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廣東巡撫郭嵩燾不給左宗棠平叛銀兩?左宗棠三招將其整倒,招招厚

晚清中興四名臣之一的左宗棠有兩個顯著標籤,一個是雄才大略,戰無不勝;一個是恃才傲物。

與曾國藩的聖人修為、李鴻章的老奸巨猾不同,很多時候左宗棠更像一頭蠻牛,然而這其實也不過是一種假象,左宗棠即便是一頭蠻牛,那也是一頭政治蠻牛,一頭長有兇猛犄角的政治蠻牛。

廣東巡撫郭嵩燾不給左宗棠平叛銀兩?左宗棠三招將其整倒,招招厚

因為“頭長犄角”,左宗棠一生不屑鑽營,好進攻,戰場上是這樣,官場上同樣如此。

說到官場上的進攻,左宗棠可不是一派魯莽無智的樣子,正相反,他厚黑的段位也是常人難及的,這一點不奇怪,左宗棠畢竟雄才大略,只要他願意,玩厚黑那自然是手到擒來。

那官場上的左宗棠一般都朝什麼人開火呢?

左宗棠與曾國藩曾有過瑜亮之爭。稍熟悉這段歷史的朋友都應該知道,在當時,凡是曾國藩的人,左宗棠輕則不感冒,重則要收拾,再具體點,如果對方既是曾國藩的人,又和他左宗棠有利益之爭,那對不起,左宗棠一定會對這人不客氣。

這麼說,可不要認為左宗棠是勢利小人。在當時,重利那是沒辦法的事,地主家沒有餘糧,各大員要想生存發展,那就得想盡辦法地去掏別家口袋裡的銀子,而不讓別人把手伸進自家口袋。說白了,晚清那陣子,很多爭鬥都是銀子鬧的。

咱們今天講的這段也是如此。

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太平天國以走向衰落,左宗棠因戰功升任閩浙總督。

官做大了,需要應付的銀子也就多了,在當時,福建很窮,左宗棠要想籌餉,除了自家地盤浙江,剩下的就得靠廣東理解幫忙。說到廣東,廣東巡撫郭嵩燾那還是左宗棠的兒女親家,按理說應該好說話,可實際情況恰恰相反,郭嵩燾是曾國藩的人,他的眼裡向來只有曾國藩、李鴻章,至於親家公左宗棠,他則是敷衍不待見,該撥給的銀兩總是不給。如此一來,郭嵩燾就算是碰到了左宗棠的犄角。

廣東巡撫郭嵩燾不給左宗棠平叛銀兩?左宗棠三招將其整倒,招招厚

——你姓郭的覺得自己遠在廣東,我左宗棠就收拾不了你了?那就讓你見識見識我左宗棠整人的本事,那是一點不比打仗差!

下面咱們就來一起領略下左宗棠高水準的“三步走整人法”。

第一步,挑頭。左宗棠這頭挑得就十分高明。你姓郭的不是遠在廣東嗎,沒關係,把大麻煩引到廣東不就好了!

在當時,太平天國有兩股殘部,一部是汪海洋的,一部是李世賢的,剿滅這兩股殘敵本是左宗棠的工作,照著左宗棠的真實水平,只要他真發力,汪、李二人會很快被剿滅。可左宗棠偏偏不用全力,在他看來,讓這兩股殘敵按自己意願四處轉戰,那才能給郭嵩燾製造大麻煩。

於是,左宗棠來了一個“驅寇入粵、引火燒人”方法。在左宗棠的圍追堵截下,太平軍殘部抓姦來到了廣東地界。這下,郭嵩燾頭大了。反觀左宗棠,在廣東的話語權立馬猛增——不增不行呀,這兩股殘敵沒左宗棠出頭,別人難收拾呀!一石二鳥,充分體現了左宗棠的整人技術。

接下來,左宗棠看著郭嵩燾的笑話,開始利用自己猛增的話語權走第二步:名正言順、得勢不饒人地興師問罪。

——這廣東一地問題怎麼變得這麼嚴重?兵不強,餉也不足,這是很容易引起更大麻煩的!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還能出在哪裡!明擺著是相關人員辦事不利導致的!

在給朝廷的奏摺中,左宗棠一是不那麼實事求是地放大了問題,二是含沙射影地猛捅郭嵩燾軟肋。

朝廷什麼反應呢?都是聰明人,你左宗棠想幹啥,大傢伙都清楚,你不就是想染指廣東嗎?慈禧這時候便琢磨了:不讓這左宗棠染指吧,廣東的殘敵還得指望他;讓他得逞吧,那又未免太縱容他的權力了!怎麼辦呢?朝廷也很高明,裝聾作啞,拖著不表態。到這局面,左宗棠一點也不意外,高手過招嘛,總得多走幾個回合。可接下來的回合怎麼走才算高水平呢?

好!既然你朝廷不肯輕易點頭,那就再走一招狠的。

無論是官場還是社會,當向一個對手開火不那麼奏效的時候,繞過去向更大的傢伙開火往往會有奇效。

擅長這麼幹的一般都是看透替罪羊玄機的人。

接下來,左宗棠就是如此套路,既然溫柔地朝郭嵩燾捅刀子不好使,那乾脆直截了當地朝郭嵩燾的頂頭上司兩廣總督瑞麟發難。藉著部下高連升部回廣東駐軍的軍餉問題,左宗棠沒有絲毫遮掩,直接朝瑞麟狂發難——天平天國的殘部多兇呀!不給軍餉這匪怎麼剿滅!瑞總督你這是誠心要壞朝廷的大事!

左宗棠高明就高明在這裡,明知道瑞麟是滿人,但越是這樣越擺出死磕的架勢,那朝廷必然得有個說法。瑞麟得保著,左宗棠又得倚重,朝廷還能有什麼說法?除了拿郭嵩燾當靶心當替罪羊,再無更好的說法。替罪羊這玩意是個很玄妙的東西,用它解決問題往往是雙方都有面子,都有臺階下。

就說這事,把郭嵩燾搞成替罪羊,這算是你左宗棠搞瑞麟沒得逞吧,於是朝廷有面了;站在左宗棠的角度,朝廷你這樣想太好了,費這麼大勁咱為的就是能搞倒郭嵩燾,你有面,咱暗爽,皆大歡喜多好!

就這麼,郭嵩燾被整倒了,不過他也沒什麼想不通的,畢竟,誰攤上左宗棠這樣的人物、這樣的整法,都得倒!

參考資料:《清史稿》《左宗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