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害死楊業的明明是王侁,為什麼是潘仁美背鍋?幾個細節耐人尋味?

評書《楊家將》作為市井中流傳甚廣的一個俠義小說評書,其中人物廣為人知。小時候曾在收音機裡反覆聽過《楊家將》,每次到潘仁美的時候,都恨得牙根癢,恨不得跳進去把他弄死。而到了楊業撞死在李陵碑前時又難過不已,不得不佩服那時候的評書大師能夠把聽眾情緒帶到情境當中去。

害死楊業的明明是王侁,為什麼是潘仁美背鍋?幾個細節耐人尋味?

這些內容都是俠義武俠書裡的演義,正史中真正的潘仁美原型是北宋開國名將潘美,他與皇帝趙匡胤的關係甚好,一生戎馬倥傯為大宋開疆拓土。後人對他的評價中可見端倪。

朱元璋對他的評價:如漢陳平、馮異、宋潘美皆節義,兼善始終,可以廟祀。

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馮君實曾說:平心而論,潘美一生的戰功要比楊業大得多,宋朝廷實際將他看作是大忠臣。

歷史上,楊業被俘後絕食而死。之所以被俘,潘美是有責任的,但是直接責任並不是他,而是王侁。簡單解說正史記載的當時戰況。986年,趙光義已經當上皇帝,他想趁著遼國皇帝駕崩新帝年幼欺負一下蕭太后孤兒寡母,把北方土地搶回來。於是分三路進攻遼國,三路中只有潘美楊業的西路順利,中路和東路都打了敗仗。

害死楊業的明明是王侁,為什麼是潘仁美背鍋?幾個細節耐人尋味?

趙光義一看形勢不對,就讓西路把已經攻下來的幾座城池中的老百姓掩護好進入大宋境內就撤退。在執行這次任務中,遼國精銳殺了過來。楊業的意思是掩護了百姓撤退就完了,不必跟追兵動手。結果監軍王侁卻說,你手裡幾萬精兵強將,只管殺往雁門北川,大張旗鼓地前進就是了。

當時王侁的建議得到了其他人的支援,楊業本來是降將又擔心打退堂鼓會被無端猜疑,只要硬著頭皮去打。他出發之前對潘美和王侁說,我此去必敗,你們把部隊駐紮在陳家谷口,我回來時,可以一起夾擊敵軍。

害死楊業的明明是王侁,為什麼是潘仁美背鍋?幾個細節耐人尋味?

一切都安排得很順利,連失利以後的補救措施都已經安排好了,看似萬無一失。結果楊業部隊撤回到谷口,潘美和王侁的救兵卻未在指定位置出現。話說潘美和王侁這邊,按照楊業的計劃把部佇列隊準備好了。但是王侁等了大半天之後感覺楊業那邊沒問題了,就把部隊撤走了。王侁作為監軍潘美也控制不了他,就也把部隊撤走了。這就直接導致楊業兵敗到谷口無人接應被俘。

楊業死後,趙光義非常惱火,把所有相關人員都處理了一遍。領軍將軍潘美首當其衝,貶官三級;監軍王侁“除名,隸金州”;當時支援王侁建議的劉文裕“除名,隸登州”。除名就是把官職一擼到底。

正史中並無記載潘美是出於什麼想法把部隊撤走,而王侁的做法也主要是能力有限決策失誤,他們都不存在主觀上害死楊業的想法。

害死楊業的明明是王侁,為什麼是潘仁美背鍋?幾個細節耐人尋味?

為什麼說王侁在害死楊業這件事情上責任更大一些呢?王侁是監軍,宋朝向來對武將不信任,所以每次出征都配備文職的監軍來控制軍官。這有點像蘇聯時候部隊都配備正委,他的話比軍官的話更重要。

再說潘美為什麼不會主觀上要陷害楊業。

第一,楊業在任何方面都不會威脅到潘美,潘美在大宋開國中戰功赫赫對趙家可謂勞苦功高。

第二,潘美對大宋的忠誠度非常高,畢竟經過趙匡胤一輪“杯酒釋兵權”,帶兵的人都遣散了,而潘美卻被留下來。不是趙家對他的忠誠度深信不疑,又怎麼會單單把他留下來呢。

第三,潘美人品還是不差的。史書上記載的一件事可以看得出他的人品如何。

趙匡胤陳橋兵變得了柴家的江山以後,進入皇宮內院發現了兩個襁褓中的孩子,都是柴榮的兒子。趙匡胤不知道該拿這兩個孩子怎麼辦,就問跟他一起的趙普、潘美和盧琰。

趙普說抱出去殺了吧。盧琰說不能殺。潘美緊緊地用手掐著柱子,趙匡胤問他什麼意見。潘美說:“咱們倆都曾是世宗的臣子,如果殺了這兩個孩子太對不起他。如果我勸你不殺,你肯定會懷疑我的用心。”最後趙匡胤把這兩個孩子分別給了盧琰和潘美撫養,潘美收養的這個孩子被取名潘惟吉。

害死楊業的明明是王侁,為什麼是潘仁美背鍋?幾個細節耐人尋味?

盧琰把孩子養大以後怕趙家反悔,就早早告老還鄉。潘美把孩子當侄子養大,但實際上潘美並沒有兄弟。現在西安的大唐西市博物館留有一方《宋故贈太子左衛率副率潘君及其夫人仁壽縣太君王氏墓誌銘》,是潘惟吉之子潘承裕及其夫人王氏的墓誌銘,墓誌銘中本來介紹自己生平的那一段裡,只介紹了父親沒有提祖父,反而記錄了叔祖潘美。這在當時的墓誌中是不合常理的。

從保護後周柴家血脈這件事上可以看出潘美是一個有情有義之人,他怎麼會無緣無故從主觀上要害死楊業還暗殺害了楊七郎和楊三郎呢。

真正追究起來害死楊業的罪魁禍首,恐怕是北宋的對待文官和武將的制度。

北宋向來重文輕武,有不殺文官的組訓。卻對武官時時提防,這種監軍制度就是提防武將的重要措施之一。監軍是文官,他們能夠左右戰事,又不怕犯錯殺頭,文人的“軸”勁兒上來了,哪還管什麼戰場實際形勢。皇帝派他來就是看著武將的,武將不敢正面禦敵那豈不是顯得監軍也膽小懦弱嗎。於是剛愎冒進的錯誤發生在監軍身上就不足為奇了。

害死楊業的明明是王侁,為什麼是潘仁美背鍋?幾個細節耐人尋味?

最後“陰謀論”一下,潘美和趙光義的關係並沒有像趙匡胤跟他那麼親密,趙匡胤解除了一大批武將的軍權而留下了潘美,趙光義會不會對他有所顧忌?如果趙光義與王侁有所串通,就可以解釋王侁為什麼不明原因地放棄接應楊業了。

最為讓人生疑的是王侁在被“除名”以後不久遇特赦當上了州團練副使,後來又在楊業死後八年被召還京。

另一個當時支援王侁而被“除名”的劉文裕,在被削籍一年多就被皇帝重新召回。

是不是很可疑?此番操作的結果,楊業戰死,潘美連降三級,解除對趙家威脅。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