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4萬人打出9.7,《河西走廊》只有中國有資格拍

真難得!終於有一部國產紀錄片,口碑“爆”了。

片名起得很大,叫

《中國》

這是第一部以“中國”命名的國產片。

歷經5年的打磨,一經上線,收視率就碾壓了黃金檔所有國產劇。

#中國紀錄片裡的神仙文案##當紀錄片拍出電影質感# #汪涵狂野波波頭# ,一夜之間,蹭蹭上了3個熱搜。

“畫面太美太震撼”“這才是真正的神仙大片”…溢美之詞不絕於耳。

4萬人打出9.7,《河西走廊》只有中國有資格拍

看到如此耀眼的首播成績,我抑制不住好奇,去瞅了瞅。

6集刷完,我的直觀感受就是——

美!

每一個鏡頭美輪美奐,隨便一截就可以拿來當桌布。

它繼承了古代山水畫的美學風格,用光影和畫面營造出古代中國的人文與自然。

鏡頭之中,青山疊翠,茂林修竹,曲徑通幽。

現代的你我,不禁地想穿越時空,與孔子一起過著靜謐的世外生活。

4萬人打出9.7,《河西走廊》只有中國有資格拍

對於夢境的意識流處理,如莊生曉夢迷蝴蝶,虛幻與真實難以分辨。

秦始皇的夢,是他與滄海的博弈。

海浪翻騰的大海,是喜怒無常的內心,是風雨飄搖的帝國,更是他身處權力最頂端的自危與不安。

4萬人打出9.7,《河西走廊》只有中國有資格拍

豆瓣評分8。6,《中國》創造了今年國產紀錄片的最高分。

張藝謀、陳凱歌、曹保平等導演紛紛為它點贊。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是美學的勝利。

可是,它還留有一些遺憾。

臺詞雖辭藻華麗、文辭優美,但解說風格有些跳戲。

慢鏡頭、空鏡頭有點多,不適宜慢鏡頭的地方,還是大篇幅地使用。

孔子在城牆根哭泣的這場戲,節奏過於緩慢。

以至於讓我跳戲,他不在魯國,而是在耶路撒冷的哭牆。

你可能會說,我的評價過於苛刻、雞蛋裡挑骨頭。

然而,如果你看過下面這部作品,就會明白:

神作的標準是什麼?國產紀錄片的天花板又是誰?

《河西走廊》

Hexi Corridor

4萬人打出9.7,《河西走廊》只有中國有資格拍

《河西走廊》首播於2015年。

上線一週,播放量就突破了2000萬。

放在當時,這可不是一個小數字。

它的人氣可以與《舌尖上的中國》相媲美。

5年時間過去了。

豆瓣9.7、B站9.9的高分,追趕了《藍色星球》《地球脈動》等BBC神作,創造出國產紀錄片的最高分。

“確定了是我看過最牛逼的央視紀錄片!!已經震撼感動得五體投地!”

“激情澎湃、熱淚盈眶,這是最好的一部人文歷史紀錄片。”

觀眾對它的評價依舊很誇張。

4萬人打出9.7,《河西走廊》只有中國有資格拍

在豆瓣熱門短評區,位居第一的正是導演本人。

他給自己打了80分。

80分是優秀,表明導演對自己的作品很滿意。

另外的20分是不自滿,表明仍有進步的空間。

上映之初,導演就曾希望,“《河西走廊》可以成為中國紀錄片創作的新模板。”

如今來看,

它不僅是國產紀錄片的新模板,更是國產紀錄片的天花板。

4萬人打出9.7,《河西走廊》只有中國有資格拍

導演本人的自我評價

>>>>漢武帝與背後的男人

漢武帝登基之初,匈奴不遵禮法、肆意侵犯邊境。

縱使大漢屈辱和親、進貢物資,也抵擋不了騷擾。

為此,

漢武帝心生一計:聯手西域的月氏國,共同對抗匈奴。

此時,月氏國因勢力衰落,遭到匈奴的入侵,丟掉了河西走廊地區。

更屈辱的是,月氏國的國王不僅被殺,而且頭骨被做成酒器,供匈奴單于飲酒使用。

無力復仇的月氏國,最終西撤,逃到了無人知曉之地。

4萬人打出9.7,《河西走廊》只有中國有資格拍

月氏後來分為了大月氏、小月氏

為了尋找月氏國的下落,完成對抗匈奴的宏偉大業,漢武帝離不開兩個男人的協助。

一個是,西域使者張騫。

他從漢武帝的手中接過象徵授權的符節,踏上尋找月氏國的征程。

那一年,他們都很年輕。

劉徹19歲,張騫27歲。

4萬人打出9.7,《河西走廊》只有中國有資格拍

作為通往西域的必經之路,河西走廊早已經被匈奴佔領,四處充滿著危險。

張騫一走入河西走廊腹地,就被匈奴當場俘獲。

《史記》記載,

“張騫為人強力,寬大信人,蠻夷愛之”。

單于沒有殺掉這個漢人,而是扣留了十多年,企圖從他的口裡套出大漢的秘密。

4萬人打出9.7,《河西走廊》只有中國有資格拍

在被俘監視的日子裡,張騫娶了一位匈奴女子。

雖然史書沒有記載他們的愛情,但我相信,這段愛情給了張騫堅持活下去的勇氣和不滅的雄心。

他一直保留著漢武帝賜予的符節。

他偶爾眺望東方,望向長安的方向。

4萬人打出9.7,《河西走廊》只有中國有資格拍

公元前126年,歷經被俘、逃走、被俘的張騫,完成了漢武帝的使命,回到了長安城。

那一刻,他匍匐在地,聲淚俱下,長跪不起。

4萬人打出9.7,《河西走廊》只有中國有資格拍

另一個是,抗匈名將霍去病。

在等待張騫歸來的時間裡,

漢武帝放棄了防禦戰略,選擇主動反擊匈奴。

即便沒有月氏國的協助,他也要拼命反擊,不再畏畏縮縮。

此時,對抗匈奴、打通河西走廊的使命落在了霍去病的身上。

4萬人打出9.7,《河西走廊》只有中國有資格拍

公元前122年,年少輕狂的霍去病第一次征討匈奴。

800輕騎兵快速突襲,斬殺了包括匈奴單于祖父在內的2000多人。

時隔一年,漢武帝任命霍去病為驃騎將軍,兩次發動對抗匈奴的河西戰役。

霍去病帶兵跨越黃河、賀蘭山,穿越大漠,深入匈奴後方。

在沒有公孫敖部隊的支援下,他孤軍深入,剿襲了匈奴部隊。

這一戰,成功地將河西走廊納入大漢版圖。

4萬人打出9.7,《河西走廊》只有中國有資格拍

漢武帝設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

張騫的西域之行,如同“鑿空”,讓大漢打開了視野,放眼於世界。

而霍去病出徵匈奴,則有“斷匈奴之臂,張漢朝之臂腋”的作用。

不僅實現了漢武帝開疆拓土、威儀天下的抱負,也促進了西域和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

4萬人打出9.7,《河西走廊》只有中國有資格拍

文物表現了西域與大漢的經貿交流

>>>>河西走廊,佛光閃耀

談到河西走廊,就不得不說西北一隅的莫高窟。

餘秋雨在《文化苦旅》裡曾這樣寫它。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終活著,血脈暢通、呼吸勻停,這是一種何等壯闊的生命!”

4萬人打出9.7,《河西走廊》只有中國有資格拍

最初,一個叫

樂僔

的和尚,雲遊四方,途經鳴沙山。

夕陽西下,他突然發現山頂金光照耀,猶如萬座金佛在躍動。

和尚激動不已,認定這裡是佛教聖地,便在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

金佛神蹟越傳越廣,上自王公,下至平民,紛紛慕名而來,朝禮膜拜。

從西域荒漠而來的人,為了感謝佛祖的庇佑, 開石窟,供養幾尊佛像。

平民開窟造像,希望在盛世年代風調雨順,期盼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擺脫苦難、早升極樂。

大大小小官吏、世家大族、高德大僧也紛紛開窟造像,炫耀自己的實力、影響力。

日出日落,斧鑿聲聲。

經過時間的無聲雕刻,莫高窟逐漸成為了世界藝術的寶庫,世界文化的遺產。

4萬人打出9.7,《河西走廊》只有中國有資格拍

按照傳統,

莫高窟的工匠無法將自己的名字留在作品裡。

一個個工匠變成了幕後無名之人,直至被淹沒在時間的洪流裡。

但,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些工匠之中,一定隱藏著畫工精湛的藝術大家。

例如,編號220的石窟壁畫就是一副色彩綺麗、線條清秀的初唐壁畫。

從畫風來看,

它的《漢族帝王聽法圖》跟唐代畫家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驚奇地神似。

難不成,閻立本造訪過莫高窟?

4萬人打出9.7,《河西走廊》只有中國有資格拍

4萬人打出9.7,《河西走廊》只有中國有資格拍

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與莫高窟的《漢族帝王聽法圖》

彈指間,滄海桑田。一霎那,轉身千年。

編號220石窟的畫工如此出神入化,它到底出自誰人之手呢?

後人永遠無法找到一個答案。

這個謎底,只有壁畫、時間知曉了。

4萬人打出9.7,《河西走廊》只有中國有資格拍

製作一部歷史紀錄片,受到種種條件的制約。

例如,歷史人物無法死而復生、大部分遺蹟無法再現原貌,史書記載的真實度無從考證。

為了不把紀錄片拍成專家訪談、踩點古蹟打卡,

《河西走廊》採用了情景表演、重新演繹的藝術處理方式。

在劇本創作之前,由敦煌學專家組成的團隊,耗時1年,編撰了43萬字的參考資料。

根據這些史學資料,製作團隊再進行劇本創作、電影化拍攝。

4萬人打出9.7,《河西走廊》只有中國有資格拍

除了紮實的劇本,《河西走廊》請來了BBC紀錄片《美麗中國》的攝影師

布萊恩·麥克達馬特

駝鈴聲聲、連綿不絕的商隊,黃沙漫漫、廣袤無邊的大漠,金戈鐵馬、氣吞萬里的漢匈戰爭…

它為我們呈現了廣闊壯美、野性的西部風情。

4萬人打出9.7,《河西走廊》只有中國有資格拍

精美的畫面再配上

希臘音樂家雅尼

創作的主題音樂,真叫一絕。

時而蒼涼悲壯,時而娓娓道來,時而大氣磅礴。

它讓我們瞬間穿越時空,跟著絲綢之路的商隊行走在飛沙走礫的戈壁灘。

需要一提的是,配樂裡的主樂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樂器之一,亞美尼亞樂器都都克笛。

它的音樂柔和、悠揚,散發著神秘的西域色彩。

長期以來,國人一看紀錄片,總會提到BBC、網飛、HBO、Discovery。

其實,只要下苦功、腳踏實地,我們也可以拍出同等水平的紀錄片。

譬如,《河西走廊》這部紀錄片,可以成為國產紀錄片的天花板。

以它為標準,用一份熱忱之心,就不信拍不出一部佳作。

在油管,我注意到這樣一句話:

“希望中國的紀錄片永遠像《河西走廊》一樣。這樣中國的文化與科學學術就有了希望。我們的下一代就會像美國英國中產孩子沐浴在bbc和discovery紀錄片中一樣享受著中國的紀錄片。”

這是多麼質樸簡單的願望啊~

我懷揣著希望,期盼中國紀錄片爭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