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宜興一座由李白撰文的石碑,記載千古傳奇!

宜興是一座有文化、有故事、有溫度的江南小城,走進《在宜興》有聲內容,聽不一樣的宜興故事。

宜興這座城市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許多的傳奇故事都在此間流傳。

宜興周王廟的碑廊裡陳列著很多有名的碑刻,其中有一座李白撰文,其族叔、著名書法家李陽冰書寫的貞義女碑,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

關於貞義女碑大家可能不太瞭解,但要說起伍子胥與浣紗女的故事,大家定是耳熟能詳。

春秋末期,楚平王聽信讒言,殺害伍子胥的父親和兄長。伍子胥逃楚奔吳,誓為父兄報仇。相傳,伍子胥在逃亡途中曾得到一位浣紗女的幫助。

一日,伍子胥逃亡到吳國地界,迷失了方向,在瀨水邊偶遇一位正在漿紗的女子。伍子胥飢餓難耐,便上前乞食,女子以漿紗的米糊為其充飢。

伍子胥臨行前,幾次叮囑女子不能透露自己行蹤。沒走幾步,他便回頭望女子。女子知道伍子胥害怕自己不能保守諾言,於是投入瀨水自盡。

後來伍子胥大仇得報,將所獲的三鬥三升“金瓜子”撒入瀨水,以表對浣紗女的感激之情。這也正是“千金小姐”的由來。

唐代的李白聽說這個故事後深受感動,在當地縣令的協助下撰文並立碑於貞義女投水的岸邊。

李白對貞義女的姓氏、籍貫做出最早的定位,並且讚揚浣紗女的見義勇為。

在眾人眼裡,古代男女授受不親,浣紗女三十未嫁,卻在瀨水邊饋贈伍子胥飯食,投水自盡是以死明志。而李白認為浣紗女是以死來消除伍子胥的後顧之憂,不願違背對伍子胥的承諾,體現出浣紗女捨生取義的精神。

貞義女碑對伍子胥與浣紗女故事的流傳做了重要貢獻。

唐天寶年間,貞義女碑立於浣紗女投水、伍子胥投金的瀨水邊。

宋代時,投金瀨的唐碑因缺乏保護,有所殘缺而且受到腐蝕,因此重刻。

明代時,將宋碑移至渡濟橋的貞女祠內。渡濟橋歷來為溧陽、宜興兩縣的界橋。

民國初,貞義女碑再次重刻,立於水因庵,後因戰爭,藏於鄉野。

宜興一座由李白撰文的石碑,記載千古傳奇!

1973年,貞義女碑在宜興芳莊被發現,現已遷至宜興周王廟的碑廊。

貞義女碑由唐至今,雖經歲月和人事變遷,卻展現了強大的生命力。



浣紗女投河自沉的堅貞和忠義彰顯著人性的光輝,一直為後世所景仰。在宜興,貞義女的故事的影響極為深遠。

宜興建有浣紗女廟,俗稱“西溪貞義女祠”,位在西氿口蝦籠涇渡的北岸,與南岸的伍相公祠遙遙相對。

團氿城市溼地公園裡有貞義女碑亭、伍子胥與浣紗女的雕像。

貞義女碑上的文字,沉默無聲,卻為我們生動講述了一段兩千多年前發生的傳奇故事。

大概,每一座碑刻都有一段塵封的故事,在靜靜流淌的歲月裡,像美酒醞釀甘醇般增添著獨特的風味。

宜興除了貞義女碑,還有被譽為“江南第一碑”的國山碑、蘇東坡所寫的楚頌碑、明《淨雲枝藏帖》刻石等,無不等待我們去發現那一段段有趣的故事。

《在宜興·有聲》

宜興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主辦

宜興市圖書館

微信公眾平臺《在宜興》承辦

用聲音傳達文字的情感和溫度

宜興好故事,好看更好聽

參考資料:《陽羨古城攬勝》、《李白考辨》等