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寧當番薯王也堅決不投降,堅持抗清十八年的魯王朱以海

朱元璋稱帝后為鞏固天下,將自己的兒子都被封為王爺,鎮守各地,其中他的第十子朱檀出身剛剛兩個月,就被委以重任被封為魯王,封地為山東兗州。

寧當番薯王也堅決不投降,堅持抗清十八年的魯王朱以海

山東為孔夫子的老家,朱元璋本想把兒子封到這裡培養出一個大學問家,給世代白丁的老朱家長長臉,沒想到朱檀根本不是學習的料,他在就藩後胡作非為,把山東弄了個雞飛狗跳,甚至於年紀輕輕迷上了成仙煉丹,最終毒發身亡,年僅十九歲。

對這個兒子的死,朱元璋既傷心又生氣,不過朱檀雖然死了,但是他留下一個兒子,因為有後所以避免了被除藩的厄運,於是朱檀的後人得以在兗州紮根世代傳承。

寧當番薯王也堅決不投降,堅持抗清十八年的魯王朱以海

明朝的藩王自從朱棣靖難造反後,基本上被剝奪了權力,魯王作為親王也不例外,因此世代魯王以及各分支郡王都過上了醉生夢死的享樂生活,但是誰也想不到這種美好的生活最終後被打破,而末代魯王走上了國破家亡,堅持報仇,堅持十八年最後吃上番薯飲恨而終的道路。

萬曆四十六年,朱以海出生在魯王府,他是魯王朱壽鏞第五子,上面還有四個哥哥,因此他一出生就喪失了繼承魯王的權力,能被封為郡王就算不錯了,事實上誰也不會想到這個朱以海會成為魯王包括朱以海,他很老實從來沒有爭奪王位的心思,因此他按部就班的在魯王府生活等待著朝廷任命,準備開始自己新的生活,可是他沒有等來朝廷的聖旨卻等來了清朝的破城和闔族被害。

寧當番薯王也堅決不投降,堅持抗清十八年的魯王朱以海

清朝興起於東北,是由女真族建立的政權,經過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父子兩代人數十年的鄭濤已經成為明朝的勁敵。清朝有強烈入主中原的野心,但是清朝知道這個時候明朝雖然已經衰落,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他們不可能同明朝硬碰硬,於是他們採取了一個陰招,就是不斷騷擾明朝,一來探聽明朝實力,而來削弱明朝,三來掠奪百姓和資源。於是清朝的八旗軍不斷繞開山海關,從長城其他關隘入關,對大明州縣一頓騷擾。後來清朝感到這樣不過癮,居然在崇禎十五年,再次闖入關內,繞過北京直撲山東攻打兗州。

兗州一代已經兩百多年沒有經過這種陣勢了,雖然守城官兵奮死抵抗,但是實力差距擺在那裡,清軍攻進了兗州城,包圍了魯王府。

寧當番薯王也堅決不投降,堅持抗清十八年的魯王朱以海

魯王朱以派走投無路,這為魯王雖然沒什麼本事,但是他挺有骨氣、他知道自己已經無法逃生了,投降固然可以免於一死,但是作為俘虜能有好下場嗎?宋朝的教訓還不深刻嗎?自己是太祖之後,絕不能受這份侮辱。於是朱以派帶著自己一家老小自殺身亡,魯王一脈硬是沒有被清朝捉到一個活口,憤怒的清軍直接把兩百年富麗堂皇的魯王府付之一炬。

魯王死了,全家都死了暴扣他的幾個弟弟,這樣一來魯王一脈就沒有人了吧?不是,朱以派還有一個弟弟就是朱以海,他並沒有隨著哥哥自殺,當然他沒有投降,而是在清軍衝入魯王府殺戮的時候,躲到死人堆裡躲過了一劫。

就在這一瞬間自己的家就沒了,自己的親人就沒了,從此自己就是孤家寡人了,朱以海悲痛萬分。

由於朱以派等人自殺身亡,朝廷下令讓朱以海承襲魯王的王位,由此他成為新一任魯王,也是末代魯王。

朱以海對清朝恨之入骨,做夢都想報仇,但是要兵沒兵,要錢沒錢,甚至於連住的地方都是廢墟魯王府,怎麼報仇?他把希望都寄託在崇禎帝身上,希望崇禎帝能夠滅掉清朝,讓自己大仇得報。可是讓他想不到的是,一個月後,李自成大軍攻進北京,崇禎帝自縊,大明亡了。

寧當番薯王也堅決不投降,堅持抗清十八年的魯王朱以海

家仇未報又添國恨,李自成滅掉明朝,自然不會再留著他們這些明朝宗室,沒有實力的朱以海只能選擇逃跑,他一路難逃逃到了台州。

這個時候明朝舊臣在南京擁立萬曆皇帝的孫子福王朱由崧為皇帝,弘光政權建立,南明開始。

弘光皇帝登基後,朱以海作為少有的幾個南逃宗室被委以駐守台州的任務。

說是重用,其實台州這有什麼好防守的而且朱以海南逃身邊無兵無將,拿什麼防守,當地官兵也不聽他的,這明顯是朱由崧對他這個外系藩王的排擠,這讓朱以海很生氣。

寧當番薯王也堅決不投降,堅持抗清十八年的魯王朱以海

弘光政權僅僅存在了一年,這一年紛爭不斷,白白浪費了手中的大好資源,清軍利用這個機會迅速南下很快擊潰了南明軍隊,弘光帝被俘。

南京失守後,南方一片混亂,為了能夠繼續能夠彙集民心進行抗清大業,南明鄭遵謙、張國維等急需一位明朝宗室作為領袖,可是近支宗室死的死跑的跑,根本就找不到人,無奈只能找遠支,於是太祖之後魯王朱以海成功成為新的人選。不過他的遠支出身讓一部分人質疑,為了服眾,朱以海放棄了直接稱帝的打算,改稱監國,帶領大家抗清。對於這個結果,朱以海還是能夠接受的,畢竟自己的出身如果貿然稱帝會遭到一部分人的反對,不如先當監國,等到打敗清軍,既抱了國仇家恨,又能積累功德到時候名正言順稱帝。

可是當上這個監國,朱以海才發現自己想的太簡單了,他本身雖有建功立業打敗清軍報仇雪恨,實現大業的決心和信心,但是現實不是他能左右的。

寧當番薯王也堅決不投降,堅持抗清十八年的魯王朱以海

朱以海馬上就面臨內憂外患,內憂是自己就是個無權無勢的親王,是靠著手下的那些南明大臣擁立才成為這個監國的,這些大臣雖然反對清朝,但是各有打算,朱以海根本無法制衡,這個監國政權剛一建立馬上就面料分崩離析;外患是此時在福建出身朱元璋兒子唐王一系的朱聿鍵已經在福州搶先稱帝,改元隆武。

朱以海沒想到這個朱聿鍵居然這樣大膽,敢直接稱帝,自己還是膽小,晚了一步。不過他不甘心這樣就放棄抗清的大旗,於是堅決反對朱聿鍵,一時間都是遠支宗室的他們互相指著對方是僭越,自己是正統,清軍還沒有到,自己就先鬧起來了。

不過憑心而論,朱聿鍵的實力更強,已經得到了除了浙東所有南明掌控地區的承認,而朱以海只控制了浙東,面對如此欠打的隆武政權,就連擁立朱以海的人都認為走錯了一步朱瞻承認隆武政權。

寧當番薯王也堅決不投降,堅持抗清十八年的魯王朱以海

面對眾口一致,孤身一人的朱以海被迫臣服朱聿鍵,辭去監國,以魯王身份接受朱聿鍵領導。

不過朱聿鍵本身不不信任魯王政權單位人,備受排擠的他們在幾個月後再次擁立朱以海,而朱以海根本就無法反抗,又一次被抬了出來和朱聿鍵對抗。

這次對抗就是決裂,已經沒有回頭之路了,忘記國仇家恨的朱以海忘記了開始了和朱聿鍵的生死搏鬥,而這次搏鬥徹底喪失抗清的大好局面,讓朱以海的報仇大業付之一炬。

朱以海和朱聿鍵對抗,互挖牆角,拉攏對方大臣,甚至兵戎相見。

他們的這個內訌嚴重消弱了自己的實力,給了清軍可趁之機。順治三年清軍大軍南下,一路勢如破竹。處於前線的魯王監國政權全面崩潰。

朱以海被迫再次逃亡,在逃跑的時候,他的家眷被叛徒獻給了清軍。清軍如獲至寶馬上以此威脅朱以海,要求他剃髮投降。不過朱以海拒絕了,雖然他和朱聿鍵一直爭鬥,但是面對清軍他始終沒有改變看法,他表示“平夷我陵寢,焚燬我宗廟”,堅決不會投降。

魯王防線崩潰後,隆武政權成為了前線,很快隆武政權也被消滅,於是逃脫清軍追捕的的朱以海再次成為江浙一帶抗清的領袖。

寧當番薯王也堅決不投降,堅持抗清十八年的魯王朱以海

這一次朱以海吸取了之前和隆武帝爭鬥的教訓,他積極聯絡西南的永曆政權,不在鬧內訌,畢竟自己打自己得力的永遠是清朝,然後逐步拉攏人心和爭取朝鮮日本幫助,以便復興明朝。

沒有了同室操戈,朱以海終於看到了一絲復興明朝報仇雪恨的機會,他表示“王業不偏安”爭取到了大多數浙江和福建官民都以魯監國為中興大明的旗幟 一時實力大增,同時趁著清軍主力北撤,在短短半年時間裡,朱以海的軍隊就收復了福建大部分地區一時間 “義師起,八郡同日發”。

如此大好局面,如果繼續下去,想必復興明朝有望,至少會像南宋一樣和清朝對峙。可惜的是南明自建立起內訌的傳統再次上演。

隆武政權敗亡的原因就是內訌,隆武帝和朱以海內訌,隆武帝和鄭芝龍內訌。現在輪到朱以海內訌了。

寧當番薯王也堅決不投降,堅持抗清十八年的魯王朱以海

鄭芝龍的侄子鄭彩不願意投降清朝,於是投靠了朱以海,在隨後的抗清中出了大力,但是這個人同鄭芝龍一樣他幫助朱以海有著個人目的,他妄圖利用朱以海將其變成傀儡,將南明變成自己的權力,因此他擅自殺害大學士熊汝霖,逼死鄭遵謙,以達到大權獨攬。

朱以海在得知這種內訌後十分生氣,認為任由這種內訌下去自己的復仇復國大業根本無法實現,氣憤之下甚至要跳河自殺,雖然最後被眾人以大業為重沒死成,不過鄭彩並沒有停止奪權的企圖,仍然開展自己的計劃不久之後有逼死大臣錢肅樂。

就在朱以海手下人內訌的時候,清軍再次行動,大君快速南下,經過內鬥的朱以海軍隊戰鬥力大減,很快就喪失大部分辛苦奪回來的地盤。

寧當番薯王也堅決不投降,堅持抗清十八年的魯王朱以海

朱以海沒有辦法只能再次逃跑,為了逃生不得不逃到海上居住在船上,以防止清軍突然襲擊,這一幕似乎是幾百年前宋高宗逃跑的那一幕。

可惜朱以海沒能成功複製宋高宗奪取半壁江山,清軍也不是金國決不允許南方出現一個半壁江山。

寧當番薯王也堅決不投降,堅持抗清十八年的魯王朱以海

朱以海等人經過努力終於奪取了舟山,獲得了一片立足的地方。雖然舟山遠離大陸但是朱以海沒有放棄復興大明報仇雪恨的決心,繼續在這裡積蓄力量,力圖反攻。不過清朝沒給他這個機會,很快清朝再次發動進攻,舟山被攻克,朱以海再一次逃亡,在張名振、張煌言陪同下,逃到廈門,這裡是鄭成功的地盤。

鄭成功是隆武帝的心腹,當年被隆武帝賜姓“朱”,因此被稱為“國姓爺”,他十分痛恨朱以海當年和隆武帝內鬥導致大好局面被毀,隆武帝被清軍俘虜而死,不過此時共同面對清軍,他沒有報復朱以海,而是以禮相待,安置在金門居住。

寧當番薯王也堅決不投降,堅持抗清十八年的魯王朱以海

朱以海始終不忘復國報仇之心,因此多次向向鄭成功試好,希望他能為己所用,復興大明,但是都被鄭成功拒絕,鄭成功要復興明朝但是絕不臣服朱以海,因此雙方矛盾不斷,為了斷絕朱以海的希望,鄭成功甚至承認永曆帝為正統。

此時朱以海已經沒有任何實力,面對鄭成功的態度,他只能沉默,甚至於自動去掉了“監國”的頭銜,放棄了抗清領袖的地位,從此只能在鄭成功的庇護下生存。

寧當番薯王也堅決不投降,堅持抗清十八年的魯王朱以海

順治十八年,永曆帝朱由榔被殺,此時已經沒有明朝宗室再能舉起抗清旗幟了,大部分都隱姓埋名或者被抓被殺。鑑於這種情況張煌言上書朱以海,要求朱以海“爭取閩海勳鎮,速正大號,以求正統”,扛起這面大旗,但是鄭成功堅決反對。

鄭成功不可能支援朱以海,當年和隆武帝的內訌,讓鄭成功歷歷在目,他從內心痛恨朱以海,現在沒殺他就不錯了,還想稱帝?朱以海從此只能徹底放棄了。更慘的是鄭成功死後,繼位的鄭經根本瞧不起這些明朝宗室,下令斷絕他們的供奉,於是朱以海為了生存只能自謀生路,由於金門當時門不產稻米,所以朱以海不得不食用民間窮苦百姓用來充飢的番薯來填飽肚子,因為他是王爺食用番薯被民間戲稱為“番薯王”。

寧當番薯王也堅決不投降,堅持抗清十八年的魯王朱以海

即使窮困到了要食用番薯生存,無人理會,十八年的堅持,屢戰屢敗的朱以海始終沒有放棄復國報仇的希望,他堅決不投降清朝,那個時代無數人包括宗室都選擇了投降清朝,接受了清朝統治,而朱以海卻始終抗清,就這樣堅持了十八年,從不放棄,從這一點來看他不愧是朱元璋的後代。

可惜的是他並不是個能夠力挽狂瀾的人,他始終無法實現自己的願望,一再錯過報仇雪恨的機會,最後壯志難酬,在孤島上面遙望故鄉無法回去,最終在康熙元年十一月十三日,朱以海金門病逝,結束了他坎坷的一生,享年45歲。“王素有哮疾,壬寅十一月十三日,中痰而薨。”

寧當番薯王也堅決不投降,堅持抗清十八年的魯王朱以海

朱以海死後被草草安葬了,此後逐漸被人遺忘,不久之後清朝收復臺灣,對於堅決抗清的鄭成功,清朝十分痛恨,為了醜化鄭成功,清朝利用他和朱以海不和,編造了鄭成功將朱以海扔進大海殺害的說法,並且堂而皇之的載入史書 “久之,居金門,鄭成功禮待頗恭。既而懈,以海(朱以海)不能平,將往南澳。成功使人沉之海中”!

寧當番薯王也堅決不投降,堅持抗清十八年的魯王朱以海

後是很多人都認為這是朱以海的最終結局,誰也沒想到三百多年後,金門有人炸山石,意外發現一座古墓,同時發現一塊“皇明監國魯王擴志”上面詳細記載了朱以海的一生,明確寫明瞭朱以海在鄭成功死後半年病死,從而為鄭成功洗刷了冤屈。

寧當番薯王也堅決不投降,堅持抗清十八年的魯王朱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