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古代商人的嘴臉,是老奸巨猾,還是重誠信講信譽?

唐朝有一位文學家叫張說,人生經歷豐富異常。歷經四朝,仕途坎坷。有執掌政權春風得意之時,也有得罪於帝王被貶謫流放之時。能夠有這樣豐富的人生的人,能夠經歷這般的起起落落的文人,必然都是飽讀詩書,才華橫溢之人。張說一生所著頗多,或許是因為經歷了大起大落太多,在他的作品當中總是充斥著一種看破紅塵的通透感。比如他曾經寫過一篇《錢本草》,全文不超過二百字,卻將世人對錢的態度刻畫的入木三分!

\“錢,味甘,大熱,有毒。偏能駐顏,採則流潤,善療飢,解困厄之患立驗。貪者服之,以均平為良;如不均平,則冷熱相激,令人霍亂。其藥採無時,採之非理則傷神。此既流行,能召神靈,通鬼氣。若服之非理,則弱志傷神。切須忌之。\”

這渾身都是銅臭味的物品,千百年來令無數人為之神魂顛倒乃至忘我,此人竟以治病救人的中藥來做比喻,堪稱是千古奇文!說到錢,儘管人人每天都在與錢打交道,每天都在為了錢而辛苦奔波,但論起追逐錢財,似乎最先想到的總是這麼一種人—商人。

古代商人的嘴臉,是老奸巨猾,還是重誠信講信譽?

然而說起商人,好像每個人都彷彿心有靈犀一樣,不約而同的腦海中就會浮現出幾個形容的詞彙:無奸不商,唯利是圖,不擇手段。雖然有部分商人的確是這樣,但是也不能一言蔽之,認為所有的商人都是如此。人還分三六九等,更何況只是人類當中的一個小小群體呢?那麼歷史上的商人嘴臉究竟是如何的?是真的唯利是圖不擇手段,還是如很多現代企業一樣,重信譽講誠信呢?

早在還未進入封建社會之前,便已經出現了商人這個職業,只不過那個時候的貿易僅限於以物換物。從商人誕生伊始一直到春秋時期,商人們的地位都還算是可以。然而到了戰國時期,這些商人們發現,自己的地位開始莫名其妙地改變,從天堂掉入了地獄。各諸侯國都彷彿商量好了一樣開始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不過這個時候商人們還是勉強能夠存活的。然而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商人不僅地位低下,甚至還搖身一變成了戴罪之身,連最基本都正常人可以享受的待遇都享受不到。這樣的情形一直維持到漢代、魏晉南北朝時期,在這期間,這些經商之人的生存環境艱難無比。

古代商人的嘴臉,是老奸巨猾,還是重誠信講信譽?

一直到唐朝,商人們的生存環境才開始發生變化,開始往好的方向發展。唐宋時期,前者是由於高度開放的社會帶來的自由貿易,後者則是經濟和科技的高度發展,在這兩個時期可以說是商人們又一次迎來了春天!普通的工商業者們的消費水平就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程度。《太平廣記》中記載:\“夫亡十年,旗亭之內,尚有舊業。朝肆暮家,日贏錢三百,則可支矣。\”這說的是唐朝時期,一名寡婦只能靠自己做個小生意來維持生計。她的小生意僅僅只是一個小小的酒家而已,每天收入大約也有三百文,富貴是不可能,但是衣食無憂維持生活是綽綽有餘。

不過這只是生存環境稍微變好了一點而已,商人們的地位實際上並沒有發生根本上的變化。在我國曆史上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內,商人是與下九流相提並論的,也就是所謂市井流氓、坊間的娼妓地位相同。商人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包括在經濟高度發達的唐宋時期,商人的地位仍然是非常低賤的!例如在唐太宗時期規定五品及以上的官員不允許從市集上經過;並且唐朝在沿用漢朝禁止商賈及其子孫為官的政策的基礎上,還增添了一條不準參加科舉考試的禁令。

古代商人的嘴臉,是老奸巨猾,還是重誠信講信譽?

也就是說在唐朝時期,即使再有錢,也無法透過科舉來改變家族地位。因此在這種賤商的政策之下,只要是與商賈沾一點兒邊兒,都會有種低人一等的感覺。《舊唐書·路隨傳》當中記載了李奇透過讓路隨管理市務來羞辱他,並且把路隨對這種事情無所謂的態度當做非常重大的事情專門記錄下來。雖然明清時期稍微有所改善,但真的僅僅只是略微改善而已,根本性質還是一如從前。這一點從商人們在這個時期的婚姻就可以體現出來。比如有些官員愛財,想與商人聯姻獲取大量錢財。

但是又擔心與商人聯姻會被笑話,於是便找來戚族的女兒,先認作自己的孩子,再與商賈結親。而商賈為了改變自己的身份與地位,便也不在意是否是親生子女,只要沾親帶故便可,於是各取所需,圓圓滿滿。哪怕耗資巨大,甚至傾家蕩產也在所不惜!但即便是這樣,商賈仍然是被士大夫及貴族階級甚至是普通平民階級所蔑視的一個群體!由此可見古代商人的地位究竟有多低,而他們想要改變自己的身份和命運又是何等的艱難!

古代商人的嘴臉,是老奸巨猾,還是重誠信講信譽?

儘管\“無奸不商\”是後人所杜撰,但這並不代表古代所有的商人都是遵紀守法的,不然古代也不會出臺各種各樣的懲罰措施以及有著較為完備的食品安全法了。例如《癸辛雜識》中記載宋朝商人造假:\“酒摻灰,雞塞沙,鵝羊吹氣,魚肉灌水\”。後面幾個都比較好理解,酒摻灰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古代的酒都是糧食釀造的,是有一定的儲存期限的。一旦過了這個期限,酒就會發酸,發酸的酒對人體是有害的,不能喝。但是往發酸的酒裡倒上石灰之後,酸鹼中和,酸味就消失了!

《唐律疏議》中規定:假如商人把腐爛變質的肉類賣給別人,則根據買肉者的不同症狀,給出不同的處罰措施。輕者坐牢,重者可處以絞刑!除了在食品和酒當中作假,這些無良商人們甚至於還在藥材中做假。有一些藥材販賣的都是假藥;還有很多無良庸醫什麼本事都沒有,就敢替人治病開藥。像這樣的奸商,從古至今從未斷絕。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些奸商為了私人利益,的確做得到不擇手段,包括至他人性命於不顧。

古代商人的嘴臉,是老奸巨猾,還是重誠信講信譽?

自宋朝開始,尤其是到了明清中後期,我國的經濟形態已經發生了轉變。人們對於商品的意識越來越明確,社會風氣也越來越浮躁,以前商人們所看重的信譽誠信也幾乎都被拋諸腦後,各種各樣的造假層出不窮。這種現象在經濟較為發達的江南地區尤為頻繁的和明顯。《賢博編》中記載:\“今時市中貨物奸偽,兩京為甚,此外無過蘇州。賣花人挑花- -擔, 燦然可愛,無一枝真者;楊梅用大棕刷彈墨染紫黑色;老母雞毛插長尾,假敦雞賣之。滸墅貨席者,術尤巧。大抵都會往來多客商可欺。\”

到了明朝中後期,古董造假和貨幣造假也時有發生。

儘管古代商人的地位低下,儘管他們的生存環境異常艱難,但是奸商畢竟只是少數,大部分的商人還是非常重誠信講信譽的。這一點主要歸功於我國流傳千年的主流教育思想—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之下,大部分的商人都是非常講信譽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在過去會有那麼多的百年老店傳承下來。

古代商人的嘴臉,是老奸巨猾,還是重誠信講信譽?

而到了現代,又有幾家是可以做到源遠流長的?在過去人們的封建思想當中,福祿壽代表著公平和公正。缺斤少兩就會缺福缺壽,雖然在現在看來這樣的思想非常可笑,可正是這樣可笑的思想,卻讓他們一生都極其重視誠信二字。在《摭青雜說》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李某人和朋友在茶坊中飲茶休息,不小心把一袋黃金落在店裡。幾年之後故地重遊,說起這件事情被老闆聽到,在確認是失主之後,老闆不僅將黃金如數奉還。包括當時落下的別的隨身物品也保管的好好的一併奉還。李某人既詫異又感動,拿出錢財想要酬謝老闆,卻被老闆拒絕。

在山東聊城,有一座山陝會館。這座會館始建於乾隆八年,耗時66年,耗資6萬多銀兩。在這座會館最醒目的16處碑刻當中,沒有任何人的題詞和作品,包括皇帝、名士。留下的全部都是一筆又一筆的賬單,記載著八次的擴建和維修所使用的每一筆錢,包括買一瓶醬油,一瓶酒的錢。這不是錙銖必較,這是以這樣一種方式來警示後人,做生意一定要講誠信,要公平公正!

古代商人的嘴臉,是老奸巨猾,還是重誠信講信譽?

因此才會稱讚山西商人:\“輕財尚義,業商而無市井之氣\”。山西商人的確非常重視職業道德,也非常重視在這方面的教育。同時在這方面還有相當嚴格的懲罰措施,假如有人違反了職業道德,輕者被同行、親友、鄰居鄙夷;重者則再無法經商。

對於古代商人來說,信義就是他們的安身立命之根本。假如一位商人失去了誠信,那麼他就失去了他的職業道德,失去職業道德的商人已經不配再經商。儘管商人非常重視利益,但是在信義面前,商人更應該重視信義!有信才能獲益,沒有義,益就無從談起。生意人中的\“意\”字,上立中曰下心,明朝有位商人是如此解釋這個字的:\“立\”表示迎接客人的時候要起立以示尊重;\“曰\”則是要耐心地與顧客進行交流;\“心\”則代表要用一顆真心來對待顧客。所謂\“用真心來對待顧客\”便是指做生意要講誠信。只有這樣,才能夠把心思都放在如何製造出符合標準的產品上;才能夠把心思放在認真經營上,而不是總想著如何走捷徑。雖然商人的最終目的還是獲利,但是有收穫必定要有付出;要是總想著不勞而獲的話,最終就會成為失去信義的,被唾罵痛恨的奸商。

古代商人的嘴臉,是老奸巨猾,還是重誠信講信譽?

不過,人們對古代商人的偏見一直都存在著,這是因為受著古代重農輕商的思想的影響,再加上很久之前資訊的不發達導致對這些資訊都不瞭解所造成的。現如今進入了資訊化時代,我們透過網路、書本等等各種渠道可以獲知我們需要的資訊,這是為何現代社會對古代商人看法逐漸改變的原因所在。

參考文獻:《無奸不商由來已久》,《癸辛雜識》,《摭青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