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他從未有過軍旅經歷,卻把邊塞詩寫得有聲有色,豪情不輸高適岑參

對此,作為看客的你,有什麼不一樣的想法和意見嗎?歡迎點評哦

喜歡娛樂八卦的朋友們,來看小編的文章,一定不會讓你們失望的!

投筆從戎最成功在的例子就是班超,他的華麗轉身為後世文人所效法和嚮往。李賀曾道“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各書生萬戶侯”,真是一腔憤恨。其實,在唐代,還有一位因未能踏上疆場而心生遺憾的詩人,他就是楊炯。

他從未有過軍旅經歷,卻把邊塞詩寫得有聲有色,豪情不輸高適岑參

《從軍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他從未有過軍旅經歷,卻把邊塞詩寫得有聲有色,豪情不輸高適岑參

楊炯是“初唐四傑”之一,後人評價他們四人詩歌特點有“王勃高華,楊炯雄厚,照鄰清藻,賓王坦逸”的總結。我們今天賞析的這首詩就契合了楊炯的“雄渾”。

起句就見崢嶸。“烽火”直指“西京”,一個“照”盡顯戰事緊急,戰爭的烽火已經照亮了長安,氣氛十分緊張。由“烽火”引發出志士心中的“不平”。首都告急,書齋苦讀的學子心不平靜,躍躍欲試,愛國情懷可見一斑。

他從未有過軍旅經歷,卻把邊塞詩寫得有聲有色,豪情不輸高適岑參

頷聯:承接首聯。荀子有“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既然心中已是不能平靜,那就投軍報國,參加戰鬥。但是,詩中卻省略了報名參軍的過程,沒有像《木蘭詩》那樣“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的準備工作,而是直接起兵。手握兵符的將軍辭別了皇帝,那就是出征開拔,接著就是直達前線,團團圍住敵營。也沒有《木蘭詩》的“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把行軍過程也統統省略。這種跳躍式的發展,既展示戰事的緊急和戰鬥場面的激烈,還表現了戰士一往無前的精神,也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他從未有過軍旅經歷,卻把邊塞詩寫得有聲有色,豪情不輸高適岑參

“牙璋”和“鳳闕”相對,典雅而穩重,隆重莊嚴的出征場面;“鐵騎”和“龍城”相應,龍爭虎鬥的戰爭氣氛,威猛勇敢的進攻圖畫。

從開拔到合圍,對仗工整。不僅前後句相對,而且單句內也相對,十分難得。

他從未有過軍旅經歷,卻把邊塞詩寫得有聲有色,豪情不輸高適岑參

頸聯:戰鬥場面。沒有從正面著筆,寫將士們如何英勇作戰,而是從側面,選取了戰場上很有代表性的物象——旗、鼓。前句從視覺出發,大雪之中旌旗暗淡;後一句從聽覺出發,大風之中鼓聲嘈雜。頂風冒雪,儘管環境惡略,將士們仍然捨生忘死,奮勇殺敵。不正面寫戰鬥,但戰鬥的場面卻如立眼前。

他從未有過軍旅經歷,卻把邊塞詩寫得有聲有色,豪情不輸高適岑參

尾聯:受到這種感染,學子心生感慨:寧願做個馳騁沙場的下級小軍官,也不要做個老守書齋的讀書人。艱苦激烈的戰鬥,反激起書生的愛國情懷。報國之心,豪情之志,充滿了個人英雄主義精神。

這一聯仍然對仗工整,收的是雄渾豪邁,氣壯山河。很有祖詠“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的氣魄。

他從未有過軍旅經歷,卻把邊塞詩寫得有聲有色,豪情不輸高適岑參

“從軍行”是樂府舊題,而且我們都知道,律詩是“沈宋體”,到武則天時才定型,在初唐還沒有形成。但楊炯的這首詩卻是一首標準的格律詩,這在當時是很少見的。另外,它一掃初唐宮體詩的浮華空洞,以剛建的筆鋒,昂揚的氣勢描繪了一幅戰鬥的畫卷,真難為了從未到過邊塞,沒有當過軍人的楊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