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權杖、魔杖、仙女棒……西方人為何這麼喜歡棍子?

本 文 約 6700 字閱 讀 需 要 17 min電影《指環王》中,有一位身穿長袍、手持棍杖的老人——甘道夫(Gandalf)。在作者托爾金所構造的由人類、精靈、矮人等族群團結起來遠征“魔戒聖戰”的中土世界,甘道夫扮演著“中樞”角色:他是宇宙神明之一、他推動著主人公引領人類重新團結、他的關鍵決策數次扭轉戰局走勢、他的加入使得實力懸殊的對戰雙方有了勝負懸念……灰袍巫師時期的甘道夫。來源/電影《指環王1》片段甘道夫這一角色,起源於北歐神話中的同名人物。在北歐諸神的傳說《詩體埃達》(The Poetic Edda)中,“甘道夫”的名字源於古諾爾斯語單詞“gandr”(魔法杖)和“álfr”(精靈)的結合,意為“揮舞著魔杖的精靈”。有趣的是,隨著劇情的發展,甘道夫手裡的棍子也迎來了“更新換代”。白袍巫師時期的甘道夫手持不同的權杖。來源/電影《指環王2》片段灰袍巫師甘道夫手裡的粗糙木製權杖,在西拉克西吉爾峰擊殺炎魔之戰中,隨著甘道夫墜入深淵。後來,甘道夫被“眾生萬物之父”伊露維塔(Eru Ilúvatar)復活,“升職”為白袍巫師,權杖也變得通體純白、精美尊貴了起來。事實上,我們能在許多文學、繪畫和影視作品中發現“杖”的存在。例如,在J。K。羅琳的魔法世界中,魔杖是魔法師施展法術的工具,如果沒了這根細細小小的棍子,咒語就不可能實施。否則,你能想象伏地魔高喊著“Avada Kedavra(阿瓦達索命)”的同時手裡卻空落落的樣子嗎?伏地魔與哈利決鬥。來源/電影《哈利·波特》截圖實際上,“杖”的歷史比我們想象得要久遠。從輔助行走的生活用具,到國王尊貴的權杖、主教履行司祭之職的法杖,再到歐洲紳士手中的“文明棍兒”、魔法世界中專屬於巫師的魔杖……這些不同時期、不同世界觀下的“棍子”,有著怎樣的傳統?為何被西方人如此鍾愛呢?“杖”的起源:權力的密碼《說文解字》曰:“杖,持也。凡可持及人持之皆曰杖。”杖本是一種用來幫助人類行走的生活工具。然而,在世界的某些地方,杖卻在社會生活中衍生出一種特殊的功能,成為權力的象徵,被掌握世俗、宗教、軍事等權力的統治者用來表明自己是上述權力的擁有者。具有這種功能的杖也隨之被稱為“權杖(Scepter)”。所謂“權杖”,是古代貴族和統治者用來表達權力和地位的長棍器物,也是巴別神系中最古老的器物式神顯之一。它的柄往往由木頭製成,易腐爛,但由於其頂部常由石頭、象牙、犀牛角、銅、黃金等高貴物品製成,因此得以留存至今。目前考古中出土遺存的權杖,也往往只剩其頂部。此類器物最早出現在西方,西方學術界稱之為“權杖頭(Macehead)”。從全球範圍看,早在公元前9500年至公元前8800年,安納托利亞高原、土耳其的Hallanemi遺址,就出現了石權杖頭。此外,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和埃及等地,也發現了許多權杖頭的遺蹟。西北高加索亞山地地區的Kolosova Polyana村附近(北緯44°28’56”,東經40°23’12”),曾發現了早期青銅時代的石權杖頭,其上的裝飾傳達了一種基於野豬頭部的神奇野獸的形象,它生動地證明了西北高加索山地地區古代人口的宗教信仰。Kolosova Polyana村發掘的石權杖頭。來源/Korenevskiy, S。N。 (2015)。 Two New Finds of the Chalcolithic–Bronze Age from the Fars River in the Northwestern Caucasus。 Archaeology,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 of Eurasia,43(1), 40–46。doi:10。1016/j。aeae。2015。07。005早期宗教中的權杖,來源於牧羊人手中的牧羊棍。牧羊的照片。攝影/Oleg Zhukovk,來源/圖蟲創意權杖是教會的主教在舉行大禮儀彌撒時所用的“牧杖”,它代表著聖統權,一般只有教會高階神職人士才會使用。主教的權杖就象徵著牧民的職責,像牧羊人用杖照顧羊群一樣,主教的職務是扶持弱小之人、安慰受苦之人、勸誡懶惰之人、責罰過失之人、教導愚蒙之人,宣揚真理,主持正義。教會傳統上認為,權杖隱喻著精神領袖和管理者。不論是在教區的教務上,還是間接的牧職工作中,他們都處於領袖地位,代表著基督的方向,照顧著主的“羊群”。《舊約》中還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摩西利用手中權杖使面前的紅海海水分為兩半,露出中間的陸地,帶領猶太人逃離埃及。足見權杖對於宗教而言,是何等神奇的聖器。最古老的權杖與現在的手杖並無差別,但教會出於對上主的敬愛以及在禮儀中的莊重和嚴肅,逐漸採用了鍍金、銀、銅等裝飾。它是在禮儀中使用的,因此在製作上要求精細、外觀精美。權杖的上端略彎曲,有的是半圓或整圓形,下端稍尖。高度約1。80米左右。現在主教們所用權杖,基本上都是用金、銀或上等木料製成的,但如果用木料,多以金屬或象牙鑲於其身,其工藝流程較為繁瑣,款式也多種多樣。主教持權杖的照片。攝影/jaceksphotos,來源/圖蟲創意二戰時期,奢華的權杖還成為德國元帥的榮譽象徵,共分為四種:帝國元帥權杖、陸軍元帥權杖、海軍元帥權杖、空軍元帥權杖。元帥權杖是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象徵個人成就的最高獎賞,沉重的金屬與寶石代表著元帥的責任和權威。那麼,又是什麼使得帶有裝飾的一截棍子成了權威的象徵呢?《荷馬史詩》描述希臘聯軍統帥阿伽門農(Agamemnon)攻克特洛伊時,濃墨重彩地介紹了這位英雄手中的權杖——阿伽門農站起來,手裡拿著權杖,那是赫菲斯托斯為他精心製造。匠神把它送給克洛諾斯之子,大神宙斯,宙斯送給殺死牧人阿爾戈斯的天神,赫爾墨斯王送給策馬的佩洛普斯,佩洛普斯送給人民的牧者阿特柔斯,阿特柔斯臨死時傳給多綿羊的提艾斯特斯,提艾斯特斯又交給阿伽門農,使他成為許多島嶼和整個阿爾戈斯的國王。在阿伽門農手中,權杖不僅象徵一種政治習俗,更承載了諸神的秩序(赫菲斯托斯將權杖獻給宙斯,宙斯再將權杖賜予赫爾墨斯)和王者的世系(權杖先後由佩洛普斯、阿特柔斯、提艾斯特斯、阿伽門農掌管)。權杖的神聖來源和傳承歷程為它所象徵的政治權威奠定了基礎。阿伽門農的雕塑。攝影/Sridhar,來源/圖蟲創意權杖不是類似手矛或劍的武器,意在殘殺或殘害他人,而是一種控制社會的工具,旨在毀壞他人的榮譽和威望。在像《荷馬史詩》裡那樣痴迷於身份地位的社會中,權杖展示了國王對下級的優越感:只有他們有權力予以羞辱的懲戒,而無遭受報復之虞。因此,只要從事諸如審判案件或召開集會的公共行為,國王就會親自持握權杖,以清楚地表明,他們在施行特權。“文明棍”:歐洲紳士們的“時尚單品”20世紀20年代,溥儀在天津郊遊時,坐在文明棍上。來源/《故宮藏影(西洋鏡裡的宮廷人物)》插圖在中國的歷史上,流傳著這樣一張著名的照片——“清廢帝”溥儀戴著眼鏡,西裝革履,正穩穩地坐在一根棍子上。翻找溥儀同時期的照片,我們會發現他對“棍子”十分偏愛。溥儀手中的柺棍,學名為手杖(Walking stick),來源於西方。手杖曾在17-20世紀流行於歐洲上流社會,是歐洲紳士優雅的標誌,清末民初傳入中國。在當時的中國人看來,手杖這種“洋玩意兒”象徵了西方文明,因此,這根本來只有老人和殘疾人使用的棍子,在中國擁有了一個新稱呼——“文明棍”。不同於中世紀歐洲主教和君主才獨有的權杖,手杖是歐洲紳士們出席社交場合時必備的飾品,也是衣櫥裡一年四季都常在的“時尚單品”。17世紀中葉的西歐,騎士精神逐漸轉化為紳士風度,成為歐洲中上層男士追求的一種社會風尚。取代腰間的騎士佩劍,華麗的手杖成為象徵身份與地位的配飾。手杖在紳士貴族之間的流行,還激發了手杖定製行業的興起。不過,不是所有人都能享有這種奢侈的配飾。在17世紀,手杖是鑑定真偽富豪的標準之一。在舞會茶歇時、沙龍上點雪茄時,抑或獵狐活動上清點戰利品時,一柄精美的手杖如同紳士的第二個影子,時刻彰顯著主人的尊貴身份。隨著19世紀資本主義工業化的蓬勃發展,手杖也逐漸普及開來,成為每一個想進入紳士階層的歐洲男性踏入紳士大門的鑰匙。黑白默片中的卓別林、貝克街221B的福爾摩斯、了不起的蓋茨比……我們能在眾多文學和影視作品中發現手杖的蹤跡。卓別林的經典持手杖形象。攝影/Anna Nazarova,來源/圖蟲創意蓋茨比持手杖在雨中快步行走。來源/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截圖若要選出歷史上手杖的最佳形象代言人,非丘吉爾(Churchill)莫屬了。筆挺的西裝、深色紳士帽、製作精良的手杖,是這位鐵腕政治家出行必不可少的裝束。倫敦丘吉爾雕像。攝影/Claudio Divizia,來源/圖蟲創意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的手杖文化達到頂峰。1898年,英國人愛德華·威廉·巴頓·萊特(Edward William Barton Wright)宣稱自己修煉了一種全新的防身體系。他在日本待了三年,將日本柔術等多種格鬥技巧糅合,並將其姓“Barton”和柔術“Jujitsu”的發音合成,創造出近身格鬥術——巴頓術(Bartitsu)。巴頓術的特點之一,是利用棍、杖、長柄雨傘等英國紳士的隨身物品展開搏鬥,能夠在短時間內痛擊對手、結束戰鬥,同時不會損壞自身服裝、有辱斯文,讓格鬥者成為名副其實的“西裝暴徒”。在偵探小說作家柯南·道爾(Conan Doyle)筆下,主人公夏洛克·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的特徵之一便是精通刀劍棍棒,善用巴頓術,這種融合了東西方傳統的格鬥技巧也隨之不朽。使用巴頓術防身的福爾摩斯。來源/電影《大偵探福爾摩斯》截圖手杖就像和平年代的佩劍,守護著紳士一生的風度。它是一種有形的階級標準,用材質、裝飾和使用者的體態,在地面上敲打出其主人的獨特個性。魔法的覺醒:魔杖與魔法師說到西方人眼中的“棍子”,巫術文化中的“魔杖(wand)”同樣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在巫術文化中,巫師虛無縹緲的能力是看不見也摸不著的。巫術或者魔法都附著在巫師的個人身上,似乎不具有太大說服力。因此,一種被實質性賦予“能力”的具化存在——魔杖應運而生。最早的魔杖形象,在西方文學中出現在《荷馬史詩》之一《奧德賽》中:女神領著客人就座,並拿出了自己最好的美酒和精美的佳餚,款待這些人。就在他們開懷暢飲時,她用魔杖挨個點他們一下,他們頓時變成了豬,說話也像豬叫。巫術在世界範圍內歷史悠久,此後卻遭到教會勢力的汙名化,成為民眾避之唯恐不及的“異類”。隨著塞勒姆女巫案的翻案和啟蒙運動的興起,巫師的形象逐漸趨向正面,“魔法”也不再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毒害。在童話故事《灰姑娘》中,神仙教母揮舞魔杖,口中念著“比比迪巴比迪,布!”的咒語,為辛德瑞拉送來象徵美好的晚禮服、水晶鞋、南瓜馬車。神仙教母施法為灰姑娘變身的場景。來源/電影《灰姑娘》片段與華麗的權杖不同,魔杖的材質往往以木頭為主,輕便短小,其形象也較為簡單質樸,但它卻象徵著巫師或魔法師的權力和地位。在《哈利·波特》中,魔杖的長度通常在9至14英寸之間,其外部以不同的珍貴木材製成,並使用鳳凰羽毛、獨角獸毛、火龍的心臟神經等帶有魔法的物質為其杖心,具有不同的材質、長度和彈性,由此也適用於不同的魔法師來使用。大多數巫師會在年滿十一歲、接受魔法教育前,對角巷的奧利凡德魔杖商店購買獲得自己的第一根魔杖。哈利獲得第一根魔杖。來源/電影《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片段魔杖製造師加里克·奧利凡德(Garrick Ollivander)在談到魔杖的長度和彈性時曾這樣說:根據我的經驗,較長的魔杖有可能適合身材較為高大的巫師,但它們更容易被具有強大個性的、魔法風格更加廣闊而引人注目的巫師吸引。較為靈巧的魔杖則更喜歡施展優雅而精緻符咒。在電影《哈利·波特》中,奧利凡德給主人公哈利的魔杖是由冬青木和鳳凰羽毛製成的。冬青木的特性是精確,被視為戰鬥、保護、對抗邪惡的象徵;由於冬青是常綠植物,所以也代表持久與忍耐;而在基督教傳統裡,冬青還象徵著死亡和重生。這一切特性,都預示著哈利本身的性格和未來的人生走向。這些需要大量鋪墊和花費心思的情節,統統都體現在了一根小小的魔杖上。奧利凡德給哈利冬青木魔杖。來源/電影《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截圖不過,“魔杖”到了中國,卻也有了它同根同源的兄弟法器。你看那太上老君、太乙真人、呂洞賓等道士手中的拂塵不就是中國修仙之人獨有的魔杖?太上老君:怎麼著?西方的魔杖不能撣灰?來源/86版電視劇《西遊記》截圖到了現代,在一眾痴男怨女們的眼中,仙女棒也被賦予了“魔力”。隨著這種冷煙花的綻放,許願被賦予神奇的色彩,不然歌裡怎麼會唱“等不到雙子座流星雨灑滿天際,先點燃九支仙女棒代替”呢?但是對此,消防員叔叔有話說:“魔法世界雖絢麗,冷煙花防火還需謹慎!”仙女棒。攝影/背相機的雪梨,來源/圖蟲創意當然了,無論是古羅馬帝王權力加冕的王杖,還是英國紳士彰顯地位的手杖,抑或是德國元帥尊貴無上的權杖……來到中國,統統不好使。棍子,神仙界,我們只認齊天大聖的“金箍棒”——來源/電影《大話西遊》片段到了現實,還得說“打狗棒”——來源/電影《武狀元蘇乞兒》截圖參考資料:[1] 陳斯一。從“權杖”到“樹床”:荷馬史詩中的自然與習俗問題[J]。文化發展論叢,2017,2(02):128-141。[2] 雷鷗。魔戒與權杖——現代神話的幕後真相[J]。大舞臺,2006(06):56-59。[3] 勒依,王偉。權杖——牧者的權威[J]。世界宗教文化,2001(03):49。[4] Korenevskiy, S。N。 (2015)。 Two New Finds of theChalcolithic–Bronze Age from the Fars River in the Northwestern Caucasus。Archaeology,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 of Eurasia, 43(1), 40–46。 doi:10。1016/j。aeae。2015。07。005END作者 | 關禾編輯 | 詹茜卉校對 | 彥文 古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