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都說劉邦這一生最險的時候是鴻門宴,其實是白登之圍

白登之圍,這一件事被視為漢朝的一大恥辱,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被數十萬遊牧大軍包圍,幾乎有了身隕之危,即便後來劉邦撤走,可是仍舊心有餘悸。

公元前201年,和劉邦貌合神離已久的韓王信終於是造反。

但是韓王信很睿智,他並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單獨造反,而是“投靠”匈奴,利用匈奴的力量入侵中原。

此時的匈奴被雄主人物“冒頓單于”所領導,冒頓單于這個人乃是匈奴歷史上的傳奇人物,但是他的“傳奇”和中原文明的“道德”背道而馳,因為冒頓單于的傳奇之路,是透過弒殺他的父親頭曼單于鑄就的。

冒頓單于自立之後,逐漸發動戰爭統一了草原,因此有了足夠的力量抗衡中原。

被韓王信一唆使,冒頓單于心動了,並且大軍入境攻下了大量的土地。

因為這是中原的北方防線,自戰國末期以來,趙國大將李牧,秦朝大將蒙恬都一直在在守護這道防線,隨著韓王信的叛變,匈奴的闖入,中原軍隊北上平亂刻不容緩,這一戰,劉邦自己都親征了。

都說劉邦這一生最險的時候是鴻門宴,其實是白登之圍

雖然冒頓單于將匈奴的力量發揮到了極致,可在軍事實力上,匈奴與中原的漢軍仍舊有著差距。

先是從補給上來說,匈奴自古以來因為遊牧部隊的特徵,註定了他們獲得補給的主要方式便是“打草谷”。

可打草谷也要講究環境,中原北方的耕地,在當時並不多,因此入侵的遊牧部隊,本身也承受著巨大的“糧草”壓力,就光是補給這一點,中原就佔據了絕對優勢。

再者從人數和武器裝備的角度來講,漢軍佔據了最大的優勢,而匈奴是依靠著“野性”來提高單兵作戰能力,可這不可能補起客觀上的差距。

於是乎,漢朝的軍隊北上“驅趕”匈奴,匈奴的部隊只能敗退,在當時的山西一帶地區,幾乎天天上演著漢軍追著匈奴打的劇情。

自漢軍收復了沁縣(古稱“銅鞮”)以後,漢軍連戰連勝,連不可一世的冒頓單于都被打懵了,想象中的勢如破竹沒有看到,反而是匈奴一路失敗。

漢軍的強大在這一戰中展現得淋漓盡致,冒頓單于還想用最強戰鬥力的騎兵來進行對漢軍的包圍,可連他們最強的騎兵,都被大漢騎兵給擊潰。

這讓冒頓單于看不到勝利的可能,論戰術,漢軍方面只會比他更強,論機動性和補給,漢軍亦不落下風,而另一方面,韓王信等叛軍也已經開始退縮,匈奴一方士氣下降。

都說劉邦這一生最險的時候是鴻門宴,其實是白登之圍

因為此前收復了李牧、蒙恬打下的大量北方土地,冒頓單于對漢軍有了錯誤的認知,以為中原的軍隊實力已經衰弱,但一旦正面交鋒,在人數等各方面戰爭因素上,匈奴無法擊潰中原,反而陷入戰爭泥潭。

匈奴在失敗後開始後退,而這個時候,劉邦就從自信變成了“自負”,接下來劉邦的一個決定,直接讓自己陷入了危局。

因為冒頓單于知道無法正面取勝,於是心生詭計,當劉邦派出了“使者”出使匈奴,以此來查探匈奴大本營的“虛實”的時候,冒頓單于將自己在代陽的精銳部隊和馬匹全部收了起來,只剩下老弱病殘,這就給劉邦一種假象:匈奴已經外強中乾,揮手可滅。

劉邦得知了“軍情”後,揚言要帶著軍隊蕩平匈奴,而在另一旁,劉敬百般勸阻,告訴劉邦這肯定是匈奴的詭計,劉邦不聽,還將劉敬以擾亂軍心的罪名逮捕了起來。

這還不算完,劉邦最大的失誤在於,他放棄了大部隊的集團進軍,自己帶著禁軍精銳一馬當先,就這樣,劉邦跑入了匈奴的“圈套”。

冒頓單于本來是想著誘敵深入,但他沒有想到,大漢的皇帝“孤軍深入”,對他來說,這就是一個大驚喜。

其實即便是匈奴埋伏了漢軍,這也並不代表他們就能戰勝漢軍,冒頓單于想的只是在戰爭上打出了一個“平局”,這才有利於日後和漢朝進行政治交涉,可以加大話語權和政治資本。

都說劉邦這一生最險的時候是鴻門宴,其實是白登之圍

可匈奴一方卻沒想到,收到這麼大的一個驚喜。

當劉邦率著親軍來到大同後,於大同城東十里的“白登山”中,匈奴數十萬軍隊對劉邦展開了包圍,這懸殊的兵力差距,讓劉邦陷入了極端的危險,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圍”。

這也是中原王朝鮮有的,在與遊牧民族的戰爭中,出現的劣勢情形。

但幸運的是,劉邦的親軍戰鬥力很強,在匈奴數十萬軍隊的衝擊中,漢軍依舊堅持了下來。

這個情況出乎了冒頓單于的預料,他沒有想到大漢皇帝的親軍如此能夠堅持,而這個時候,四方的軍隊都知道了劉邦被包圍了,頓時全部調轉馬頭,趕往白登山,試圖形成對匈奴的包圍。

白登之圍,每多一天,便讓人絕望一天。

匈奴在迅速消耗著自己的補給,而被包圍的劉邦親軍也是一樣的。

這個時候,匈奴依舊無法拿下劉邦,這也就意味著,在支援的漢軍趕到之前,匈奴必須撤退,而這個道理,劉邦和冒頓單于都默契地形成共識。

於是陳平出了計謀,用了“賄賂”冒頓單于妻子,冒頓閼氏(yanzhi)的計策。

都說劉邦這一生最險的時候是鴻門宴,其實是白登之圍

陳平讓人給冒頓單于的妻子送去了大量的財寶,讓她給冒頓單于“吹”枕邊風,給一個機會讓漢軍順利“脫離”,以此來保持漢匈兩國之間的臉面。

後來匈奴在包圍漢軍的大軍中,果然出現了一個“缺口”,漢軍趁勢帶著劉邦撤離,白登之圍正式解除。

從陳平的計謀中來看,冒頓單于“放過”劉邦,好像是因為他的妻子“誤事”導致的,實際上,冒頓單于也懂得審時度勢,他深知已經不可能殲滅白登山的漢軍,更不可能擒獲劉邦,所以便透過冒頓閼氏的“枕邊風”,給自己一個臺階下。

陳平的計謀,還有著更本質的含義,那就是劉邦和冒頓單于的“和解”。

因為當時的漢軍迅速趕來,而數十萬匈奴軍隊卻對劉邦毫無辦法,連續七天都無法拿下劉邦。

一旦漢軍大軍趕到,匈奴再次面臨的,只會是在之前連續的失敗,當那個時候,即便他們抓住了劉邦,也難逃被圍殲的結局,所以冒頓單于不是不想滅了劉邦,而是根本拿劉邦沒有辦法。

在白登之圍的前後,大漢和匈奴的博弈,本質上是“政治”的交鋒,而不再僅僅是軍事的對抗。

在白登之圍後,冒頓單于清楚地明白,無法滅掉漢朝,因為漢朝有著強大的恢復能力和中原的經濟支援,而劉邦也明白,漢初的國家實力,無法以輕微的代價滅掉匈奴,與其戰爭,不如發展。

於是便有了“大漢和親”的計謀。

都說劉邦這一生最險的時候是鴻門宴,其實是白登之圍

劉邦在回到了都城後,心有餘悸,對於匈奴展現出來的實力,或者說對於匈奴的這一任單于,冒頓單于感到了棘手,因此劉邦採用了“和親”的策略,選擇將大漢的宗室女嫁給匈奴,以此來穩定漢匈關係,給予後代足夠的時間來完成對匈奴的戰略打擊。

而在公元前200年這一個時間點,不論是匈奴不顧一切毀滅劉邦,還是劉邦不顧一切毀掉匈奴,這終究不是發展的好辦法,所以冒頓單于最後的剋制,正說明了他的“政治思維”活躍,不再是不可講理的野獸,而白登之圍,實際上也讓冒頓單于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對於匈奴而言,這未必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