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黃帝被獻祭,蚩尤成贏家,這部風靡漢朝的戲劇為何結局顛倒?

黃帝被獻祭,蚩尤成贏家,這部風靡漢朝的戲劇為何結局顛倒?

黃帝被獻祭,蚩尤成贏家,這部風靡漢朝的戲劇為何結局顛倒?

文 | 沐七琪

成年人的世界,充斥的各種壓力。

很多人會選擇看話劇、聽戲、追劇來釋放壓力,尤其喜歡“內涵”劇,從中得到諷刺某一現象的快感和共鳴。

古人也不例外,不同的是他們喜歡的“內涵”戲劇,更側重意蘊,比如這部風靡漢朝的角抵戲:《東海黃公》。

《東海黃公》是

中華戲劇的起源

起初,是由關中一帶的老百姓改編成節目來表演,後來漢朝皇帝把它採入宮廷,作為角抵戲的一個節目。

故事很簡單,講述了:

東海的黃公年輕時,羨慕傳聞的安期生“得道成仙”後,可持赤刀、唸咒驅使老虎。

黃公以為安期生的神妙本領就在

刀和符咒

上,認為是

神靈附在了刀上

,於是就將刀偷來,佩帶在身上。

一天,在路上碰到老虎,便拿出刀來與虎搏鬥。

只是黃公沒想到,那刀一點兒也不靈。喝了點酒後,念起了“

粵祝

立興雲霧、坐成山河

”,但依舊鬥不過老虎,反被吃掉。

一幕幕的激烈打鬥,常常令現場觀眾沸騰叫好,黃公的滑稽模樣令人捧腹大笑,但笑過、熱鬧過後,讓人思考一個問題:《東海黃公》如此簡單的故事情節,

為何能火遍整個漢朝?

黃公唸的“粵祝”是什麼?

在探索《東海黃公》火爆漢朝的原因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下黃公在這部戲中的人物資訊。

1、黃公歲數:60歲左右

《搜神記》記載:黃公“少時為術,能制御蛇虎”,

晚年為虎

所殺

乃“氣力羸憊,飲酒過度,不能復行其術”所致。

在古代一般

花甲年便是老年期

,出自中國古代曆法,以

六十年為一迴圈

,所以我們推測黃公斗虎時的年齡約為60左右。

2、黃公職業:方士或巫師

從黃公頭戴

紅色絲綢

手持赤金刀

的衣著細節描述,不難看出黃公是

以方士或巫師的身份

在與白虎爭鬥。爭鬥時,黃公口中碎碎唸的

粵祝,也不是一般的咒語。

“祝”在古代有兩個讀音:

[

zhù

]

時,即為寺廟中祭祀的禮者;

[

zhòu

]

時,通“咒”,即方士祭祀中的咒禱法術或咒語,這裡自然是後者。

古代的“粵”乃古族名,指的是

五嶺以南

,即今天的

廣東

地帶,當時稱為“蠻荒之地”。在“粵”地以

吃人的習俗

最為駭人聽聞,《楚辭·招魂》中也記載,南粵以吃人肉而祀的習俗

到了漢代,南粵並未被開發,神秘且驚悚,故粵人迷信鬼神的傳說,也變得合理,而

粵巫也有了很高的“江湖”地位

但現實中巫術的

咒語終究還是一種殘缺理性的產物

。黃公口中嘰裡咕嚕的

粵祝,

雖臆斷是對白虎的“詛咒”,但依舊無人能懂,更無法改變黃公自己的命運。

為什麼結局是黃公被白虎所殺?

《東海黃公》中,沒等來

人定勝天

的傳統結局,是因黃公與白虎的另一深層含蘊:

該戲實際上是黃帝蚩尤之戰的顛倒形式,

即黃公暗喻黃帝,白虎暗喻蚩尤。

蚩尤是苗黎蠻人的首領,

虎為圖騰者

,另一個身份是

水神

而戲中黃公的本相則是

黃帝

。黃即是光,黃公當為“光公”即太陽神黃帝,也為

旱神

此隱喻導致

結局必須為黃公被白虎所殺

據中國古史神話記載,蚩尤與黃帝總是

對立出現

相傳蚩尤本是炎帝治下的一名屬臣,然而“

蚩尤最為暴,莫能伐。

”由於後來蚩尤部族實力的強大以及其兇悍善戰的族性,終於犯上作亂。黃帝部族聯合炎帝部族,與蚩尤在涿鹿進行的一場大戰。場面非常激烈。

涿鹿之戰,使華夏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特別是對現代的漢族來說,則更具有開天闢地的意義。漢族佔全國人口的94%,佔世界人口約1/5,這與華夏族的始祖黃帝的功績有一定關係。

但遺憾的是,涿鹿之戰使得天下大旱。在祈雨巫術中,黃帝是作為

旱神英雄被獻祭

,旱神的死亡是祈雨儀式成功的必然。這也是黃公為虎所食的必然結局。

為什麼《東海黃公》能火遍漢朝?

每一部經典劇的爆火,背後都有其必然的原因。

86版《西遊記》,由於故事經典、角色塑造鮮活,創下過89。4%的收視率,火遍30年;

97版的《天龍八部》,則以它波瀾壯闊的武俠世界,與英雄氣概的俠骨柔腸,讓無數80、90後為之嚮往。

《東海黃公》被漢朝全民追捧則在於,它反映的是當時社會生活中很有意義的題材——嘲諷了

黃公用符咒伏虎的荒唐行徑及迂腐理念

以羨慕之情,引發出對巫術、神力的盲目相信。——

對事物的表像和本質分辨不清,看問題停留於表面現象,且無法抓不住事物本質;

竊赤刀鬥虎,舍“道”取“刀”。

——

投機取巧以達目的,不以正確途徑來提升自己;

最終喪身虎口,把自己的性命都賠上了。

黃公與白虎“拼命”的場面;

蚩尤與黃帝的神話故事;

及黃公迂腐理念的深度思考;

以上三點都為這部戲的爆火奠定了基礎,同時它也是第一個突破

古代倡優即興隨意的逗樂與諷刺

,把戲曲表演的幾種因素初步融合起來的創新形式——戲劇。綜上四點,《東海黃公》能風靡漢朝也並非偶然。

結語

縱看古代也有著不少“黃公”,因一己偏信,而終釀苦果。

“楚懷王聽信讒言放逐屈原,怨靈脩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周幽王為褒姒一笑,點燃了烽火臺,戲弄了諸侯,終被趙高所殺;

由史觀今:

人生非戲劇,無法再重來;

莫因一時念,終身抱憾之。

當我們笑過黃公的“迂”後,再直面自己的“執”時,不妨試著遇事選擇前

思考,慎抉擇

拋開神話的必然結局,倘若黃公在竊刀鬥虎前,思考下還有哪些方式可鬥虎?是否需要60歲的自己親自打虎?要打哪隻虎?何時打合適後……

那麼黃公的結局會不會有所不同呢。

參考資料:

龔世學?| 《論漢代角抵戲《東海黃公》的故事原型》

吳國欽?| 《漢代角抵戲 《東海黃公》 與 “粵祝”》

文章來源?||

鯨看

圖片來源?||

網路

版權宣告:【我們尊重原創。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絡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