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在東漢莊子為啥改姓嚴

諸子百家中,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誰?

相信對中國文化略有了解的讀者一定知道答案,是老子、莊子,合稱老莊。但要是換成東漢時期的讀書人來回答,他會說是老子、嚴子,合稱老嚴。

您要是反駁他,他就會拿出班固寫的《漢書》來說,您瞧,這麼權威的書裡寫的就是“老嚴之術”啊。

這是怎麼回事?班固錯了?他是明知故錯。因為這裡面有個避諱的問題。頗為賞識班固才能的皇帝漢明帝,叫劉莊。“莊”這個字既然被皇帝起名字用了,那就被皇上壟斷了,天下的書籍中,就不能有“莊”字了。你莊周的哲學再玄奧也沒用,名字得改了。為啥改成“嚴”字?莊嚴,莊嚴嘛。

同樣的道理,楚漢相爭時,勸說韓信脫離劉邦自立為王的那位謀士,史書裡寫的是蒯通,其實人家本名叫蒯徹。皆因為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叫劉徹,你個小小的謀士,就得改名。為啥改成通?通徹,通徹嘛。

還有,今天我們稱湖北為荊楚大地,楚好理解,楚國故地大部分在湖北,但為啥前面要加一個“荊”字?唐朝學者張守節解釋了,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前281年—前247年)叫嬴子楚,所以秦國要避開這個“楚”字,把楚國稱之為荊。後來秦一統天下,以荊代楚成了全國的共識,後世也就荊楚並舉了。

這就是避諱。民國以前,人們在寫文章時,不能直接寫當代君主的名字以及他所尊重的人比如父母的名字,同音字也不行,必須避開。不然輕則抓,重則殺。乾隆就因此殺戮過多人。事關人頭,因此甭管什麼人名、地名、官名、俗用語、尋常物名稱等等,都得避開皇上一家的名諱。流弊所及,一些作威作福的地方官,也要治下的百姓避他的諱。

有個俗語叫“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出自陸游的筆記,講的是宋時有個州郡太守叫田登,為人跋扈專制,不許州內的百姓在談話時說到任何一個與“登”字同音的字。結果元宵節到了,本來大家要放燈,他讓人貼出告示說:“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成為笑談。

避諱為中國特有的風俗,起於周,成於秦,盛於唐宋,直至明清。其弊端顯而易見,把古書弄亂了,一些地方讓人看了不明所以:看見“端月”不知什麼意思,殊不知是避秦始皇嬴政的諱,正月改端月;看見一本記錄晉朝歷史的書叫《晉陽秋》,名字太怪不知怎麼理解,殊不知晉簡文帝的母親名字裡有春字,人家本來叫《晉春秋》;看見一物叫“金櫻”不知是什麼東西,殊不知是避五代十國時吳越國國王錢鏐(音同劉)的諱,此物原來是石榴……

不過,避諱造成古書混亂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若反其道而用之,則可以解釋古書中疑澀不通的地方,還可以辨別古書的真偽和著作時代。因為避諱的字,各個朝代都不一樣,不啻為特定時代的標誌。比如,某人的功名裡出現“茂才”了,一般就可以肯定是東漢時期的著作——為了避諱漢光武帝劉秀的名字,把“秀才”改為“茂才”。

可能有讀者朋友會問,這麼多避諱的陷阱,太煩了,怎麼才能從根本上避開?有個捷徑,看元代的書。元代帝王不管怎麼評價,在避諱問題上,個個看得開:我們全家的名字,沒什麼可忌諱的,大家隨便用。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