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晁蓋至死不肯讓宋江當梁山老大,他心中有人選嗎有,但不是林沖

“平生未有遇公明之志,而遇公明。”

這是我看《新水滸》電視劇時印象特別深刻的一句臺詞,出自智多星吳用之口。電視劇和原著當然有區別,但水滸故事總體的脈絡不會變,比如吳用在宋江上山後,逐漸舍晁蓋而選宋江,幫宋江促成招安這條線,就沒變。

晁蓋至死不肯讓宋江當梁山老大,他心中有人選嗎有,但不是林沖

所以晁蓋是個特憋屈的角色,他雖然頂著梁山之主的名頭,但在梁山上收穫的人心遠不如二把手宋江,吳用作為梁山軍師本就掌握極大權力,他這股風都往宋江那邊颳了,其他人更不用想。所以很多人認為,在這樣環境中待久了的晁蓋心中必然恨透宋江,基於這種心理,他臨死才留下遺言說“誰捉得射死我的那個,誰便為梁山之主”。

你說這種理解錯了嗎?也不能評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誰都可以基於自己的看法對書中人物心理活動和行為做分析,晁蓋不當眾直接說要把位置交給宋江偏偏來這麼一出,確實可以視作他對宋江的不滿和不願意自己死後讓宋江撿便宜的心理流露。

但我始終認為,晁蓋這個角色的設計絕不是為了給宋江鋪路那麼簡單,晁蓋死前留下的遺言也並非單純針對宋江而已。為什麼呢?

晁蓋至死不肯讓宋江當梁山老大,他心中有人選嗎有,但不是林沖

首先,歷史上的確有起義首領宋江其人,但晁蓋,卻是純屬虛構的。《宋史·張叔夜傳》記載:“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

也就是說宋江這支起義軍本來聲勢挺大,但最終仍不敵當時任海州知州的張叔夜,不得已選擇投降,起義失敗得很快。所以歷史上的宋江並沒有《水滸傳》中那麼厲害,更不存在一個打“替天行道”招牌的天下第一賊窩梁山泊讓趙官家連飯都吃不香,《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有意誇大宋江這支人馬的實力;

既然如此,他為何不直接寫宋江上梁山便坐第一把交椅,非要在前面安排王倫和晁蓋,讓這兩人都死於非命,最後成全了宋江的聲名呢?

晁蓋至死不肯讓宋江當梁山老大,他心中有人選嗎有,但不是林沖

我們回到晁蓋的故事本身,就可以解釋了。晁蓋至死不肯讓宋江當梁山之主,他心中是否有別的人選呢?很可能是有的,這人選可以出現在兩種範圍內,一是幾個梁山元老如林沖和阮氏三雄,除了這幾個,吳用早已偏向了宋江,公孫勝是方外之人,劉唐難成大事,且對宋江也懷有感激追隨的心思;

阮氏三雄對晁蓋的忠誠是可以保證的,但他們合在一起的威望都不及宋江,水軍頭領能成什麼氣候,所以這個選項可以不做太多考慮;這麼看起來老班子裡只剩下了林沖,宋江上山前和林沖沒有交情,而林沖此人志向有限,當初支援晁蓋也不過為了出自己在王倫那受委屈的惡氣,不為團結外來力量奪第一把交椅,所以如果晁蓋在,他在晁宋二人間必然更偏向晁蓋;

晁蓋至死不肯讓宋江當梁山老大,他心中有人選嗎有,但不是林沖

晁蓋死了,林沖也未必就對宋江服氣,宋江一心要招安,抓了和梁山上諸多兄弟都有仇的高太尉後都能以禮相待,而林沖早已孤身一人,在朝廷為官時也被那些陰私手段折磨得失去心氣,活著不過為圖一反抗,所以他和宋江有矛盾是必然的;在我們看來,林沖只算武將,不夠格當領導者,但別忘了晁蓋也不適合,一個不適合的人選中另一個不適合的人確實有可能。

但林沖作為晁蓋心中繼位者人選的可能仍然很低。從總體看,晁蓋那句話更像是一種緩和手段,他打曾頭市中毒箭回來時梁山上還沒有一個玉麒麟盧俊義,臨死前,晁蓋環顧四周發現沒有可與宋江抗衡之人,所以他留下遺言,指望往後出現一個新人,這個人具備與宋江分庭抗禮的實力、且能幫自己完成心願。

不得不說,晁蓋的打算已經是在選擇有限情況下做出的最好佈置。

晁蓋至死不肯讓宋江當梁山老大,他心中有人選嗎有,但不是林沖

只是他畢竟無法預料,就算出現“河北玉麒麟”這樣聽起來很威風,實力天下聞名的員外人物,也無法和出身刀筆小吏的宋江比心計。晁蓋心中不是沒想過讓另外的人做梁山之主,只是在選擇太少、未來不可預知的情況下,不好直接指定誰,更不好說不許宋江接任,只得走曲折路線。

但這不意味著晁蓋的存在就是為了烘托宋江的厲害,晁蓋形象設計本就參考了北宋末年另一個起義首領——方臘,根據《宋史》,方臘生於睦州青溪縣一個名為“塌(音“遏”)”的村落,在當地有產業,很信一些異夢佳兆之事,因為官府徵收過重,聚集百姓起義,這和晁蓋自石碣起,以及夢見北斗七星和豪傑出身等資訊暗合。

晁蓋至死不肯讓宋江當梁山老大,他心中有人選嗎有,但不是林沖

所以我更願意相信,施耐庵筆下的宋江代表農民起義群體中意志不堅定者,而晁蓋則代表意志堅定、卻失之於智謀大略者,符合施耐庵所處時代的情況,施耐庵出生於元貞二年(1296年),洪武三年(1370年)去世,見證了一代梟雄陳友諒如何敗於朱元璋之手,朱元璋對陳友諒的評語“志驕”和行事急躁有志少謀的晁蓋,頗有相似之處。

而在一支又一支武裝力量與元廷對抗、天下大勢不分明的情況下,連朱元璋都曾暗中和元廷通訊息,陳友諒卻不屑為之,他的確是失敗者,但不能以“寇”評價,這是明末“浙東四大史家”之一談遷的看法,也可以代表有明一代人們對陳友諒的看法。

晁蓋至死不肯讓宋江當梁山老大,他心中有人選嗎有,但不是林沖

所以我們可以推測,施耐庵讓宋江這樣一門心思要招安歸順朝廷的人最終落得被毒死的慘淡下場,就是對起義反抗不堅定者的諷刺;而讓晁蓋這樣意志堅定要與朝廷對抗,開創梁山新世界的人在宋江之前死去,也屬同理,整部《水滸傳》看似在寫聖明天子、順服朝廷就是順應天意這些很虛的內容,但它的本意仍然是以鼓勵反抗為主,否則何必在宋江之外更有一晁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