早就傳播到外海,在東南亞甚至一些西方國家都有廣泛傳播。

那,這樣一位學者,又是怎樣被異化的呢?

恐怕首先就要歸罪於現代人對於“存天理,滅人慾”“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兩種思想的諸多誤讀。

“存天理,滅人慾”源自於孔子的“克己復禮”思想,本意是剋制人們過分的貪慾,為人處世要遵從“禮”“德”等秩序。

孟子也說過“養心莫善於寡慾”。

朱熹只不過把這種思想進一步做了詳細解讀,他認為

“飢而思食”“寒而思衣”都是天理,但一味追求華服美食,為物慾所昏,就是人慾;

又說“一人之心,

合道理底是天理,徇情慾底是人慾。

”“天理人慾,同行異情。循理而公於天下者,聖賢之所以盡其性也;縱慾而私於一己者,眾人之所以滅其天也。”

很顯然,他說的這些

“天理”“人慾”主要還是針對於君子、士大夫階層的,根本就不是專門針對女子所謂貞潔的。

他對於

“天理”“人慾”的區分,主要還是看是“公於天下”還是“私於一己”,這和傳統儒家把“道德”作為對君子的第一要求,和“天下為公”的思想都是一致的。

就是說,如果遵循天理和公道做事,就是聖賢;如果放縱私慾,令百姓遭殃,最後也會自食惡果。

現代手握公權力的人,被要求做“人民的公僕”,要求“把權力關在籠子裡”,這一點和朱熹的思想其實是殊途同歸。不過,儒家主要是靠“德”要求大家自我約束,現代的人們除了“德”外,還有嚴格的律法來要求大家,不能放縱私慾。

被認為是"禮教吃人"的始作俑者,是現代人對朱熹最大的誤讀

朱熹為官期間,曾多次上疏宋孝宗,闡述“存天理,滅人慾”的主張,勸諫皇帝能以公心、善心“制天下之事”,並提出

如果以皇帝為主的權貴階層,皆能摒棄私念、懷“公理”之心為政,必能“聖心洞然,中外融切,無一豪之私慾得以介乎其間,而天下之事將惟陛下之所欲為,無不如志矣。”

就是說,如果所有事情都能按照“禮”和“德”來處理,各個政府機構都能秉公心為政,那麼必將天下太平,國家就能長治久安,皇帝也不會再有煩惱。

這一觀點,現在看來是過於理想化了,但對於朱熹來說,卻源於他自己為天下著想的濟世情懷。他希望推行公平、公正的天理,人人能遵從天理,剋制私心,從而實現天下太平、百姓安居。

這絕對沒有什麼滅絕人性,壓制人情的意思。

同樣,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件事,也是主要針對士大夫階層的。

大家都知道自南宋以來,女性的社會地位越來越低,既然如此,朱熹如果只是緊盯著婦女的言行,以及所謂的貞操來做學問,又怎能成為一等一的思想大師?

節,男子的名節也!

直到現在,那些做了叛徒的人,我們仍稱之為“變節”。“宋末三傑”之首的文天祥,以一身浩然正氣、凜凜傲骨“留取丹心照汗青”。後人評價他,無不讚其面對威逼利誘時的忠義大“節”。

于謙說他:“孤忠大節,萬古攸傳。載瞻遺像,清風凜然。”

陳循說他:“天祥孤忠大節為宋臣……枋得仗節死義為天祥亞。”

韓雍說他:“今斯集也,傳之天下後世之人,爭先快睹,皆知是君之大義,守身之大節,不宜以成敗利鈍而少變。”

節,之於古代男子來說,是比“忠”還要重要的東西,是“忠義烈”等的總和,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東西,在一個正直無私的人看來,也的確是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

古人喜歡以竹喻人,也是因竹子虛心有節,氣質高潔,堅貞不屈。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在程朱等理學家看來,是對正人君子的基本要求。

一個事實是,最早提出這一理論的程朱等人,皆有親友女子夫死再嫁的情形,不僅他們本人沒有反對,在當時也不是什麼“有傷風化”的事。

但是,

明清以來,統治者因為大力宣揚忠義節烈等,也是為了便於統治,固化人們對身份的認知,造成君賢、臣忠、民孝、家安的太平景象。此時,除了對男子提出了更嚴格的忠君思想之外,對女子的忠孝貞潔觀,也被大肆宣揚。

對男子的忠烈節義進行封贈表彰,自古有之。

而當明清官方開始對女子的“守節”也開始表彰之後,這種風氣便迅速蔓延,進而成為各地爭相模仿、可以提高“門庭清譽”的事情。女子守節這件事,也就成為禮教規矩的一條,慢慢演變成悖逆人性的慘劇。

程朱等人,如果活到明清,看到許多女子為了所謂的“貞潔”,不肯“失節”,而失去再次獲得幸福的機會,大概也會氣憤異常吧。

男子漢大丈夫尚且難以堅持的事情,卻被人為加諸沒有話語權的女子身上,斷不是這些思想家的本意。

被認為是"禮教吃人"的始作俑者,是現代人對朱熹最大的誤讀

近代,因為野史的影響以及影視劇的宣揚,人們把“存天理,滅人慾”“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等觀念,認為是專門針對女子的禁錮,實在是既可笑又可悲可恨。

朱熹被誤讀,程朱理學被歪曲,除了明清的當權者為了統治的故意異化之外,還有反對者對他們的故意栽贓。

南宋寧宗年間的“慶元黨禁”,就是朱熹的反對者人為製造的事件。因為他名聲太大,學生眾多,有些不服氣他的人,把他的學問汙為“偽學”,並上奏朝廷,進行封殺。

然而,這並非是朱熹的學問有問題,而純粹是政敵的陷害。當時的丞相

韓侂

胄等人,害怕朱熹的門生太多,影響自己的地位,就誣陷他以講學為名結黨營私。

最後,朱熹被罷官,被限制自由,許多追隨者,也不敢再稱是他的學生。但朱熹,並沒有被嚇倒,反而更加勤奮的著書立說,儘可能將自己的學問和思想具體化,變成文字,方便流傳。

至於有人說他是偽君子,是因為在傳聞中,朱熹曾納尼姑為小妾,這事,雖然有很多學者闢過謠,但仍有人願意相信,只能說明古人八卦的心思,和現代人也差不了多少。

還有,有記載說他的兒媳“家婦不夫而孕”,就說他兒子死了之後,兒媳卻大了肚子。於是有人因此上疏彈劾他,雖未明說,意思無外乎他和兒媳私通。

朱熹因此被問罪,卻沒有辯解,而是“深省昨非,細尋今是”,做了自我檢討,進而掛職而去。

有人據此認定這事是真的。其實,這事放到現在很容易辨別,做DNA檢測就是了。可是,那時候卻是一件極難解釋清楚的事情。

夫死而孕,其實有多種可能,可能是丈夫的遺腹子,也可能是和別人私通而孕,甚至可能只是肚子里長了瘤子而變大。但是,因為當時的條件難以查明,搞不好就是“家醜”,所以辯解也無意義,只會把事情搞複雜了,朱熹選擇沉默,是對的。

然而,許多人卻據此就認定朱熹偷媳是真,實在是沒什麼道理。

被認為是"禮教吃人"的始作俑者,是現代人對朱熹最大的誤讀

另外,朱熹所做的最令人詬病的一件事,就是為了坐實犯錯者的某些的罪名,而命人嚴刑拷打青樓女子嚴蕊。

喜歡野史的人多數都知道嚴蕊,她以才華出眾和堅貞不屈,在中國古代著名青樓女子中佔有一席之地。

1181年8月浙東遭災,餓殍遍野。朱熹由宰相王淮推薦到當地任職,治災。次年,朱熹到台州巡視災情,接到反映知府唐仲友貪贓枉法的舉報。朱熹透過深入調查,發現唐的許多罪證。於是把與唐有關的蔣輝、嚴蕊等人捉拿歸案。

嚴蕊是台州的一名營妓,善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美名遠播。宋朝法律規定,官妓可坐檯伺陪官員,但不能同床伺寢。

朱熹聽聞唐仲友與嚴蕊過從甚密,於是打算從嚴蕊下手找到唐仲友個人狎妓的罪證。據說,嚴蕊被關押了兩個多月,遭受各種酷刑,卻堅稱“身為賤妓,縱合與太守有染,科亦不至死;然是非真偽,豈可妄言以汙士大夫,雖死不可誣也”。

最終,不屈的嚴蕊則贏得了人們的同情,並被後來負責問案的嶽霖釋放。

這件事,朱熹不僅沒能得到自己想要的,還顏面盡失,居然對一個“手無寸鐵”的青樓女大打出手,成了人們的笑柄。而被查的唐仲友,更是趁機反譏朱熹假道學、偽君子。

另外,因為唐本身是宰相王淮的親家,唐的弟妻是王的胞妹,朱熹又是王淮推薦的。人們就此認定朱熹“忘恩負義”“過河拆橋”。

朱熹,雖然是學問大家,善於講學,卻偏偏不善於為自己造輿論攻勢,只會多次上疏,歷數唐的其他罪狀,甚至提出有唐仲友在,自己就辭官。

最後,唐仲友被罷免職務,提前退休。朱熹卻仍不罷休,認為朝堂上有人在包庇唐,最後王淮出面調和也無濟於事。

人們認為朱熹不近人情,卻又恰好證明了他的剛直不阿。

正因為朱熹的這種性格,在官場上並不受待見,所以被人汙名化,也就不難理解了。

明清以來,朱熹的學問被當做科舉必考課,但統治者為了自身利益,不斷的強化其中的“倫理”部分,人為樹立階級壁壘,使天下人甘願臣服於皇權,而不是服從於“天理”的本意;對於女子的貞潔觀也極力宣揚,所以,朱子的部分學術也就逐漸被異化。加之部分讀書人自己遵循不了“天理”、守不得“節”,便把這些都推到女人身上。

擁有話語權的男子掌握了輿論,崇尚節烈的風氣自然迅速蔓延。

但事實是,“死節易,守節難”,許多女性是無法接受守節之苦,又不敢逆輿論風氣而行,只好以死殉節。

至此,這原本對士大夫階層的高尚要求,終於成了“禮教吃人”的原罪。

試想朱熹的本意,原是教大家修身立德,頤養心性,做到“德不虧而心無愧”,卻在流傳中,成了殺人的工具。如果朱子地下有知,恐怕棺材板也要壓不住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