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三國曆史上智勇雙全一代名將張遼的鎮守合肥(下)

至於他們三人中,誰才是主將,那要從他們的官職和假節與否來分析。當時張遼是蕩寇將軍;樂進是折衝將軍;李典是破虜將軍。就算引用日後曹魏的官品來比較,也不會得出結果,因為皆是五品。(當時曹操應該沒有官品的標準,否則不會鬧出三品的平狄將軍張郃遷至五品的蕩寇)

三國曆史上智勇雙全一代名將張遼的鎮守合肥(下)

那麼能否以祿秩或印綬來決定呢?秦漢以來,祿秩,也就是官員的俸祿,即多少石,慢慢演化成衡量官員之間的尊卑、高低。當然也有例外,刺史只是六百石而太守為二千石。但判斷武將高低,沒有太多的特例。但無奈他們三人所居之職到底為多少石,史無明言。

三國曆史上智勇雙全一代名將張遼的鎮守合肥(下)

若他們其中一人有像朱治日後拜為安國將軍那樣,是金印紫綬,那基本可以確定他才是主帥。不過如同祿秩,不太清楚。唯一一個能肯定的是,張遼和樂進皆假節,而李典可沒有,這就確定了李典的地位差距。日後合肥之戰中諸紀傳中,記錄曹將的名字是張遼,而不是一同出征的李典就可反證這點。因此張遼和樂進這兩個同級將領,是當時合肥的最高軍事長官,情況直至合肥之戰前。正是因為這情況,所以曹操又行趙儼般的舊策,遣護軍薛悌來協調諸將,使他們能統一行動。

三國曆史上智勇雙全一代名將張遼的鎮守合肥(下)

此時樂進能否已是右將軍呢?曹操除了對初歸附的受予將軍號、封爵外,近乎沒有同年遷官增邑之例(為守相的加將軍號除外),所以十八年增邑的樂進不太可能再遷。順道一提,自從於、樂、張三人同時被曹操表為將軍後,于禁也就中梅成偽降計後運運糧增邑,所立戰功不如張遼與樂進,不太可能遷官比二人快;漢廷沒有兩個健在的人同任一將軍之例,時有左將軍公孫康,于禁的左將軍,也只能是魏王國的左將軍。

三國曆史上智勇雙全一代名將張遼的鎮守合肥(下)

至於駐軍總數,《太平御覽》卷309引錄《三國志》原文,少了一個“七”字,變成千餘人,但以成書時間更早的百科類書籍《通典》來作比較,《通典》也是記作七千餘,應該是《太平御覽》抄漏了。《文選.陳孔璋》的《檄吳將校部曲文》是寫作五千餘人屯合肥,但這類檄文的數千基本是隻能怍參考,誇張成分很重。己方勝仗當然是越少人,才越能顯出我方將領士卒的質素和對方的無能。故此還是見於史書多處的七千餘為準。

曹操恐濱江郡縣為孫權所略,沒聽揚州別駕蔣濟“百姓懷土,實不樂徒”的勸說,硬令百姓內遷,結果造成江、淮間十餘萬眾皆驚走吳。此時皖城實為孤城一座,但呂蒙則看出皖田肥美,豐收的話,城眾會增加這個禍害,便勸孫權儘早剿除。

三國曆史上智勇雙全一代名將張遼的鎮守合肥(下)

建安十九年閏五月,孫權主動向皖城進攻。本來孫權諸將建議作土山,以攻城工具進攻,但呂蒙耗時太久,讓皖城修好守備,合肥援軍也至,此時便不可圖。何況他發現城不甚堅固,可以三軍銳氣,四面並攻。孫權採納。呂蒙薦甘寧為升城督,呂蒙以精銳為後繼。甘寧手持練索,身先土卒,攀緣上城;呂蒙手執鼓槌,親自擂鼓,士卒皆騰躍奮進。孫權軍在早上發動進攻,於午膳時便破城,俘朱光,降男女共數萬口。

三國曆史上智勇雙全一代名將張遼的鎮守合肥(下)

這一戰破城之快,還入選了《百戰奇法》中的攻戰,可看成攻城戰中的教材。與吳軍的攻堅能力相比,實出乎意料之外,讓張遼的援軍也來不及救援,兵至夾石時,聞皖城失守的訊息,只好退兵。

《讀史方輿紀要.南直八.北硤山條》雲當時張遼築壘硤石南而還,謂之南硤戍。日後石亭之戰曹休兵敗,賈逵據夾石,擊退欲斷曹休後路的吳軍;再以兵糧給曹休,曹休軍乃振。所以顧祖禹稱此山為:控扼要口,北距廬、鳳,南指江、黃,此為通道”,這也證明張遼有一定的地理常識,看出這是兵家必爭之地。不過話雖如此,合肥駐軍才七千餘,自身兵力尚且不足,根本無力屯兵於此為合肥的前哨。

三國曆史上智勇雙全一代名將張遼的鎮守合肥(下)

皖城失守,自此合肥基本已是無險可守,這一戰的屈辱,張遼在一年後便償還予呂蒙和甘寧,地點正是他所守的魏東線重鎮---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