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莊子認為諸侯=大盜,《胠篋》敢於批判君王,具有深邃的思想性

《胠篋》

本文乃“興斌說歷史”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絡刪除,謝謝!

中國有句廣為人知的古話,叫“成者王候敗者寇”。這句斷語很像數學裡的一題多解。它既是說貴如王侯和賤如大盜本無差別,但結果卻還是有了差別,前者因顯貴而讓世俗人羨慕,後者因低賤而遭世俗人鄙視,而終極原因只在於成功與否;它也是說中國的傳統文化裡存在著一個偏差,習慣於以成敗論人;它還是一個告誡,讓人們讀正史的時候,要有所警惕,別讓“為尊者諱”的修史者所矇蔽。

莊子認為諸侯=大盜,《胠篋》敢於批判君王,具有深邃的思想性

那麼,在中國歷史上,是誰最先發現這一系列具有重要價值的問題呢?是思想敏銳而又獨特的莊子。他在《胠篋》裡,察人之所未察、言人之所不敢言,鮮明地提出了一個特殊的公式一—王侯=大盜:“那些偷竊帶鉤一類的小偷遭誅殺,盜取國家為己有的大盜卻成為諸侯,還恬不知恥地宣稱仁義只存在於諸侯之門。”

莊子認為諸侯=大盜,《胠篋》敢於批判君王,具有深邃的思想性

為了印證自己發現的這個特殊公式,莊子引證了田成子篡位的歷史事件。此事於《左傳·哀公十四年》也有記載,較之《胠篋》為詳:古齊國鄰邑相望,雞犬之聲相聞,國家安定。到戰國時,齊國大夫陳恆即田成子(古代陳、田同音,成子是陳恆死後別人給他的稱號)殺了齊簡公,奪取了齊國的政權而位列諸侯。面對這犯上作亂的事態,孔子悲憤滿懷,曾為此齋戒三天,三次請求討伐齊國。

莊子認為諸侯=大盜,《胠篋》敢於批判君王,具有深邃的思想性

圍繞著這一特殊的公式,莊子的思想有三個層次:先是指明瞭盜竊整個國家的人,反倒可以成為諸侯,這是無可爭辯的社會存在,還平日裡道貌岸然的諸侯以竊賊的本來面目。這和孟子在《告子上》裡的主張:“遊說統治者的時候,你要藐視他,別把他那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外貌放在眼裡”,是有相通之處的。兩相比較,孟子的可貴之處在於尋求人與人的平等,而莊子則比孟子更為激烈、更為深刻,乾脆就沒把統治者當好人看,恰恰相反,而是視作人人厭惡的竊賊。

莊子認為諸侯=大盜,《胠篋》敢於批判君王,具有深邃的思想性

莊、孟同時,莊、孟亦並稱,但他們對統治者態度的異同之處都是耐人尋味的。接著,又指出了這些竊賊在謀取王侯地位的時候,是絕不講仁義禮樂的;等到他們爬上了王侯的寶座,又以仁義禮樂相標榜,以仁義禮樂去禁錮別人的頭腦和行動,再不允許別人犯上,以此鞏固延續他們的統治,其用心既虛偽又險惡。其篡奪王侯的言行本已醜惡至極,而鞏固延續王侯地位的心態更令人作嘔。

莊子認為諸侯=大盜,《胠篋》敢於批判君王,具有深邃的思想性

最後,指責儒家讚美聖人,不過是在助長大盜的穢行,聖人是竊賊的為虎作張者。莊子為此虛構了一個十分幽默詼諧、卻又引人深思的場面:一次,盜蹈的徒弟問痴說:“盜賊也有道嗎?”痴說:“哪裡能沒有道呢?能夠猜到室中儲藏的財物是聖,進去偷盜敢於當先是勇,出來時敢於斷後是義,知道能不能下手去偷是智,分贓公正平均是仁。不具備這五點而能成為大盜的,天下從來沒有過。”

莊子認為諸侯=大盜,《胠篋》敢於批判君王,具有深邃的思想性

曾被儒派聖人標榜的仁義禮智勇等等美德,就這樣順暢圓滿地被盜賊運用到他們的醜行之中。儒家聖人嘔心瀝血的理論創造,不過是給竊賊提供了一個自我吹噓炫耀的思想武器。莊子對儒家聖人及其主張的戲弄挪輸,真讓讀者忍俊不禁、笑從中來。

在儒家學派那裡最有價值的思想,在莊子看來竟一文不值。莊子這種褻瀆王候、嘲笑顯貴、戲弄聖人的大無畏精神,對後世詩人的心理及文化人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正如張碧波先生在《中國文學史論》裡所深刻指出的那樣:

莊子認為諸侯=大盜,《胠篋》敢於批判君王,具有深邃的思想性

封建社會的離經叛道者往往崇莊、學莊,奉其為精神領袖。從愁康、阮籍到陶淵明、謝靈運、李白,不管社會環境、個人經歷有著怎樣的不同,但在對現存秩序、觀念的懷疑上,在反禮法、毀名教、遵自然的主張上,在憤世嫉俗、桀驁不馴、坦蕩超然的性格氣質上,總能看出一點兒莊子的影響。

從“王候=大盜”這個公式裡,我們可以看出莊子對現實黑暗汙穢的揭露是大膽的、深刻的。它引發了人們對現存社會狀態的思考和懷疑,間接地、卻也是有力地激發了人們改造社會的勇氣和力量。

莊子認為諸侯=大盜,《胠篋》敢於批判君王,具有深邃的思想性

從莊子的《胠篋》到魏晉時阮籍的《大人先生傳》,再到明清之際黃宗羲的《原君》,這條敢於鄙視王侯、批判君王的先進思想線索的演化,若置於兩千多年封建專制思想越來越強盛、也越來越反動的歷史文化背景下比照,儘管它時斷時續,但也正如漫漫長夜裡的幾點星光、幾縷閃電,給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人以希冀,因此其價值是彌足珍貴的。它也為中國古代文學的深入發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思想來源。因為文學的真正繁榮,總離不開深邃的哲學思想的滋養,這早已為中外文學發展史所證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