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在農村曾紅極一時的"輩分取名",為何現在也不流行?過時了嗎?

說起族譜,按譜系取名,這個是東亞文化圈特有的現象。按譜系字輩取名已經延續了幾千年,但是近幾十年迅速的沒落,很多人都歸咎於城市化的發展,農村沒落,所以譜系失去生活空間。

在農村曾紅極一時的"輩分取名",為何現在也不流行?過時了嗎?

其實這個問題是有問題的。因為按輩分取名並不是農村的專利。恰恰相反,這個按譜名取名字的做法是世家大族的一個象徵,只是後來王謝堂前燕子飛入尋常百姓家之後就慢慢普及,由上而下進入了普通人家。在古代,族譜是尋找一個家族發展脈絡的唯一有效途徑。憑裡面的字輩就可以制度同姓的人是平輩還是子侄叔伯。

給子孫取名譜序最嚴格的莫過於明清的皇室吧,原名朱重八的朱元璋在取得天下之後給自己的每個兒子的後代都安排好了起名字的順序。

在農村曾紅極一時的"輩分取名",為何現在也不流行?過時了嗎?

譬如後面篡位的朱棣的世系就是這樣的:

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但是到由字輩,也就是朱由檢、朱由榔這一輩就亡國。滿清入關後穩定形勢以後,自康熙起就排下來宗室起名字的譜序:

胤弘永綿奕載溥

溥字輩的溥儀在遜位以後仍然修訂了族譜排名順序。現在依然他們的後裔在按譜排名。但是滿清譜序是要皇帝子系才能按照字輩取名,其他的不能,確切的說是皇帝譜系,不是皇室譜系。

在農村曾紅極一時的"輩分取名",為何現在也不流行?過時了嗎?

那麼農村什麼情況?在一些單姓村莊,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一個祖先,他們村子裡面的男性幾乎都是叔伯兄弟,幾十年以前應該都有統一的名字排序。有統一的祖先牌位、家廟、祠堂等等。但是這一切都是歷史。

在原來時候,儲存家譜的地方一般都是識字的人,在原來識字率不高,族譜的擴散性不大,只能在小圈子中流傳,這一些識字的人往往比較富裕,絕對不會是給人做工的長工。後來,這一些識字的人被作為反動派處理掉了,他們儲存的家譜也幾乎毀滅殆盡。另外一個原因,族譜存放的地方一般是祠堂、家廟,由於後來祠堂、家廟被貼上了封建迷信的標籤,大部分地區被搗毀,他裡面儲存的東西自然而然的消失了。

在農村曾紅極一時的"輩分取名",為何現在也不流行?過時了嗎?

正好在前面沒來得及擴散消失,後面的人大部分都識字又沒有統一的格式的情況下,在個性化思潮的引導下,每個人給自己孩子起名字都是充分表現個性,全部失去了底蘊和意境。幾乎都是千律一篇,更有勝者,恁是創造一堆複姓出來表示平權。歪史覺得這樣很滑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