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漢末三國時期關中地區的勢力更迭,以董卓始,以曹操終

漢末三國時期是一個亂世,“黃巾起義”的爆發和陸續四起的黃巾餘黨導致權力下移到地方,而董卓進入洛陽,真正導致中央和地方之間聯絡的完全失控。在地方形成各個軍閥的統治,中央也經歷了難以言喻的內耗和摧殘,首當其衝就是關中三輔地區。關中三輔地區的動亂從東漢初平元年(即公元190年)到建安十六年(即公元211),二十一年的時間,從董卓始,從曹操終。

關東聯軍興起,董卓遷都長安

漢末三國時期關中地區的勢力更迭,以董卓始,以曹操終

關中地區的戰亂,準確來說並不始於初平元年。在東漢中平年間有三次比較大規模的叛亂,首先是規模浩大的“黃巾起義”;然後是西北涼州的叛亂,時間基本上是與“黃巾起義”同期發生,相隔一年而已;接下來朝廷從幽州徵收烏桓騎兵去鎮壓西涼的叛亂,又導致了幽州的“張舉、張純起義”。

漢末三國時期關中地區的勢力更迭,以董卓始,以曹操終

其他暫且不談,西涼的起義軍對關中地區的威脅還是比較大的。中平二年(即公元185年)、中平四年(即公元187年)、到中平六年(即公元189年),都有過入侵關中搞破壞的記載。但是相對而說,東漢朝廷在這個時期仍然有較強的軍事力量,對地方的維繫也沒有徹底斷裂,所以雖然涼州叛軍屢次進犯關中,但是並沒能夠長期生存的空間,被皇甫嵩擊敗。所以小編認為關中地區最初的動亂,還是在初平元年,董卓遷都長安時期開始算起。

漢末三國時期關中地區的勢力更迭,以董卓始,以曹操終

在中平六年漢靈帝去世,以何進為首的外戚士大夫集團和宦官集團鬥了個兩敗俱傷,最後是董卓趁虛進入洛陽。董卓為了得到士人的支援,外派了很多人到地方做官,結果並沒有達到想要的目的。袁紹、袁術、曹操等人紛紛起兵,董卓外派計程車人大多也成為討董聯軍的重要成員。多達二十幾路軍閥組成一支至少規模看上去非常龐大的聯軍,分佈在司隸河內、豫州潁川、兗州陳留、荊州南陽等地,對洛陽形成一個包圍圈。

漢末三國時期關中地區的勢力更迭,以董卓始,以曹操終

關東聯軍來勢洶洶,在河東還有一支黃巾餘黨——“白波軍”。董卓為了避免陷入前後夾擊的險境,不得不將東漢都城向西轉移到長安,就進入了關中地區。東漢的政治中心進入關中,那麼董卓集團包括後來的李傕、郭汜的破壞就集中於關中地區,另外東漢朝廷的控制範圍也侷限於關中地區,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也只能說是關中地區的一支政治影響力很高的軍閥罷了。

董卓死於王允、呂布之手,李傕、郭汜接管朝政

漢末三國時期關中地區的勢力更迭,以董卓始,以曹操終

關東聯軍看上去非常強盛,但是仗打得是稀爛,與董卓集團的戰爭敗多勝少,最後乾脆把董卓集團拋在一旁,陷入了嚴重的內鬥當中。不過在東漢朝廷內部一直存在洶湧的暗流,針對董卓的刺殺、政變從來沒有停止過。最後王允拉攏了幷州軍閥出身的呂布、李肅,完成對董卓的刺殺。

漢末三國時期關中地區的勢力更迭,以董卓始,以曹操終

雖然王允、呂布暫時爭取到了東漢朝廷的控制權,也收編了一些董卓餘黨,但是他們對長安以外的董卓餘黨的處理態度非常曖昧不清,即不願意與他們徹底決裂,又不願意給他們生存的空間,還讓呂布、李肅討伐在陝縣駐軍的牛輔。牛輔因此受驚逃跑,被部下所殺;牛輔的部下李傕、郭汜在賈詡的建議下反攻長安,最後擊敗呂布、王允,繼續接管朝政。

漢末三國時期關中地區的勢力更迭,以董卓始,以曹操終

相對於董卓來說,李傕、郭汜的政治頭腦似乎更強一些,與其他地方上的軍閥的關係也維持得比較和諧(除了馬騰和劉焉),但是他們對關中地區的破壞還要高於董卓。因為李傕、郭汜他們雖然都是董卓餘黨的身份,但並不算是一個整體,沒有一個像董卓那樣有控制力的人物。最後也和關東聯軍一樣,陷入了內鬥之中。

漢末三國時期關中地區的勢力更迭,以董卓始,以曹操終

李傕等董卓餘黨可以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是起兵反攻長安的李傕、郭汜、張濟、賈詡等人;然後是胡軫、楊定這些先投降王允再趁機反叛的董卓餘黨;最後在長安附近又有一批人,以樊稠、李蒙等人物為首領。他們之間並非鐵板一塊,最後在攻破長安、控制朝政之後,也是對蛋糕有傾向性地劃分。李傕、郭汜兩個人吃掉了大部分;樊稠吃掉了一部分;最後楊定吃掉一小部分。至於為什麼是楊定而非胡軫,因為胡軫不久後就去世了。

李傕、郭汜相攻,漢天子車駕東歸

漢末三國時期關中地區的勢力更迭,以董卓始,以曹操終

李傕、郭汜、樊稠、楊定表現上非常和諧,但是實際並不算團結。在初平四年到興平元年(即公元193年到194年),李傕、郭汜與馬騰交惡,馬騰聯合韓遂和劉焉,與李傕、郭汜爆發了“長平觀之戰”。這次戰役中李傕、郭汜大獲全勝,但是也埋下了分裂的禍根。

漢末三國時期關中地區的勢力更迭,以董卓始,以曹操終

在“長平觀之戰”中,樊稠本著大家都是涼州人,低頭不見抬頭見的心態,放走了韓遂,因此引起了李傕的懷疑;不久後李傕設計刺殺樊稠和李蒙,又導致了楊定的恐懼;於是楊東拉著郭汜一起對抗李傕,雙方進行了激烈的戰鬥,給關中地區的破壞非常嚴重。最後由於李傕挾持漢天子的做法太過激烈,導致內部有分崩離析的趨勢,另外一個董卓餘黨張濟也從陝縣來調停,李傕不得不放棄漢天子,給了漢天子東歸的機會。

漢末三國時期關中地區的勢力更迭,以董卓始,以曹操終

漢天子從長安向東陸續到安邑、洛陽、許縣,最後在曹操的庇護下重建漢室的朝廷。離開東漢朝廷的政治影響力後,關中地區就成為類似其他地區的性質,也成為一個三不管地帶。除了李傕、郭汜這些董卓餘黨之外,西涼的軍閥也向關中地區侵入。除了馬騰、李傕、郭汜等人以外,還有很多小勢力,共同佔有關中地區。從後續曹操與韓遂、馬超的戰爭來看,關中地區至少有十支軍閥,這絕對不是關中地區所有軍閥或者說勢力的總數。

“潼關之戰”之後,曹操終於控制關中

漢末三國時期關中地區的勢力更迭,以董卓始,以曹操終

曹操對關中地區的控制,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利用自己控制漢室的政治上的優勢,取得關中軍閥的口頭上的臣服。當然可能也並不侷限於口頭上,至少韓遂上交人質,馬騰更是親自進入朝中做官,也是以自己作為人質;在曹操與袁氏的戰爭當中,關中軍閥也是出人出力,在與袁紹、袁尚、高幹的戰爭中都有關中軍閥勢力的參與。

漢末三國時期關中地區的勢力更迭,以董卓始,以曹操終

然而這種控制並非實際控制,只是一種羈縻的狀態。關中軍閥有自己的土地人口資源,可能還有涼州作為後盾,和其他地區的軍閥並沒有太大差別。真正改變這一狀態的時間是在建安十六年,曹操在“赤壁之戰”失敗之後,將戰略目光投向西北。他以討伐漢中張魯為藉口,進攻漢中雖然不只有一條道路,從襄陽取徑“東三郡”也可以進攻漢中,但是正常的進攻路線肯定是從關中到漢中。

漢末三國時期關中地區的勢力更迭,以董卓始,以曹操終

曹操進攻漢中,要求從關中地區行軍,這是一個“假道滅虢”的計策,當然如果關中軍閥不讓,這也就成為一個陽謀,逼反關中軍閥繼而消滅。關中軍閥果然不允許曹操經過,以韓遂、馬超為首的十支軍閥組成聯軍抵抗曹操,被稱為“關中十將”。曹操與“關中十將”展開激烈的戰爭,主要地點在潼關、渭南一帶,被稱為“潼關之戰”。曹操一舉擊潰“關中十將”,繼而派遣夏侯淵等人掃平在關中的各個殘餘勢力,最終控制了關中地區,後來也成為與蜀漢對抗的主要軍事基地,最終從關中出兵消滅了蜀漢。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華陽國志》、《中國歷史地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