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六尺巷"相傳百年,這樣一條再普通不過的古道,因何而出名?

說到著名的“六尺巷”,估計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它位於安徽省桐城,是當地負有盛名的一個地方,每年到這裡參觀旅遊的遊客絡繹不絕。

根據相關資料的記載,六尺巷位於安徽桐城西南位置,全長只有100米,寬度2米,始建於清代康熙年間,

從這個規模來看,無疑就是一條再普通不過的古道,為什麼會引起全國人民的注意成為旅遊聖地呢?這裡有什麼樣的故事和傳說?

一、六尺巷背後的故事

1、兩個大戶的爭鬥

去過安徽桐城著名的六尺巷,就一定知道這條小巷的南邊是清代名臣張英的府邸,而小巷的北邊則是吳氏家族的宅院。之所以有了現在的六尺巷,其實是北邊的吳氏家族翻蓋宅院的時候引起的。

也就是說這條巷子在清代康熙年間是不存在的,不過這絲毫不會影響六尺巷聲名遠播,這條巷子的南邊原本住著大臣張英和他的後人們,當時張英官拜朝廷文華殿大學士,還身兼禮部尚書,是妥妥的實權派一品大員,也是康熙帝身邊的肱股之臣。

而巷子另一邊的吳家在當地也是知名的富戶,過去的兩家其實只是一牆之隔的鄰居,完全沒有六尺這麼遠,那究竟發生了什麼,才有了現在的六尺巷呢?

"六尺巷"相傳百年,這樣一條再普通不過的古道,因何而出名?

相傳有一年吳家要翻蓋自家的祖宅,這個時候就牽扯到了兩家之間的那堵牆,吳家認為這堵牆是自己的,張家也同樣一口咬定是自己的,

就這樣,為了一堵牆兩個大戶人家激烈的爭吵起來,吳家認為自己有的是錢,張家覺得自己勢力大,誰也不願意退讓,還為這事打起了官司。

2、宰相的一首詩

地方官不管是身份還是地位都不如這兩家的主人,一時間誰也不敢得罪,就反覆的出面調解,但是始終沒有達成共識。這件事越鬧越大,在民間的影響也越來越廣,張家為了快速了結這件事,就給朝中的張英寫信,意思就是吳家要把牆佔為己有,你一定要給家裡出口惡氣。

"六尺巷"相傳百年,這樣一條再普通不過的古道,因何而出名?

張英收到家裡的信看罷之後,明白了是宅基地引起的糾紛,這在當時的鄉下很是普遍,歸根結底還是以前的先人們沒有在這方面形成文字性的契約,這樣就沒有主權之分,遇到爭議自然很難判斷誰對誰錯。

張英畢竟是一朝重臣,眼界和格局還是有的,他覺得大家都是鄰居,抬頭不見低頭見,還是不要弄得太尷尬。

張英沒有用自己手中的權利壓制吳家,而是在給家人的回信中寫了一首詩:“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尤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首詩什麼意思呢?

張英認為兩家的爭執不就是因為一堵牆嗎,咱們家讓給他幾尺地又有什麼大不了的,這樣事情不就很好解決了嗎?

其實這件事也可以看做是張英給家人們上了一堂“人生哲學課”,意思是凡事不要過於斤斤計較,人活著的時候只知道爭來爭去,到去世的時候還不是迴歸到起點,一無所有嗎?

"六尺巷"相傳百年,這樣一條再普通不過的古道,因何而出名?

至於什麼是你的,什麼是我的有什麼意義呢?偌大雄偉的長城,幾千年過去了還在那裡,可是當年修長城的秦始皇在哪呢?還能夠看得見嗎?這都是過眼雲煙,生命沒有了,一切也就沒有意義了。

二、六尺巷存在的意義

1、六尺巷的出現

張英給家人的這封回信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他的後人們看畢立刻領悟了其中的意思,既然老爺子發話了,那就沒什麼可猶豫的了,於是張家人主動找到吳家人,說明了來意,並且最終讓出三尺之地給吳家,盡顯名臣之家的大度和風範。

吳家一看張家這個態度,自己也感覺道義上站不住腳,愧對這個多年的老鄰居,於是同樣也讓出了三尺之地,這樣也就形成了著名的六尺巷,

如今我們來到這裡,在小巷之前就立著一塊牌坊,上面鐫刻著“禮讓”二字。

這個發生在清代的兩家人之間的小故事,雖然不是什麼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但卻對世人有著很深刻的警醒之意,六尺巷的存在告訴我們,做人一定要懂得寬容他人,禮讓他人,不要為了一點眼前的小利益就與別人發生爭執,結下仇怨,這樣對人對己都沒有任何的好處。

"六尺巷"相傳百年,這樣一條再普通不過的古道,因何而出名?

這個故事距今已經過去了數百年的時間,但仍舊具有很重要的道德意義,比如從新聞上我們仍舊不時看到因為土地房屋問題引發的糾紛,其中輕則對薄公堂,重則大打出手鬧出人命,當大家遇到這樣的事情,不妨想象張家和吳家六尺巷的故事。

2、其他的版本

另外再說一下,關於六尺巷的來歷和背後的故事,大家比較公認的就是上面講到的這一個,不過根據考證各方資料以及參考民間傳說,其實六尺巷的來歷還有其他的版本。

第一個是褚人獲在作品《堅瓠集》中記載的,主人公並非清朝名臣張英,而是生活在明朝的翰林舒國裳。

"六尺巷"相傳百年,這樣一條再普通不過的古道,因何而出名?

故事的情節基本和張家吳家那個版本一樣,但是回信的內容變成了:“紙紙家書只說牆,讓渠徑寸有何妨?秦皇枉作千年計,今見城牆不見王!”根據考證舒國裳是南昌人,真實性存疑,不過這算是已知最早的版本。

第二個關於六尺巷的版本比舒國裳版本要晚上一些,記載的也是發生在明朝的一件事,不過發生的地點是在河南的安陽境內,主人公是明代嘉靖年間的尚書郭樸,民間人稱東野先生,故事的情節橋段和張英版、舒國裳版完全一致,甚至回覆的詩句也和張英的一模一樣,根據考證,記錄這個故事的作者為葉廷秀,是明代天啟年間的進士。

總體來看三個版本都基本一樣,目前尚不能明確查證哪個是最早的版本,哪個又是最真實的版本,不過從現在來看,這些已經不再重要,反而是故事帶來的人生道理,更應該被我們大家關注和學習。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