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尋阮旻錫歷史足跡

尋阮旻錫歷史足跡,福建省阮氏篇專家組一行四人。於2021年01月26日,帶著阮氏篇章沉重的歷史性責任,把獲得的重要資訊資源轉交給廈門宗親。眾親們:讚賞他們帶來了美好的憧憬;帶來了書香傳奇的歷史篇章。對福建省阮氏歷史的收集,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篇小文章,阮旻錫的歷史簡介在2017年發表,讓圈內人士不為所動。而今原版發給專家組,引起林建秀專家的重視。專程從福州趕來廈門調研與廈門宗親交換資訊,目地為了挖掘更多真實的歷史資源。可見她對歷史的研究,對阮氏篇的敬畏之心,全心付出的責任,對歷史知名人士的高度重視。廈門宗親看到福建省阮氏篇章的曙光,將轟轟烈烈地支援完成使命,為阮氏篇章添磚加瓦。

社會興旺時期人文素質的提高,文史資料必然受到上層社會的重視。在歷史長河裡人類遺留下來的靈魂,將超越時空再次呈現在我們面前。求知的本領,負責任的心念,感悟古往今來豐富多彩的歷史。求證歷史,還原歷史,從中獲得珍貴的史料具有現實意義。透過可靠性的文史資料,把我們不知道的文化,依託阮氏和諧的團隊追根溯源,譜寫一曲曲感天動地的讚歌。

專家組和廈門代表於何丙仲家中交流時,暢說廈門早期的狀況,廈門地處東南之濱,秦漢乃為荒蠻僻域,明崇禎十七年1664,清兵鐵騎攻入略地中原,繼而揮師南下,相繼攻滅南明弘光,隆武及監國魯王等政權。鄭成功焚青衣舉義旗,據東南沿海起兵抗清,忠臣義士雲集盡託行墨之間。《海上見聞錄》詳細記錄鄭成功清驅荷之史,俾英雄業績流芳百世,阮旻錫晚年編寫的最後稿件。

何丙仲老師並強調收集歷史資料,必須從多方面切入。他把研究心得和對夕陽寮詩稿鑽研,從書本中破解了許多密碼,並介紹阮旻錫祖籍是南京定居廈門。其母葬於天竺山,(夕陽山今廈門杏林東孚鎮)東孚村有兩位他的同胞兄弟。他是鄭成功的儲賢官,相當現在的智囊團,能進入清朝名人錄的阮旻錫有獨特的天賦。

何丙仲老師寫到:“阮旻錫明天啟七年丁卯(1627年)一歲。祖籍南京,明初阮升到中左所(廈門)任百戶,因居焉。父伯宗,字一峰,世襲千戶裔,母為廈門金雞亭村人。

名旻錫,字疇生。後自暑夢庵,或稱鷺島道人夢庵,鷺島遺衲夢魔,輪山夢庵等。幼孤,在廈門西庵宮讀書,從舉子業。有弟二:阮業、阮煥。是年,鄭成功四歲,施琅七歲。

在南明遺民中,廈門阮旻錫是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泛海求嬴餘以養母,踐戎馬之場,又是一位淹貫百家,他對道藏釋典、諸子百家、兵法戰陣、醫術占卜、方技之術,等皆有研究,知識淵博,堪稱全才“。

在談到任何時代戰爭都需要錢財,瞭解阮旻錫時,更要從鄭成功的對外貿易,主要物件就是日本、東南亞地區。將國內的物品收集販賣給國外的貿易商,所有的戰船也是貿易船從事海上貿易。並建立了自己的行商制度,有山五行和海五行等,山五行負責國內,海五行負責海外,是比較完整的貿易體系。為鄭成功提供了豐富的軍事資金來源。此時的阮旻錫在經貿中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歷史資料再也沒有講述。可疑點,在鄭成功的軍營裡失蹤很長時間,即推測可能到海外經營貿易……

廈門萬石植物園巖的中巖寺有一幅碑文。何丙仲老師說因為還有幾個字看不清楚,在關鍵的幾個字能在破解,很有可能就是阮旻錫的字跡。那需要尋找證據加以考證,不敢貿然斷定,可見他對歷史謹慎和執著。如果碑文字跡是阮旻錫,那他的歷史又要重新翻上嶄新的一頁。

收錄阮旻錫歷史的過程已經迫在眉睫,他早期的手稿已經流失民間。何丙仲希望阮氏家族能發揮重要作用,排除一切困難,動員更多有識之士參與收集整理,完成一項重大而艱鉅的歷史責任。

中午在中施信公司舉行座談會。

阮鈺華在他公司寫到:“專家代表林建秀老師強調福建阮氏篇整理編寫意義重大。希望各地組織,推薦知識面廣,熱心,有敬業精神,瞭解歷史的人才。為阮氏篇章,完整性,真實性地補充和收集。林老師拋磚引玉,兩地會長也產生了共鳴,以阮旻錫為主題,開展多方面的宣傳教育擴大影響力。建立以廈門阮旻錫文化研究為核心,奠定廈門阮氏的發展方向,收集廈門文化歷史名人,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首先,思明區水仙路文物處的保護,建立團隊後,主動和政府提議建造阮旻錫塑像,把周邊髒、亂有序整頓,形成一塊經典的文化宣傳場所。文物是重要的歷史象徵,保護與挖掘文物,是社會文明發展的產物。

其次,尋找阮旻錫的後人作為阮氏家族追溯起源,覓萌尋根,就如同深掘澗壑,疏浚水道。對於加強家族團結,促進家族繁榮的重大現實意義。

溯源還本,宗支世系的研究絕非易事,需持久耐心和諧統一推進。學術上需要精英融入,把各具特色的文化研究,在阮氏宗源學術中發揮作用”。

專家兩天行程安排滿滿,不畏艱辛最後一天到達漳州進行指導,獲得當地宗親的歡迎。期盼著阮氏篇章,在家族愛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早日圓滿完成。

參加座談省會代表:林建秀、阮孝木、阮榮祥、阮忠豪。廈門代表:何丙仲、阮章奇、阮金財、阮鈺華、阮庭鵬、阮榮華。

廈門阮氏籌備組

2021年01月26日

尋阮旻錫歷史足跡

尋阮旻錫歷史足跡

尋阮旻錫歷史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