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經過科學探查,秦始皇陵中,還剩有10噸水銀,司馬遷難道寫錯了

在司馬遷《史記》的記載中,稱秦始皇陵之內貯藏著大量的水銀,可考古學家們經過推算之後,卻發現司馬遷的記載可能存在錯誤。至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經過科學探查,秦始皇陵中,還剩有10噸水銀,司馬遷難道寫錯了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2002年時,我國啟動了一“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當時被簡稱為“863計劃”,它是科學家的戰略眼光與政治家的高瞻遠矚相結合的產物,高度凝練了我國發展高科技的戰略需求。為了能夠更好的貫徹計劃,考古學者開始將眼光投降陝西地區的秦始皇陵,準備對其展開一次詳細的調查。此次考古計劃使用了多種高科技手段,包括使用遙感、探地雷達和考古鑽探等等手段,可謂一次全方位的綜合性調查。

經過科學探查,秦始皇陵中,還剩有10噸水銀,司馬遷難道寫錯了

高科技調查的優勢在於,能夠在不破壞秦始皇陵的前提下,對皇陵內的結構進行掃描偵查,進而瞭解古代皇帝陵寢的制式與規模。從探測結果顯示來看,秦始皇陵內部存在一個超級龐大的水銀聚集湖,其反映訊號為東北方最強、西北方弱而南方次強,也就是陵墓的東北方水銀含量最高,而西北方水銀含量較南方更少。由此也能證明,漢代司馬遷所寫《史記》中關於秦始皇陵記憶體在水銀的記載,應該就是事實。

經過科學探查,秦始皇陵中,還剩有10噸水銀,司馬遷難道寫錯了

《史記秦始皇本紀》有載,“(皇陵)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也就是說,在秦始皇的墓葬之內,存在以水銀堆積而成的江河湖海,並且其分佈位置與我國的山川河流分佈相似。眾所周知,在秦朝的時候,北京、天津等還都說溼地,秦帝國的東北方是大海,南方有大江大河,西北乾旱少雨。如此一來,其地理情況幾乎與探測結果相似。

經過科學探查,秦始皇陵中,還剩有10噸水銀,司馬遷難道寫錯了

可是此時還是存在一個問題,司馬遷在《史記》中稱,秦始皇的青銅棺材是漂浮在水銀湖面上的,並且已經漂流了2000年左右,難道這是真的嗎?銅棺會漂浮在水銀上嗎?如果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要清楚兩個必要條件,第一個條件是水銀的密度要大於青銅,第二個條件則是水銀河的深度,寬度也要超過青銅棺槨的厚度和寬度。根據物理常識來看,水銀的密度的確是超過青銅金屬的,故此,第一個條件是完全成立的。可從第二個條件來看,秦始皇陵內水銀的存量卻存在問題。據考古專家推測,如果秦始皇陵內能夠滿足東西南北都存在水銀,並且能夠浮起青銅棺的條件,其存量起碼要在100噸的水平。但問題是秦朝的國力能否擔負起百萬噸水銀的開銷?

經過科學探查,秦始皇陵中,還剩有10噸水銀,司馬遷難道寫錯了

我們以宋朝為例,據史書記載稱,北宋王朝全國一年的水銀產量共有2200多斤,而100噸是20萬斤,其總量相當於宋朝90年的產量總和。北宋的國力繁榮水平,幾乎是我國封建王朝的頂峰,相比秦朝肯定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縱觀秦朝立國,從滅六國到秦朝滅亡,大秦也只不過存在了50年左右,按照道理而言,其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提煉出100噸水銀。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必須要注意,所謂的“100噸”也只不過是考古專家推測出來的最低重量,如果按照實際情況計算,恐怕情況不止於此。

我們以古代大波那青銅棺材為例子,其重量為2。571噸,而《史記》中記載的秦始皇棺槨,重量幾乎是大波那青銅棺材的3倍以上,總重量約為7。5噸,除此之外,秦始皇青銅棺外的的石槨也大約有26噸,故此秦始皇棺槨總重量就是33。5噸。顯然,如果能夠支撐如此龐然巨物漂浮,100噸水銀完全不夠,加上水銀還要滿足流動的特性,故此,水銀的重量理論上要超過1000噸。

經過科學探查,秦始皇陵中,還剩有10噸水銀,司馬遷難道寫錯了

談到這裡我們也能發現,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載可能存在偏差,畢竟秦始皇根本無法弄到如此多的水銀。當然,我們也不排除現代考古的失誤,畢竟在秦始皇陵被正式開啟之前,一切都是謎團,值得我們共同期待。

參考資料:《史記》中華書局出版 司馬遷著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