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為了幾口剩飯剩菜,雍正連下兩道聖旨,小題大做還是另有深意?

大家好,我們的集散化小倉庫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作者:金滿樓

中國人一向以勤儉節約、珍惜糧食為美德,即便貴為天子,也概莫能外。明代餘繼登《典故紀聞》中載,明成祖朱棣某日上完早朝後巡視皇城,見太監用白米餵雞而勃然大怒,他厲聲訓斥曰:“此輩坐享膏粱,不知生民艱難而暴殄天物不恤。論其一日養牲之費,當饑民一家之食,朕已禁之矣。爾等職之,自今敢有復爾,必罰不宥!”隨即,糟蹋糧食的太監被重打二十板並枷號半月,以示懲罰。

《庭訓格言》中,康熙皇帝也曾這樣教導後代子孫:“夫天地之生成,農民之力作,風雷雨露之長養,耕耘收穫之勤勞,五穀之熟,豈易易耶?……奈何世之人惟知貴金玉而不知重五穀,或狼籍於場圃,或委棄於道路,甚至有汚穢於糞土者。輕褻如此,豈所以敬天乎?夫歉歲谷少,固當珍重,而稔歲谷多,尤當愛惜。”

中國人一向敬畏自然,視天地為衣食父母,但世事無常,天地萬物也有限數。如豐年之後,難保出現災年,唯有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不懼凍餒;若是取之無度、用之無節,則難免有忍飢挨餓的一天。俗話說得好,人無儉不立,勤儉節約不僅是一種個人美德,更應該成為生活中的習慣。《朱子家訓》中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這句警世名言,應該成為國人之家訓,代代相傳。

為了幾口剩飯剩菜,雍正連下兩道聖旨,小題大做還是另有深意?

明清時期,京城食用的糧食大多從南方經大運河運來,時稱“漕糧”。由於運輸成本高昂,一石糧食往往費銀數兩,而有些八旗兵丁“不知運糧之艱,既得糧米,因暫時有餘,遂賣銀錢,以供幾次飽餐醉飲。及米不繼之時,妻子又皆不免飢餓。”因此,康熙皇帝在放米之時屢降嚴旨,嚴禁賣米與奢費,可有些人認為這不過是尋常小事而嘖有煩言,康熙則駁斥說:“米者養人之本,為人上者,不留心省察,可乎?”

作為帝王,康熙從不認為節儉是小事,他曾說:“世之財物,天地所生,以養人者有限。人若節用,自可有餘,奢用則頃刻盡耳,何處得增益耶?朕為帝王,何等物不可用,然而朕之衣食,毫無過費,所以然者,特為天地所生有限之財而惜之也。”

再說漕糧。《北京漕運及倉場》中記載了這樣一則小故事:某次雍正皇帝前往張家灣碼頭巡視漕運,見稻穀散落一地,一個船工甚至將漕船甲板上的稻穀直接掃入河中。雍正看後十分生氣,他上前攔住怒斥道:“漕糧歷經數千裡才運至京城,理當珍惜,如何能這樣糟蹋?”船工聽後,卻不以為然地說:“漕運糧谷何止千石萬石,又何必在乎這一點呢?”雍正聽後,立即派人傳來船主將此船工押解京城法辦,這艘漕船也被永遠禁止從事漕運營生。接著,雍正又傳旨於通州漕運衙署,警告今後要再糟蹋浪費漕糧的話,定當嚴懲不貸!

為了幾口剩飯剩菜,雍正連下兩道聖旨,小題大做還是另有深意?

以上故事,可能出自野史,但要說雍正珍惜糧食,那是出了名的苛刻。事實上,就為了處理剩飯剩菜的問題,雍正就曾專門下了兩道聖旨。第一次是在雍正二年(1724),雍正給御膳房下旨:“凡粥飯及餚饌等食,食畢有餘者,切不可拋棄溝渠。或與服役下人食之。人不可食者,則哺貓犬。再不可用,則曬乾以飼禽鳥,斷不可委棄。朕派人稽查,如仍不悛改,必治以罪。”

這道旨意,雍正交代得清清楚楚,剩飯剩菜不許丟棄,可以給服役下人吃;如果人不吃,就用去喂貓;如果貓不吃,就曬乾後拿去喂鳥,總之不能浪費。雍正還特別警告說,我會派人不時檢查,誰要是違反,必定治罪。

或許因為執行的情況並不怎麼樣,雍正在三年後再次就浪費糧食的事發出上諭:“朕從前不時教訓,上天降生五穀,養育眾生,人生賴以活命,一粒亦不可輕棄。……朕屢屢傳過,非止一次。恐日久懈怠,爾總管等再行嚴傳各處首領、太監,見有米粟飯粒,即當撿起。……如有輕棄米穀者,無論首領、太監,重責四十大板。如爾等仍前縱容,經朕察出,將爾總管一體重責。”

為了幾口剩飯剩菜,雍正連下兩道聖旨,小題大做還是另有深意?

看來,雍正對節約糧食這事是要常抓不懈,一抓到底了。身為皇帝,對剩飯剩菜這樣的的小事如此重視,這在中國五千年史上也算是絕無僅有了。

所謂“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中國是個大國,也是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如不能居安思危,難免有後顧之憂。古人寫詩說,“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惟有豐年不忘饑饉,珍惜每一粒糧食,才能做到有備無患。

又如“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些詩句,都是古人重視糧食安全的警句。人種糧、糧養人,從這個角度上說,珍惜糧食就是尊重勞動、敬畏自然的體現,惜糧就是惜福。(已刊發,請勿轉載)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