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穿龍袍不像天子:諸葛亮趙雲該棄劉歸曹,還有四人也是錯跟了劉備

三國之爭,也是人才之爭。曹操麾下猛將如雲謀士如雨,而且後來幾乎都封侯拜將,除了幾個晚節不保者,最後基本都能有一個不錯的諡號。人比人,氣死人,把曹魏和蜀漢功臣宿將的待遇對比一下,我們就為諸葛亮和趙雲等蜀漢功臣宿將感到憤憤不平。

諸葛亮和趙雲的忠貞毋庸置疑,但是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任何人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劉備活著的時候為何堅決不給諸葛亮趙雲爵位?眼看著劉備用人如積薪後來居上、只見新人笑不見舊人哭,這二人為何不離不棄?

諸葛亮和趙雲有功不封已經夠委屈了,比諸葛亮趙雲更委屈的,是還有四人生不封侯死無諡號,也不知道他們有沒有後悔錯跟了劉備:早知劉備穿上龍袍也不像天子,在封侯拜將問題上扣扣搜搜,還不如早年間就棄劉歸曹了!

織蓆販履出身的劉備跟曹操袁紹孫權比起來,好像有點小氣: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把劉協當成了橡皮圖章,給他的手下大肆封侯;孫權有父兄留下的江東六郡,封官加祿也是大手大腳;劉備的四方將軍卻只是三個亭侯一個關內侯,而關羽為漢壽亭侯、馬超為都亭侯,那還是曹操用劉協的名義冊封的。

細算起來,劉備給自己戴上了王冠,只封了黃忠為關內侯,張飛的新亭侯爵位,是在荊州的時候就有了的。

劉備的小氣,還體現在他建號稱帝后,這就是他穿上龍袍也不像天子的具體體現:既然是繼承了漢室正統,就應該按照列祖列宗的規矩來,可是他居然既沒給諸葛亮封侯,也沒讓諸葛亮開府治事——諸葛亮封武鄉侯、開府治事,那是建興元年劉禪接班之後的事情。

穿龍袍不像天子:諸葛亮趙雲該棄劉歸曹,還有四人也是錯跟了劉備

劉備稱帝后也不給長坂坡救阿斗,入川之戰連克江陽、犍為兩郡,漢中之戰空營計大破曹軍主力的趙雲封侯,還打破漢朝慣例,不給諸葛亮開府封侯。卻在當拿下益州之後,就封荊州降將黃忠為關內侯、益州降將吳懿討逆將軍、關中都督,封益州叛徒法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後來又將其提升為尚書令、護軍將軍。

法正“外統都畿,內為謀主”,寵信程度已經超過了諸葛亮,沒有爵位的諸葛亮只撈了個“署左將軍府事”,還不是專任:

“先主定蜀,徵和

(董和,字幼宰,原為劉璋下屬益州太守)

為掌軍中郎將,與軍師將軍諸葛亮並署左將軍大司馬府事,獻可替否,共為歡交。”

如果我們把這段話理解為諸葛亮署左將軍府事、董和署大司馬府事,那問題就更嚴重了:劉備進位漢中王並自稱大司馬,把左將軍的帽子甩給了馬超,那諸葛亮這位沒有爵位的軍師中郎將,豈不成了都亭侯馬超的下屬?

穿龍袍不像天子:諸葛亮趙雲該棄劉歸曹,還有四人也是錯跟了劉備

劉備用人如積薪後來居上的事情不止一件,至於是否會寒了一幫老兄弟的心,一向以仁厚著稱的劉備似乎並不在乎,因為他的舅哥兼最大讚助商糜竺,也被掛了起來:

“益州既平,拜為安漢將軍,班在軍師將軍之右。竺雍容敦雅,而幹翮非所長。是以待之以上賓之禮,未嘗有所統御。然賞賜優寵,無與為比。”

讀者諸君不要誤會,糜竺班在諸葛亮之右,並不是說文東武西排排坐的時候糜竺第一諸葛亮第二,而是說安漢將軍比軍師將軍的位置靠前一點,這一點我們從群臣的勸進表中就能看得出來。

劉備進位漢中王,勸進表由平西將軍都亭侯馬超領銜,排在諸葛亮前面的還有左將軍長史領鎮軍將軍許靖、營司馬龐羲、議曹從事中郎軍議中郎將射援;推劉備為帝的領先者是太傅許靖,接下來是安漢將軍糜竺,諸葛亮位列第三。這份勸進表上,當然不會有關羽的名字,劉備興高采烈地操辦登基大典的時候,關家正在披麻戴孝。

穿龍袍不像天子:諸葛亮趙雲該棄劉歸曹,還有四人也是錯跟了劉備

關羽已去,張飛、馬超、趙雲、魏延等人都是武將,這種事情也輪不到他們開口。劉備託孤,也是將諸葛亮和李嚴相提並論——在劉備遺詔頒佈之前,有多少人對李嚴有印象?

李嚴和魏延在《三國志》中同傳,魏延比李嚴的地位卻低了很多:建興元年,劉禪封李嚴為都鄉侯、魏延為都亭侯——很多人都認為魏延在蜀漢的地位比趙雲高,事實是魏延封都亭侯的時候,趙雲也受封永昌亭侯:漢末侯爵從高到低依次是縣侯、名號鄉侯、都鄉侯、名號亭侯、都亭侯、關內侯。

能力和戰功不如諸葛亮的曹魏東吳謀士比比皆是,別人不說,咱們就說活到建興(曹魏黃初)年間五子良將的和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爵位都比蜀漢五虎大將和諸葛亮高:張遼晉陽侯、張郃為鄚侯、徐晃為楊侯,都是從鄉侯晉升縣侯,諸葛瑾後來成了東吳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宛陵侯。

穿龍袍不像天子:諸葛亮趙雲該棄劉歸曹,還有四人也是錯跟了劉備

劉備活著的時候,堅決不給諸葛亮和趙雲,這二人如果不是忠貞不渝,早就跑到曹魏或東吳去了——諸葛亮鞠躬盡瘁嘔心瀝血,趙雲浴血奮戰捨生忘死,難道不是“男兒萬里覓封侯”?

識時務者為俊傑,劉備扣扣搜搜,要是換成別人,像趙雲那樣功高不封的良相良將,早就跑到曹魏東吳去封縣侯了。

不僅僅是諸葛亮趙雲憋屈,我們細看跟隨劉備東奔西跑的糜竺、簡雍、孫乾、伊籍,就會產生一個疑問:這四個人為何都找不到封侯記載?

封侯為人生重事,如果封侯,那肯定是要在傳記中留下記錄的,這四人在《三國志·卷三十八》中同傳,職務分別是安漢將軍、秉忠將軍、昭德將軍、昭文將軍,生前無爵位,死後無諡號,還真不如跟著曹操或曹丕混了。

糜竺、簡雍、孫乾、伊籍等人拋家舍業追隨劉備多年,最後別說跟曹營頂級三大謀士荀彧荀攸賈詡相提並論,就是跟第二等的程昱等人,也是沒法比:程昱生為衛尉、安鄉侯,死後追贈車騎將軍,諡曰肅侯;董昭為司徒、樂平侯(鄉侯晉升為縣侯),諡曰定侯;劉曄為大鴻臚,諡號景侯;蔣濟為太尉、都鄉侯,諡號景侯;劉放、劉資兄弟二人先為左光祿大夫右光祿大夫,金印紫綬,儀同三司,然後又同時晉升驃騎將軍、衛將軍,死後諡號分別為敬侯、貞侯……

給曹家打工,活著的時候封縣侯鄉侯很正常,只要不犯大錯,死後都能有一個不錯的諡號,而劉家在西蜀割據多年,除了不管成不成氣的子孫都封王之外,縣侯一個都找不到,有諡號的人也是屈指可數:

“先主時,惟法正見諡;後主時,諸葛亮功德蓋世,蔣琬、費禕荷國之重,亦見諡;陳祗寵待,特加殊獎,夏侯霸遠來歸國,故復得諡;於是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及雲乃追諡,時論以為榮。”

本來很正常的諡號,到了蜀漢卻成了稀罕物,讀者諸君請試想一下:諸葛亮趙雲不叛逃,是不是太忠誠了?糜竺、簡雍、孫乾、伊籍要早知道自己生不封侯死無諡號,會不會早就改換門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