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一句話毀一生前途,這人講真話,付出的代價也太大了

戴熙:講真話被罷官

◆ ◆ ◆

文 |石祿生

01

在中國古代官場上,敢於說真話的官員,往往結局不太好。這是由古代封建政治體制,以及中國式的人情社會特點所決定的。尤其是越接近皇帝的大臣,越是逃不開上述規律。

一句話毀一生前途,這人講真話,付出的代價也太大了

真正能常伴帝君左右的,都是些八面玲瓏,善於察言觀色的人精,他們是天生的“政治家”,只要打好情商這一副牌,就能左右逢源,逢凶化吉。在他們眼裡,話術沒有真假之分,只有好聽難聽之分。他們永遠把握一個原則:只講好聽的話。

當然了,敢說敢言、只說真話的官,也不是從頭到尾都處境不佳,而是階段性地好一陣壞一陣,但最終大多以處境慘淡收尾。原因很簡單:

一句話毀一生前途,這人講真話,付出的代價也太大了

起初的時候,他們說的真話,總有些會說到朝廷上司或皇帝的心坎裡去,而且也不是所有的真話都是難聽的,有的真話也可以很悅耳。即便彼時說出來的真話,也屬於“忠言逆耳”型別,開始的時候也都容易被接受。

退一萬步講,貴為帝君者,總不至於心理太脆弱,就算是礙於情面,一開始也得對講真話的人予以鼓勵。所以,大凡“直言不諱”、“為民請命”、“忠君逆言”的官員,一開始都是受到了某種形式的鼓勵或嘉獎的,這是他們處境尚佳的時候。

但是,講真話的官員,一旦第一次說出了逆耳式的諫言,真的刺激到了帝君,禍根就此埋下。若能有所察覺或自律,就此打住,改變說話風格,尚可無虞。否則,什麼時候引爆這顆地雷,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一句話毀一生前途,這人講真話,付出的代價也太大了

前面鋪墊了這麼多,就是為了引出本文的主人公,清道光年間一個叫做戴熙的皇宮裡的高官。根據歷史記載,戴熙因說真話得罪皇帝的次數並不多,但就有那麼一次,刺激到了道光帝,結果就痛失大好前程了。這個教訓過於慘重,所以筆者在前面詳述講真話的演變趨勢,大有必要,——這幾乎是一個理論基礎。

02

戴熙是浙江錢塘人,道光十二年的進士。到了道光十八年(1838),不到四十歲的戴熙,已經入直南書房了。這是一次了不得的權力進階。

一句話毀一生前途,這人講真話,付出的代價也太大了

戴熙

有必要解釋一下。清代皇宮有一個上書房,還有一個南書房。它們有什麼區別呢?這麼說吧,上書房是皇太子讀書的機構,大臣若能在此就職,等於進入了未來的權力通道,畢竟皇太子遲早要成為皇帝的。

一句話毀一生前途,這人講真話,付出的代價也太大了

而南書房則是皇帝本人的文化會所,帝君在此閱讀、吟詩、作畫等,皇上所有跟文學相關的文藝活動,都在此進行。可想而知,在此當值的大臣官員,跟皇帝本人的接觸頻率有多高,接觸距離有多近。進入南書房,相當於進入了大清權力核心圈子。

南書房是由康熙皇帝設立的,因為他意識到,滿清政權要統治好漢族人口占絕大多數的中國,皇帝本人必須要通曉漢文化亦即儒家文化。因此,凡是在南書房值班的大臣,都是清一色的漢族官員,而且是進士出身的貨真價實文化人。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清末。

一句話毀一生前途,這人講真話,付出的代價也太大了

顯而易見,戴熙就是憑藉自己的真才實學進入南書房的。所謂“入直南書房”,就是進入皇宮,在南書房當值的意思。所以,戴熙是一個真正在皇宮裡上班的人,而且成天在南書房陪伴道光皇帝,其權力視野可見一斑。

戴熙不但陪道光皇帝讀書,更重要的是,他能詩善畫,書畫水平達到了大家級別。也因如此,道光年間皇宮裡的書畫,大多出自戴熙的手筆。道光皇帝本人也喜歡賞畫,所以對戴熙益發看重。

一句話毀一生前途,這人講真話,付出的代價也太大了

經在南書房跟道光皇帝密切接觸一段時間,被後者視為“愛卿”之後,同一年,戴熙被派往廣東歷練,任廣東學政。這一任命,飽含了道光皇帝的政治用意。

筆者在以前的文章裡介紹過,一個省的學政屬於京官範疇,類似於欽差大臣,他的朝廷級別跟巡撫幾乎是平起平坐的。總督、巡撫、布政使等,處理本省軍政事務,通常要跟學政商量著來。

道光十八年,皇帝已經意識到了鴉片在中國肆虐的危害,禁菸的念頭呼之欲出。儘快將林則徐派往廣東禁菸,早在道光帝的計劃之中。此時先行將他信任的戴熙派往廣東任學政,就是為了後一步讓他密切配合林則徐領導禁菸。

一句話毀一生前途,這人講真話,付出的代價也太大了

果不其然,同年11月,道光將林則徐派往廣東禁菸。關於林則徐禁菸,這段歷史大家都熟悉了,不贅述。關鍵要指出一點鮮為人知的歷史事實:時任廣東學政的戴熙,在諸多方面配合了林則徐的禁菸工作。

戴熙在廣東的任職經歷,包括輔助林則徐禁菸,我們都略過不談。重要的是,要強調一個細節:戴熙前往廣東任職臨行前,道光皇帝苦口婆心對他說了這麼幾句話:“古人之作畫,須行萬里路。此行遍歷山川,畫當益進。”

皇帝說的話通俗易懂,就是鞭策戴熙多走多看,進一步提升繪畫水平。這是公事公辦之言嗎?當然不是。這句話簡直飽含了一個皇帝對一名臣子的寵溺之情。

一句話毀一生前途,這人講真話,付出的代價也太大了

另外這話聽著就有潛臺詞,道光皇帝的意思是:等戴熙完成廣東的使命,順便提高了畫技以後,有朝一日,還要讓戴熙回南書房陪他賦詩作畫。事實證明,多年以後,戴熙果然回到了南書房。

03

關於戴熙的官場簡歷,我們長話短說。

本來道光皇帝想讓他完成廣東學政的任期,就回到皇宮的。但戴熙或許另有想法(厭倦了陪皇帝讀書也未可知),又或許他真的就這麼孝順,反正他等學政任期一結束,就提出了要求:“請求終養。”什麼是終養呢?就是回家奉養年老的父母。

一句話毀一生前途,這人講真話,付出的代價也太大了

這種以盡孝心為說辭的話,不管是不是出於真實目的,皇帝都不好反對。畢竟大清政權,也要以儒家文化治天下,違背孝道精神的事,皇帝也不敢輕易做。就這樣,戴熙回老家待了些年。

等戴熙回到官場時,已經是道光二十五年了。他先是復任廣東學政一段時間,道光二十六年被皇帝“逮回”京城任內閣學士去了。離開廣東前夕,他提筆寫下了“歲進士”這塊匾。

一句話毀一生前途,這人講真話,付出的代價也太大了

清·道光二十六(1846)年 【歲進士】匾 戴熙題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到了道光二十八年,戴熙任兵部侍郎,距離大清權力中樞更進一步。重要的是,道光終於提出了他的真實想法:“戴愛卿還是兼值南書房吧。”

由於是兼任南書房的職務,戴熙沒有理由拒絕。於是,戴熙重回南書房。熟悉的味道,一樣的配方。但戴熙的想法卻未必跟以前一樣。

怎麼說呢?以前入直南書房是正職,現在只是兼任,他不想在這方面耗費太多心力。戴熙認為,自己的真正職責,是兵部的事務,那才是事關國家的大事。進士出身的文人,哪個不想參與歷史的宏大敘事呢?所以,他明顯的,把心思放到了大清軍務領域。

一句話毀一生前途,這人講真話,付出的代價也太大了

問題是,在道光皇帝看來,軍政事務自有軍政大佬們管轄,他之所以看重戴熙,無非是南書房那點事。如此一來,君臣之間的罅隙,就在心裡埋下了根。後來戴熙因在軍政事務方面說真話,得罪了道光皇帝,其背後的根本原因,在筆者看來,恰恰是因為戴熙對南書房事務的不重視。

話不多說,直接上主料。眾所周知,林則徐禁菸之後,中英的矛盾更深了。英國人挾軍隊勢力,試圖在廣東入城、入境,而大清軍民竭力阻止。

雙方僵持了數年,談判了多次,到了道光二十九年(1849),最終英國人決定暫時不提這事了。為什麼呢?因為廣東民風彪悍,全民抵制英國人,英國人也怕了:“水能載舟,亦能煮粥。”帝國主義勢力,最怕的就是民意的力量。

問題是,道光皇帝以為英國人的暫時退卻,是兩廣總督徐廣縉,和廣東巡撫葉名琛的功勞,對他們大行嘉獎。道光皇帝覺得,英國人對廣東的威脅,宣告解除了。

一句話毀一生前途,這人講真話,付出的代價也太大了

很有可能,徐廣縉和葉名琛誇大了自己的作用,又或許他們誇大了民眾的震懾作用。不管是哪一種情況,戴熙都認為不符合實際情況。他作為在廣東任職多年的前學政,自認為很瞭解廣東的情況。

於是戴熙就跟道光皇帝說了:“不管是廣東民眾還是官兵,都不能長期阻擋住英國軍隊。英國人只是暫時退卻。我們應該從舉國戰略的層面,深謀遠慮,未雨綢繆。想好應對英國人的良策。”

04

看吧,就這麼一件事,戴熙的真話之辭觸到了道光皇帝的心理機關,後者簡直火冒三丈。筆者認為這其中有兩點微妙之處:一是戴熙的危言之說,打到了道光皇帝好大喜功的顏面;二是戴熙在南書房消極,而在兵部事務中積極,也令道光帝心生不快。

一句話毀一生前途,這人講真話,付出的代價也太大了

不管怎麼說,就這麼一件在我們今人看來再正常不過的講真話事件,戴熙被道光皇帝打入了“冷宮”。

站在戴熙的角度立場看,身為大臣,今天被皇帝重用,明天失去重用,都是正常之事,不但能接受,也有心理準備。關鍵是,褒獎也好,貶官也好,他希望道光皇帝快人快語、公開宣佈就好了,沒什麼大不了的。

但戴熙作為一個直言之人,顯然沒有意識到,道光皇帝的思維方式跟他完全不一樣。道光皇帝的怒,並不是掛在臉上的。道光皇帝採取陰柔大法,讓戴熙下不來臺:

一句話毀一生前途,這人講真話,付出的代價也太大了

道光帝先是下旨要求,皇宮上下整頓書畫作品,尤其是寫有貼體詩的書扇,一律焚燬。而這些貼體詩,基本都是戴熙寫的,畫也是他畫的。什麼是貼體詩?用近代文化大家周作人的話來說:“試帖比八股要古得多,而且他還是八股的祖宗。”

也就是說,貼體詩很考驗古文功力,但其實很死板,處處講韻律對仗,估計道光皇帝難以掌握貼體詩的竅門,也欣賞不來。所以道光帝在震怒之下,首先想到的整治戴熙的手段,是拿他的書畫作品開刀。可見,為了南書房那點事,道光對戴熙積怨已久。

其次,道光皇帝又命南書房的人書寫一批皇宮用的匾額。以往這種事,戴熙都是當仁不讓的主筆。但道光皇帝特意指派另一個南書房的大臣來書寫,並交待此人,萬萬不可交給戴熙書寫,理由是:“戴熙經常寫錯別字。”怎麼說呢?這個理由令人啼笑皆非。

一句話毀一生前途,這人講真話,付出的代價也太大了

戴熙當然也知道,這是一個訊號:道光皇帝要疏離他了。表面上是因為他在中英對峙事件上講了真話,或發表了不見得對、也不見得錯的意見,但真實的原因,誰知道呢?戴熙也懶得去猜測了。文人的風骨,無論如何還是要保留的。於是他索性請求辭官。

誰知道道光皇帝更怒了,他的本意是要戴熙服軟,但後者卻以辭官應對。事已至此,君臣雙方誰都沒了退路,無可挽回。道光帝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再降了戴熙的官品,讓他在三品京堂的官品級別上隱退了事。

三品京堂,對一個隱退養老的前官員來說,這個級別也算不低了,待遇水平至少衣食無憂。這也算是道光皇帝對戴熙僅留的一絲溫情吧。

最後說一說戴熙的晚年境況:

咸豐年間,太平軍攻打杭州城,本在杭州老家衣食無憂、閒散養老的戴熙,以一個“退休老幹部”的大清政治覺悟,奮起抵禦。

一句話毀一生前途,這人講真話,付出的代價也太大了

他不但親自帶頭並號召鄉紳們捐款捐物,組建民團對抗太平軍;還積極為浙江官府出謀劃策,在軍事上為清兵出了不少主意。後來他更是率領民團親臨前線,加入戰鬥。杭州城被太平軍攻破後,戴熙帶領弟弟、兒媳、外甥等投水自盡。

筆者想說,戴熙對大清皇權的忠心,以及他本人的結局,實在是令人唏噓。無關是非,僅僅是出於對歷史的慨嘆。而戴熙的人生際遇,也是古代封建帝制環境下特有的現象。自民國初期新文化運動以來,講真話已然成為深入人心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