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論踢球,我們才是老祖宗

文/林巖

論踢球,我們才是老祖宗

古人稱呼足球運動為“蹴鞠”,亦稱“築球”、“蹋鞠”、“踢圓”,“蹴”的意思是用腳踢、踏,“鞠”就是以皮革縫製,裡面充實著米糠的圓形皮球,和現代足球極為相似。

“蹴鞠”即踢皮球,是一種古老的戶外體育活動。

現代足球即起源於我國的“蹴鞠”,經由中東傳入世界各地。

“蹴鞠”的發源地在山東臨淄。春秋戰國時期,齊國都城臨淄開始流行“蹴鞠”活動。

《戰國策》記載,:“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築、鬥雞、走狗、六博、蹋鞠者。”

兩千三百多年前,齊國都城臨淄繁華富庶,百姓家境殷實,倉廩實而知禮儀,知遊戲,生活富足了,一些民眾就開始玩音樂、博彩、鬥雞、放狗、踢皮球。

秦朝統一六國,蹴鞠活動出現了短暫的沉寂。

西漢王朝建立之後,蹴鞠再度興盛起來。

不過,原本為市井百姓的戶外運動,演變為貴族的宮內運動。

《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劉邦把老爹劉太公接到長安城,尊為太上皇。

劉太公此前居住在沛縣鄉下,自由散漫慣了,在皇宮裡很憋屈。

劉邦為了讓老爹開心,於是就在長安城東一百里處仿照沛縣豐邑的規模,修築了一座小城,派人陪著劉太公在小城裡“鬥雞、蹴鞠為歡”。

蹴鞠很快在貴族圈裡流行開來,《鹽鐵論》記載:“貴人之家,蹴鞠鬥雞”,以為樂事。

漢武帝也是一位球迷,《漢書》記載:漢武帝劉徹喜歡“雞鞠之會”,就是在宮中觀賞鬥雞和蹴鞠比賽,其寵臣董賢家中還豢養了一些善於踢球“鞠客”。

漢朝時期還出版了體育專業書籍《蹴鞠二十五篇》,當時被列為“兵書”範疇,用以訓練士兵的身體靈活性和忍耐力。

論踢球,我們才是老祖宗

漢朝有個最狂熱的球迷叫項處,《史記》記載:著名醫生淳于意曾給項處把脈,確診為腎虛,叮囑他不要劇烈運動,要注意休息。

項處一天不踢球就五脊六獸的,於是不聽醫生的勸告,結果一場球賽之後,劇烈運動後嘔血不止,猝死綠茵場上,這是我國有文字記錄以來,最早死於足球場上的球迷。

唐朝時期,皮球的製作技術有了革命性的改進,把原來兩塊皮革縫製的皮球改為八塊尖形皮革縫製,皮球比從前更接近圓形。

皮球以動物尿[suī]泡(膀胱)取代原來的充實物米糠、毛髮,尿泡吹入足夠的氣體,使得皮球更輕盈了。

“噓氣閉而吹之”的蹴鞠更加接近於現代的足球,唐代改革版的皮球是世界上最早的充氣足球,比十一世紀英國人發明的充氣皮球要早三、四百年的時間。

充氣的皮球可以踢得更高,球門設在兩根三丈高的竹竿之上,中間“絡網為門以度球”,是不是更像現代球門的攔網?漢朝的蹴鞠比賽瘋搶足球,更接近於搏鬥。

唐代蹴鞠比賽是雙方運動員不接觸,被球門隔著,很像現代的排球比賽,雙方以射門“數多者勝”。

唐代的蹴鞠由於缺少雙方運動員的身體對抗,觀賞性很強,而運動量大大降低。

由於直接對抗演變為間接對抗,體力消耗減輕,很多女子也開始參與蹴鞠比賽。

唐朝後期,蹴鞠運動已經十分普遍,詩人杜甫在《清明》一詩中有詩句:“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

這一傳統體育運動一直流傳至兩宋時期。

北宋皇帝熱衷足球,足球先生高俅踢得一腳好球,憑藉球技混進皇宮大內,成為宋徽宗的寵臣。

宋代蹴鞠變為“十二片香皮砌成……碎湊十分圓”,更加渾圓,而且縫製工藝精湛“密砌縫成,不露線角”。

宋朝開始出現私人組織的蹴鞠俱樂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俱樂部——“齊雲社”,亦稱“圓社”,組織各類對抗賽,宣傳推廣蹴鞠運動。

論踢球,我們才是老祖宗

元朝出現了男女混合的蹴鞠比賽,戲劇家薩都刺在散曲《妓女蹴鞠》中記述:“畢罷了歌舞花前宴,習學成齊雲天下圓”,那一時期的女球員大部分為青樓女子。

元朝末年,蹴鞠逐漸和賭博、淫樂扯上關係,朱元璋對此深惡痛絕,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嚴禁士兵踢球,卻沒有改變蹴鞠的娛樂性。

明清時期,由於朝廷的禁絕態度,直接導致蹴鞠運動逐漸萎靡不振,清朝中晚期,傳統的蹴鞠逐漸被現代足球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