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包公在六十歲壽宴上感嘆無後,兒媳立即下跪:其實您還有一個兒子

包拯六十大壽時,眾人向他祝賀,但他卻失落地說:“兒孫都已病逝,我這個年紀怕是很難再有兒子了。”眾人紛紛上前勸慰。這時,守寡多年的兒媳崔氏突然上前跪倒:“您其實還有一個兒子,如今已有兩歲。”

包公在六十歲壽宴上感嘆無後,兒媳立即下跪:其實您還有一個兒子

包拯

1027年,28歲的包拯考中了進士,正式成為宋朝的一名官員。當時朝廷任命他為建昌知縣,但他顧及家中父母年邁,便請求在家鄉附近任職,朝廷也很人性化地同意了。然而包拯的父母不想讓他離開家鄉,包拯便辭去了官職,回到家中照顧父母。在宋朝當官,俸祿還是挺高的,因此當時有不少人認為包拯辭官不是明智之舉。但也有許多人覺得包拯為了盡孝而辭官,堪為讀書人的表率。父母去世後,包拯又為他們守孝數年。朝廷知道包拯仁孝,多次派人前來徵召,包拯一再拖延,1037年才回到京城,繼續任職。1041年,包拯調任端州知府。端州出產硯臺,所以此前的幾任知府都暗中搜刮硯臺,用來討好當朝權貴。包拯非常鄙視這種行為,所以他在任期間沒有將一塊硯臺拿回家,更別說進獻給朝中官員了。包拯後來回京擔任要職,在職期間多次向皇帝提出合理的建議,並彈劾了不少官員,為百姓做了不少事,贏得了同僚的尊重,也得到了宋仁宗的認可。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好官,卻在晚年遭遇了差點絕戶的危機。

1033年,董氏為包拯誕下長子包繶。

包繶自幼聰明好學,包拯很是喜愛,因此盡心栽培。包拯回京擔任要職後,宋仁宗賜封包繶為太常寺太祝。不過包繶當時年紀尚小,包拯就沒讓他赴任,而是打算等他成家後再說。1052年,

包繶娶淮陽的崔氏為妻,崔氏出身名門,其外祖父乃是擔任過三朝宰相的呂蒙正。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包繶將會在第二年赴任,然後勤勤懇懇地工作,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可偏偏命運弄人,

包繶竟在第二年病死。

人生最痛苦的幾件事中,白髮人送黑髮人絕對排得上前幾。包拯此時已年過五十,再想有兒子著實有些困難,更何況他在長子身上投入那麼多心思,如今全部打水漂,豈能不悲痛?

好在崔氏在包繶病故前生下兒子包文輔。

看著尚在襁褓中的孫子,包拯稍稍振作了些,並將希望都放在了孫子身上。然而禍不單行,

包文輔未滿五歲就夭折了。

接連失去兒子和孫子,包拯悲痛欲絕,好幾天連飯都吃不下。包拯從悲痛中緩過來後,覺得兒媳崔氏也是個可憐人,年紀輕輕就喪夫喪子,以後還要面對孤燈殘枕,於是就勸她改嫁。可沒想崔氏卻執意不從,並表示包家無後,她不忍離開,願替包繶為包拯夫婦盡孝。包拯不好勉強,便讓崔氏留在包家,將其視為親生女兒。

包公在六十歲壽宴上感嘆無後,兒媳立即下跪:其實您還有一個兒子

宋仁宗

當時的皇帝宋仁宗與包拯有相似的悲慘遭遇,他的幾個兒子全部夭折,而且他年紀越大,後宮中懷孕的嬪妃就越少,皇位的傳承成了一個大問題。

為了穩定人心,仁宗只能從宗室中挑選趙宗實作為養子。但養子終歸是養子,所以仁宗雖然知道子嗣艱難,但就是不立宗實為儲君,而是硬拖,等親兒子出生。於是不少大臣催促仁宗早立儲君,但仁宗一概不理。包拯很理解仁宗的想法,所以他也當面勸諫仁宗早立儲君。仁宗不滿地問他:“你想立誰?”包拯回答:“臣勸陛下早立太子,是為了大宋。臣年過六十,也沒有兒子,臣理解陛下,所以陛下不該懷疑臣有私心。”仁宗很是尷尬,只得敷衍道:“這事需要和大臣們再好好商議。”

仁宗直到駕崩仍沒有親兒子在世,最終只能將皇位傳給養子,帶著遺憾和不甘離開人世。而包拯在這方面就有些截然不同了

,因為她的兒媳崔氏替他“找”了一個親兒子回來。

包公在六十歲壽宴上感嘆無後,兒媳立即下跪:其實您還有一個兒子

影視劇照

原來包拯有一名叫孫氏的侍妾,在1056年時被他打發回了孃家。包拯當時並不知道孫氏已懷有身孕

,所以沒有在意孫氏的後續情況。不過細心的崔氏察覺到了孫氏有孕,便瞞著包拯,私下不斷派人給孫氏送去錢財衣物。

孫氏生下男孩後,崔氏在徵得孫氏同意後,偷偷將男孩抱回包家,養在自己房中。

1058年,包拯六十大壽,崔氏認為時機成熟,便將孫氏之事實情相告,於是就有了開頭那一幕。

包拯得知自己竟還有兒子在世,萬分驚喜,當場為兒子取名包綬。

在場賓客見此情形,紛紛向包拯賀喜,稱包家不僅後繼有人,還有個好兒媳。包拯看著兒媳和懷中的兒子,感動地淚流滿面。包拯為人正直,為官清廉,若是真的絕後,那絕對會讓世人難以接受。好在包拯最終老來得子,讓包公的故事有了一個圓滿的結局。而崔氏終身不改嫁,替丈夫盡孝,還撫養丈夫的弟弟,也算是一段感人的故事了。另外,後世文學作品中“嫂娘”的原型便是來源於崔氏。

參考:《宋史》、《續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