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曹操吸取了袁紹、劉表選擇繼承人的教訓,才有了曹丕的順利繼位

曹操在選擇繼承人時也曾經非常猶豫,但最終還是選擇了最為合適的曹丕作為繼承人。而我們所熟知的幾個與曹操同時期的人物,在選擇繼承人時都犯過同樣的錯誤。像袁紹、劉表因為選擇繼承人問題,而導致的嚴重後果就給曹操起到了警示意義。

袁紹出現了繼承人選擇困難

袁紹有三個兒子,袁譚、袁熙、袁尚。袁譚、袁熙是正妻所生,老三袁尚是袁紹的後妻劉夫人所生。袁紹的正妻去世的早,袁紹又續娶了劉氏。俗話說:“有後媽就有後爹”,袁紹寵愛劉夫人,所以愛屋及烏,對其所生的袁尚也是寵愛有加,這樣一來就冷落了前妻生的兩個兒子。

老大袁譚為人脾氣火爆,性格偏向武人一些。他很早就跟隨父親袁紹四處征戰,也立下了不少戰功,在軍中很有威望。老二袁熙,完全沒有繼承其父袁紹的風範,性格較為懦弱,難以擔當大任。老三袁尚與兩個哥哥不同,他長相俊美、頗有風度,而且在其父親袁紹的教導下,對玩弄權術、駕馭屬下的方法倒是學了一點。

隨著袁紹的身體出現問題後,選擇繼承人的大事,已是勢在必行。按照自古以來就有立嫡長子為繼承人的規矩,袁譚就是合法的繼承人。但是,袁紹卻並沒有打算立袁譚為嗣,他在擁有四州後,就將袁譚派到青州坐鎮,遠離了政治中心,而將最喜歡的袁尚帶在身邊。袁紹的手下人看出了袁紹的心思,監軍沮授就第一個站出來提醒袁紹“都是自己兒子,要一碗水端平。”

但是袁紹本身就是一個不願意受規則約束,而隨心所欲的人。另外還有一個原因,袁紹本人也不是嫡長子,再加上劉夫人每天吹“枕頭風”,袁紹就準備立袁尚為繼承人。但畢竟不少人在盯著他,他還不敢犯了眾怒。經過了一夜未眠的思考,袁紹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這個主意之高,連他自己都想誇自己,“我怎麼這麼聰明!”這個高招就是將大兒子袁譚過繼給自己已死的大哥袁基,這樣袁譚就失去了繼承的資格,袁尚就沒有競爭對手了。但這樣的大事,袁紹還是要告訴群臣一下,誰知大家一聽袁紹的決定,立即就炸開鍋了,有支援的、有反對的。群臣們分成了兩派,辛評和郭圖為代表支援袁譚,他們堅持立長;審配和逢紀為代表支援袁尚。雙方爭的不可開交,最後袁紹也拍不了板了。就這樣爭來爭去,直到袁紹死了還沒定下來由誰繼承。

袁紹死後,支援袁尚的審配,擔心如果袁譚繼位,自己將會被報復。於是連夜和袁紹的遺孀劉夫人一起,搞了一份假遺囑,立老三袁尚為繼承人。當遺囑宣佈以後,群臣一片譁然,但“木已成舟”。由審配等人搞的假遺囑,造成了“廢長立幼”的局面,這在當時那個年代算是犯了很大的忌諱。而對此最難以接受的就是老大袁譚了,兄弟反目看來是在所難免了。

等袁譚得知袁紹的死訊,從青州趕回來時,弟弟袁尚已經搶先繼承了父親的職位。袁譚只是被封個車騎將軍,被派到黎陽前線去了。袁譚雖然難以接受現實,但恰逢曹操大軍壓境,只得先將心中的怒氣壓制一下,和弟弟袁尚聯合對抗曹操。

但問題始終還是要解決,袁譚還是咽不下這口氣,竟然暗中聯合曹操準備對付弟弟袁尚。袁譚聽從了謀士郭圖的主意,設下宴席請弟弟袁尚和審配赴宴,想來個甕中捉鱉,將其一舉滅掉。對此袁譚的謀士王修表示反對說:

兄弟者,左右手也。今與他人爭鬥,斷其右手,而曰我必勝,安可得乎?夫棄兄弟而不親,天下誰人親之?彼饞人離間骨肉,以求一朝之利!願塞耳勿聽也!

但此時的袁譚滿腦子都是被仇恨和權力,哪裡還聽得進別人的勸阻,反而將王修訓斥一頓。

曹操吸取了袁紹、劉表選擇繼承人的教訓,才有了曹丕的順利繼位

袁尚和審配接到袁譚的邀請後很是為難,明知去了肯定是凶多吉少,不去又不合理,說明自己理虧。最後兩人決定還是去赴宴,但不是兩個人去,而是帶了五萬大軍。袁譚見弟弟帶著大軍前來赴宴,非常生氣。大罵袁尚對他不信任,這還真是可笑,明明就是他要殺別人,還不準別人有防備。兄弟倆就此撕破臉皮開打。被袁尚打敗的袁譚,希望藉助曹操的力量來消滅袁尚,這無異於與虎謀皮。早已虎視眈眈的曹操,覺得真是天上掉下個大餡餅,就乘機打敗了袁尚。戰敗的袁尚跑到幽州投奔二哥袁熙,曹操轉回頭又開始收拾袁譚,在南皮將袁譚斬殺。為了斬草除根,曹操對剩下的袁熙、袁尚兩兄弟窮追不捨。最終逃到遼東的袁熙、袁尚兩兄弟被遼東太守公孫康殺掉,將首級獻給了曹操。

袁譚、袁尚兄弟相殘,被曹操鑽了空子,乘機將袁氏兄弟斬殺,袁紹辛辛苦苦取得的四州地盤,也落入了曹操的手中,這都是由袁紹生前沒有處理好繼承人問題而引起的。

曹操吸取了袁紹、劉表選擇繼承人的教訓,才有了曹丕的順利繼位

劉表的兒子們

“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曹操說的“豚犬”就是指的劉表的兒子。荊州劉表的繼承人之爭和袁紹差不多,主要是他的長子劉琦和次子劉琮兩人。劉琦是陳氏所生,無論外形和處事風格都像其父劉表,所以劉表很喜歡劉琦;劉表在陳氏死後,又娶了蔡瑁的姐姐蔡氏,這蔡氏非常受劉表的寵愛。劉表的次子劉琮雖不是蔡氏所生,但劉琮娶了蔡氏的侄女,所以也算是蔡氏的人。劉表由寵愛蔡氏,連帶著對劉琮也偏愛幾分。但寵愛歸寵愛,劉表還是很遵循古訓的,並未萌生廢長立幼的念頭。但是,最後他還是架不住蔡氏三番五次的和他鬧,這劉表又是個妻管嚴,再加上蔡氏孃家在荊州是地方大族,勢力很大,劉表就在選擇誰為繼承人問題上很為難,他曾說:

前妻陳氏所生長子琦,為人雖賢,而柔懦不足立大事;次子琮,頗聰明,吾欲廢長立幼,恐礙於禮法;欲立長,爭奈蔡氏族中,皆掌軍務,後必生亂,因此委決不下。

劉表在立嗣問題上猶豫不決,犯了和袁紹同樣的錯誤。毛宗崗曾評價劉表說:“既愛少子,又憐長子,又怕蔡氏,活畫一個沒主意、沒決斷的人。”

曹操吸取了袁紹、劉表選擇繼承人的教訓,才有了曹丕的順利繼位

在猶豫不決中,劉表病重,雖然他臨終前決定立長子劉琦為繼承人,但劉琦在前期的立嗣之爭時,為躲蔡氏,跑到江夏去了。趁劉琦不在,蔡瑁和劉琮聯手將劉表的遺囑進行了篡改,改立劉琮為繼承人。得知訊息的劉琦和弟弟劉琮徹底反目,兄弟二人鬧得不可開交,劉琦、劉琮兩兄弟也同樣步入了袁氏兄弟的後塵。在兄弟征戰中,劉琮佔了絕對上風,劉琦戰敗後逃走。而與此同時,曹操已率大軍來襲,剛剛在兄弟之爭中打了勝仗的劉琮,只得乖乖的舉手投降,父輩辛苦多年創下的基業也不復存在了。

由於,劉表在生前在立嗣問題上猶豫不決,直到奄奄一息之際才下定決心,雖選擇了長子繼承。但他猶豫不決的態度,早已為後來的兄弟之爭種下了禍根。

曹操吸取了袁紹、劉表選擇繼承人的教訓,才有了曹丕的順利繼位

曹操在選擇繼承人上也是左右為難

曹操有二十五個兒子,其正妻丁夫人沒有子嗣,收養了侍妾劉氏所生的長子曹昂。曹操對曹昂寄予了厚望,曹昂本人的表現也很出色,如果不出意外,曹昂接班的可能性很大。但是,可惜的是,曹昂在建安二年,隨曹操征討張繡時,為救曹操而戰死。另外曹操還有一個非常喜歡的兒子,就是大家熟知的“曹衝稱象”的那個曹衝,但曹衝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病死了,曹操為此非常傷心,他曾對其他兒子說:“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言下之意就是,曹衝死了,你們才有了做繼承人的機會。

在曹操剩下的兒子中,按照長幼排序,就是卞夫人所生的四個兒子,曹丕、曹彰、曹植、曹熊。而曹彰幼年時就“好為將”,成年以後也是未改初衷,跟隨父親征戰沙場,多次立下戰功,其無意於太子之位;而曹熊還很年幼,也不在考慮之列。所以曹操的繼承人就在曹丕、曹植兩人之間產生。

曹操吸取了袁紹、劉表選擇繼承人的教訓,才有了曹丕的順利繼位

曹操和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在文學史上都有較高的地位,是建安文學的開創人物。尤其是曹植,後世謝靈運曾說:“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曹植)獨得八斗”。其實,曹操一直是比較偏愛曹植的,在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植就被封為平原候,在曹操征伐孫權時,曹操就讓曹植留守鄴城,刻意的培養鍛鍊曹植。但是曹植的文人性格,導致他縱性妄為,飲酒無節制,做事常常不靠譜。因此,大臣們大多支援曹丕,這也是曹操在立儲之事上猶豫不決的原因。尚書就崔琰公開表示支援曹丕,並說:

立長子是《春秋》中的大義,曹丕仁孝聰明,應該繼承大統。”尚書僕射毛玠說:“近者袁紹以嫡庶不分,覆宗滅國,廢立大事,非所宜聞。

曹操的謀士太中大夫賈詡智謀過人,深得曹操信任。曹操為立嗣之事徵求他的意見時,賈詡明知曹操偏愛曹植,就故意不回答曹操的問話。曹操很奇怪,就說:“與卿言,而不答,何也?”,賈詡回答說:“我剛才有所思,所以沒有回答您的問題。”曹操又問賈詡在想什麼,賈詡說:“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曹操是個聰明人,一聽就明白了。見到大多數大臣都支援曹丕,這也促使曹操最終下了決心,於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立曹丕為世子。

曹操吸取了袁紹、劉表選擇繼承人的教訓,才有了曹丕的順利繼位

曹操在吸取了袁紹、劉表的教訓後,選擇了曹丕做接班人,並對曹丕進行培養,穩定了曹丕的地位,在曹操去世後,曹氏集團的權利移交得以平穩過度,沒有出現袁紹、劉表去世後,積累的基業立即土崩瓦解的局面。並且由曹丕完成了曹操生前沒有完成的計劃,接受漢獻帝的禪讓登基為帝,建立了曹魏政權。

曹操吸取了袁紹、劉表選擇繼承人的教訓,才有了曹丕的順利繼位

而與曹操同時代的孫權卻沒有吸取教訓,也犯了袁紹、劉表同樣的錯誤。

孫權到了晚年,在立嗣問題上所犯的糊塗,比之袁紹、劉表有過之無不及,更是為東吳的覆滅埋下了伏筆。孫權有七個兒子,按照“立長不立幼”的規矩。公元221年,孫權立長子孫登為太子。史書記載孫登為人謙和、頗為人望。但可惜的是,孫登在公元241年病死了。孫權又立三兒子孫和為太子,史書記載,孫和“精識聰敏,善騎射,愛好人物。”看來這孫和也不錯。但孫權卻更喜歡四兒子孫霸,平時非常寵溺孫霸,給孫霸的待遇和太子孫和幾乎一樣。這就令孫霸持寵而嬌,開始和孫和爭奪太子之位,朝中大臣也分為兩派,鬧得不可開交。為避免出現大的混亂,孫權廢掉太子孫和,又處死了孫霸,同時將兩派大臣,殺的殺,流放的流放。

最後沒有其他選擇的孫權,讓七歲的小兒子孫亮做了太子。孫權死後,年幼的孫亮繼位,大權落入權臣孫綝的手中,不久,孫綝將孫亮廢掉,另立孫權的第六子孫休為帝。這麼一折騰,東吳的元氣也大傷,很快就被晉朝所滅了。

東吳的滅國,實際是與孫權在立嗣時所犯的錯誤有很大的關係。難怪陳壽在《三國志·吳書·孫權傳》將東吳覆家亡國的責任,追究到了東吳的開國之君孫權的身上。

曹操吸取了袁紹、劉表選擇繼承人的教訓,才有了曹丕的順利繼位

如何選擇繼承人,是一個關係到家族、政權延續和發展的重要問題。特別是涉及到皇權的情況,如果處理不好,將會引起一系列嚴重的後果。像歷史上唐代著名的“玄武門之變”、清代的“九子奪嫡”等事件,都是在立嗣選擇上出現的問題。歷史上發生的這類事情舉不勝舉。到清代雍正時,採取了“秘密立儲”的制度,其實也是為了避免出現兄弟爭儲的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