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為什麼要說是"十年"呢?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這句話我們在很多地方都可以見到,意識有志之士報仇雪恨,就算十年也不晚。但為什麼這個時間期限要是“十年”呢?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為什麼要說是"十年"呢?

我們先來說說這個“君子”。

“君子”一詞,現在指的是人格高尚的人,而在古代指的是地位高的人,即統治者和貴族男子。

為什麼會有這種轉變?關鍵在於經濟社會方式的變化,改變了人們的社會地位,君子也由少數地位較高的人轉變為群體更大的有才德的人。

在周代早期及以前,人大約分為五個等級:天子、諸侯、大夫、民、奴隸。天子管天管地,不管具體事兒,奴隸沒有政治權利,民只管自己管不了別人,管地管人的只有諸侯和大夫,也就是君子。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為什麼要說是"十年"呢?

隨著時代的變化,社會出現了一個新的階層——士,他們有能力卻不掌握國家的命脈,有奴隸土地用不著自己耕種。他們原本是一部分上不夠天,下不著地的人,也就是介入貴族和民這個階層的那一部分。這些人一旦被“君子”們相中,馬上就會得到高官厚祿,其中的佼佼者動輒就是上卿相國大將軍。由於有了這樣的示範作用,他們的群體越來越大,帶來的是整個群體社會地位的必然提高。

明白了“君子”的含義,就好理解古人所說的“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了。在古時候,有很多事例可以證明“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如範睢,如趙氏孤兒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傳奇故事。

有一副對聯大家可能非常熟,他就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這副對聯,前一句講得是項羽,項羽破釜沉舟,最終以少勝多,大敗秦軍,成了上將軍。後一句講的是勾踐忍辱負重,臥薪嚐膽,最終打敗吳國,報了會稽之恥。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為什麼要說是"十年"呢?

總之,君子是指諸侯大夫這些有地位的人,這樣的人要報仇,需要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大家族共同完成,所使用的往往是戰爭的形式。

當一代青壯男子缺少,就需要下一代來完成,這個生聚的過程,不會少於十年,在今天來說,這句話還有規勸的意思。

當一個人時刻想著報仇的時候,拿這句話來勸說一下,不要始終被仇恨所籠罩,除此之外,可能還有其他很多事情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