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陳勝、項羽、劉邦,吹了相同的牛,為什麼結局卻大不相同?

《史記》中描寫過陳勝、項羽、劉邦三個人的“豪言壯語”,如果將三者放在一起對比一下,無疑能品出不同的味道。

陳勝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

這話,已經不僅僅是挑戰秦王朝了,而是在挑戰命運,挑戰命運帶來的不公,一種“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豪情,格調一下就起來了,即便是今天我們讀到這樣的句子,還能夠感到心潮澎湃。我是非常佩服且崇敬的,能說出如此不凡的話,的確是很讓人敬佩的。

陳勝、項羽、劉邦,吹了相同的牛,為什麼結局卻大不相同?

項羽看到秦始皇出遊的盛況,說:“彼可取而代也!”這種口氣,說是自大也可,說是自信也可,在項羽眼中,“始皇帝”也沒什麼了不起的,自己想要如此,就如探囊取物一般,隨隨便便就可取而代之,也是極有英雄豪情的。

至於劉邦,就比較一般了,同樣是面對秦皇的盛況,他說:“大丈夫當如此也!”意思是說,有能耐的人就得過這樣的日子啊!充滿了對大富大貴的垂涎,毫無一點英雄氣概。

司馬遷真是太會做文章了,同樣的意思,表達出不同的韻味,而且符合各自人物的性格。無論誰讀到這些,都能感受到,陳勝是先驅者,項羽是英雄,而劉邦就是活脫脫的一無賴了。

陳勝、項羽、劉邦,吹了相同的牛,為什麼結局卻大不相同?

但,歷史偏偏有趣,後人公認的無賴者劉邦成為最後的勝利者,而陳勝、項羽都失敗了。

易中天先生分析說:陳勝的失敗,主要在於太沒文化,因而在突如其來的勝利面前,完全不知所措,以為自己真為命運所垂青,不知真正的、最後的勝利其實來之不易,結果只做了六個月的王,便身首異處、一敗塗地了。

而項羽的失敗,是自信也是自大,自信使他成功,自大使他失敗,項羽說話做事,不計後果,毫無政治頭腦,所以興亡只在一瞬間,正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至於劉邦的成功,不是英雄無敵,然是在於“實在”兩個字。正是因為這份實在,劉邦才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如履薄冰一般,一步一個腳印地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陳勝、項羽、劉邦,吹了相同的牛,為什麼結局卻大不相同?

其實現實生活中,也有一些類似的人或事。如,多才多藝的人身居下位,有些流氓氣的人,反而成為領導。但一個人想要成功,是有多方面條件的,拿陳勝、劉邦、項羽來說,就可以代表出三大類人。

陳勝代表沒有文化和知識者,不論你信與不信,一個沒有文化和知識的人,雖然可以憑藉自己的膽大心細成就一些事業(也是極少數的人),但很難將其做大做強,而且隨著社會的進步,知識水平更能決定一個人的成就,那些“小學畢業當老闆,博士給小學生打工”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了,還在抱著讀書無用的論調不放,除了自我安慰外,再沒有其他作用。

但也有人說,劉邦、項羽,文化水平也不高,“劉項原來不讀書”早已有定論,這又作何解釋呢?要知道,這是相對而言的,相對一些大儒,劉邦、項羽自然文化水平很低,但這兩人,可不是陳勝式的大老粗。

陳勝、項羽、劉邦,吹了相同的牛,為什麼結局卻大不相同?

項羽自不必說,他是貴族之後,即便是文化水平不高,但從小耳濡目染,也超出普通人遠矣,他的失敗,多是個人原因造成的。

至於劉邦,乍看起來似乎是個小流氓,而且看不起讀書人,用現在的話說,不學無術還看不起知識分子,但他自己,卻又清楚地知道,沒有文化人的幫助,是打不下也守不住江山的,他自己,也絕非陳勝一般,不然也不可能成基層管理人員(亭長),也寫不出“大風起兮雲飛揚”這樣的詩歌了。

歷史上發生過的事,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上演,用心甄別,方能去偽存真,為己所用。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