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韋小寶的師父陳近南,如何追隨鄭成功父子是被鄭克爽害死的嗎

昨天有小主說關注了後變漂亮了,你們相信嗎,反正我是信了

在這個夏日炎炎的季節,小編還能和你們一起分享娛樂圈的的趣事,真的很開心哦!

陳近南,本名陳永華,陳永華(1634年-1680年),字復甫,抗清名將,明朝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今漳州臺商投資區石美村)人,明末舉人陳鼎之子。陳永華十五歲時,其父任同安縣教諭。清兵下福建時,陳鼎自殺。鄭成功在廈門開府時,陳永華才二十三歲,後得兵部侍郎王忠孝推薦,與鄭成功論政。陳永華對鄭成功發表見解、分析未來,深得鄭成功的賞識,並譽“永華乃今之臥龍也”,授予“諮議參軍”之職,委為其子鄭經之師,日後便成為鄭家麾下的謀將。

追隨鄭經

康熙元年(1662年、南明永曆十六年),鄭成功攻克臺灣,授予諮議參軍。同年五月,鄭成功病死臺灣,其子鄭經繼位。鄭經很是倚重他,軍國大事必詢問他。

韋小寶的師父陳近南,如何追隨鄭成功父子是被鄭克爽害死的嗎

康熙三年(1664年、南明永曆十八年),鄭經在金門、廈門被清荷聯軍擊敗,退往銅山島。這時人心不穩,投降清朝的人很多,就連鄭經身邊也有人力勸降清。但是陳永華和洪旭勸說鄭經, 投降的人很多都是奴僕、商人之類,謊報是明鄭的官員,才得到清朝優厚的賞賜。萬一投降後,得到的待遇不理想,那可是會被當作笑話看。鄭經於是放棄投降的念頭,退往臺灣,並且將國政都交給陳永華處理。

大興文教

康熙四年(1665年、南明永曆十九年),陳永華向鄭經提出了“建聖廟,立學校”的建議,認為這刻不容緩。但是,鄭經的回答卻是“荒服新創,不但地方侷促,而且人民稀少,姑暫待之將來”,認為此事為之過早。陳永華引經據典,力陳教育之重要。他認為,臺灣沃野千里,遠濱海外,民風淳樸,如果可以舉薦有才能的人來輔佐政事,,經過一段時間的教養生息,便可以趕上中原地區。所以,應當擇地建立聖廟,設立學校“以收人才,庶國有賢士,邦本自固,而世運日昌矣”。鄭經被說服,同意設立學校,發展臺灣文教事業,並授命陳永華負責有關事宜。

陳永華於是建立了一套自上而下較為完整的教育體系:全臺設立“國子監”,作為臺灣最高學府,各府、州、縣分別設立“府學”、“州學”、“縣學”。此外,還要求高山族同胞居住區的各社也要設立“小學”,由此方便高山族子弟入學受教育。同時,為了減輕高山族同胞的負擔,陳永華鼓勵他們送子入學,特地規定,凡是高山族子弟“就鄉塾讀書者,蠲其徭役”。把教育與選拔人才相結合,而且大力推行大陸的科舉制度。在此之外,規定臺灣境內兒童必須“八歲入小學,課以經史文章”。他還推行三年兩試,“照科、歲例開試儒童以提高教育水平。他還推行了舉薦人才的制度,州試有名送府,府試有名送院,院試取中,便可以準充入太學,仍按月月課。然後,三年取中試者,補六官內都事,擢用升轉”,成為官員。

不久之後,陳永華在承天府寧南坊擇地開始建造聖廟學院。康熙五年(1666年、南明永曆二十年) 春正月,聖廟建成,旁建明倫堂。三月,又建學院,陳永華親任主持,聘請禮官葉亨為國子助教。由於在學校初建,中原文化。同年,他又主持修建了臺灣第一所孔廟,大力發展教育事業。

晚年逝世 康熙十三年(1674年),由於發生了三藩之亂,清廷因為無暇東進,鄭經與耿精忠會師伐清,鄭克臧監國,陳永華以東寧總制使留守臺灣輔佐。

幾年之後,清廷處理完內陸叛亂之後,開始著手處理臺灣事務,加之鄭經在軍事上不利,從大陸撤退,陳永華自慚護駕西征無效,十分心憂。

康熙十九年(1680年)六月,鄭經退返臺灣,陳永華被當權者馮錫範、劉國軒排擠,陳後為馮錫範所騙,辭去總制與勇衛,退居龍湖巖(今臺南市六甲區赤山龍湖巖)。 同年七月逝世,後葬於天興州赤山堡大潭山(今臺南市柳營區果毅村)。後來清朝把他的骸骨遷葬回泉州,遺留一小部分在原位。在他死後,臺灣鄭氏朝廷給他諡號“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